进入8月中旬,新生家长们都在陆续开始准备孩子开学所需物品等材料了。

这当中,还有一件最挂心的事,那就是分班。如果按照学段来说,可分为小学分班、初中分班、高中分班,其中,高中分班是要看中考成绩的,没啥好纠结的。最让家长们牵肠挂肚的,主要还是小学的分班和初中的分班。

而从我们实际接触下来后发现,小学的分班,是家长们最费心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欢喜》截图

如果你问家长“你想分个啥样的班”,家长大概率都会说“还是想分个好点的班嘛”。具体怎么才能称之为“好班”呢?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的诉求就各不一样了。

我孩子调皮,想找一个管得严的班主任;

我孩子胆小内向,想找一个温柔耐心的班主任;

想找一个数学老师好的班,最好是特级教师那种;

只要不是应届大学生(教)就好。

家长的这些想法和诉求,不能说毫无道理,毕竟,学习还是讲究一个匹配问题,能遇到一个跟娃娃性格、能力等都十分匹配的老师团队,当然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在与多位家长聊了“分班”这个话题后,我们还是注意到了一些悖论。

分班有没有依据?

有!而且主管部门早有政策

分班有没有政策依据?有的。知道家长们都关注分班,所以教育主管部门是很早就有了明确指导意见。

早在2020年7月,成都市教育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分班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电脑随机方式等探索实施均衡分班,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要在校内醒目位置主动公开分班方案,邀请教师代表、家长代表、责任督学以及教育行政、纪检监察部门等代表参加分班过程。

但是,我们也相信,有家长对学校的实际执行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还是有“好点的班”的存在。

《小欢喜》截图

家长自己抽签或许是最公平也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了。

比如,从开校第一年开始,成都天立学校的小学、初中的分班,就是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团队双向抽签分班——学校根据学生人数、性别,平均设置了每个班的抽签球,由学生、家长现场抽取,当场揭晓结果。同时,不仅学生分班以抽签分配,班主任所教班级也是现场抽签决定的。在学生们抽签确认完班级后,班级团队上台依次进行班级团队介绍,并随机抽取班级抽签球,确认自己班级团队所教授的班级,用这种方式决定成为哪个班级的班主任。

当然,像天立学校这样招生规模相对较小而精的学校,采取现场抓阄抽签的方式分班是可行的,但是那种一个年级一二十个班的公办学校,现场抓阄可能都要几个小时,不太现实。

学校分班具体咋操作的

听听校长怎么说的

成都某公办小学A校长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分班依据和思路。

先说各班老师的搭配。这里就有一个与家长们的认知出入很大的事实,学校并不会像家长们想的那样把所有最优质师资放在一个班,而是一定会重点考虑团队的均衡

原因很简单,这所学校是一所优质公办学校,目标从来都是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毕业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班的孩子优秀。“并不是接受你采访才这么说,而是一直如此”,具体到新一年级老师的构成,学校有这几种考虑。

首先,新小一的老师并不是像家长理解的那样,教完毕业班了的老师,就自然过渡下来接一年级。“老师们六年六年地轮流,这种做法是很多年前的一种懒人做法。”

现在成都的一些学校,是会把毕业班老师重新整合分配,一些毕业班老师去往低段,一些老师则会转头继续去教小学中高段。这是基于学校根据老师们不同的专业擅长(比如有的老师处理低段小学生更擅长,有些老师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上经验更丰富),再结合老师们的性格特点、教龄、性别等因素而做的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华网

A校长说,对老师的安排,从来都是一个全校全盘考虑,要考虑的是全校同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小学一年级。这当中,真的不存在“最好的老师”这个概念,也没有“最好的班”这个班。

具体到分班方式上,学校还有的一些原则,也是家长们或许想不到的。

第一个原则,是性别,学校会首先保证每个班孩子的性别比例是相对均衡的。

其次,根据孩子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个性,这些通过报到、访校、体验课等是可以观察到的。这里要强调一点,这里并不会重点考虑孩子们的学前知识因素,识字100个跟识字200个,没有本质区别。有些同样性格的孩子,比如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孩子,不会都分在一个班。试想一下,一个班的孩子都是“社牛”,另一个班都是“社恐”,这样是不利于小朋友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性格培养。

另外,学校还会尽量丰富班级的生源来源。注意,这里说的来源,不是按“阶级”区分的意思,而是要增加孩子们的社区丰富性,“比如父母们不同的职业,也能为孩子们的交流增加丰富性”。

老师咋搭配

新老搭配是教师配置的基本前提

说完分班的原则,那么,具体到某一个班,不同的老师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成都另一公办小学B校长介绍,以自己所在学校为例,分班所思考的首要是师资均衡,大原则就是“新老教师搭配”,具体说,就是不会将所有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全部分在一个班,而是采取结对子方式,让新老教师合力带班,比如某语文老师拥有丰富教学经验,那么会配搭一个年轻的数学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新教师也能很快上手。”

从这个角度,无论家长怎么选,这个班的师资搭配肯定都不会是“超级六边形”,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学校考虑的是全校,不是某个班。

B校长还重点提到了一个词,叫师资稳定性。

图源新华社

比如,有班级有临近退休年龄的老师任教,那么会安排一个稳定性更强的班主任或是副班主任与之进行配搭,避免因教师正常流动,造成班级的不稳定性,“客观看待不同年龄的教师的优缺点,比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会有些固化,对于接受新的事物需要磨合的时间更长,中年教师又面临家庭分担事物较多的情况,精力会存在不足,而年轻教师,虽说教学经验不足,但他们充满活力,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还有些家长很忌讳“应届大学生”,B校长认为,按照现在的招聘要求,能入职学校的年轻教师,即使是应届大学生,也是经过了学校层层选拔的,学术本领和资质是没有问题的,缺的只是教学经验,这些是可以在工作中实现成长的。

“好班”的老师也教其他班

孩子们的表现依然有差异

家长们还有一个关注焦点,班与班的区别,真的会很大吗?如果真有差别,原因又是什么呢?

上述公办小学A校长表示,能够进入学校教学的老师,是学校用了科学、合理的长时间考察选出来的,能够任教,就已经是做了充分的考虑。就以最常见的“经验是否丰富”来衡量,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在处理孩子入学适应阶段,上手更快还是慢一点的区别,或者在处理家校矛盾的时候,是不是更得心应手。

我们还跟另一位资深一线班主任C老师聊了聊,在C老师看来,家长选班心态可以理解,常见的无外乎两种:

一是想找到一名负责且优于其他的老师,能把孩子教得更好,站在这个角度思考,诉求算不上过分;

二是部分家长认为,老师负责了,那么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就可以“打甩手”,这个出发点的家长,实际上还是没有厘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家长必须要牢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类教育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办小学的老师,往往不止教一个班。那为什么在A班表现很好,或者是到了小学高段班平均成绩很好,到了B班,表现又要弱一点?同一个老师,总不能是教A班更用心,教B班不用心吧。甚至,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为什么有的孩子综合素养更高,有的孩子就不那么突出?

“客观来说,家长所思考的选班和选校的意义还是在于选择一个群体,比如这个班家长都很重视学习,才会思考选班、选校,这群汇聚在一起的娃娃,他们的家长对于教育投入和热情会很高。”该业界人士指出,综合来看,思考选班不论是出于什么的考量,针对小学段孩子而言,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比单纯把希望放在选班上,会更有意义。

记者丨樊英 许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