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朝代,宋代存在着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那就是城镇雇工群体。而这部分城镇雇工群体的主要来源,却是与土地有着重要联系的农民群体。很难想象,在小农经济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古代,在家种地"不香吗",为何却有大部分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既体现了宋代城镇经济的发达程度,也体现了宋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而雇工现象的发展,既有经济原因,也与宋代的社会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雇工群体活跃在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主要来源于农民

在社会各个行业当中活跃的宋代雇工群体,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社会行业的发达程度。

  • 宋代雇工现象涉及到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等社会行业当中

宋代雇工的普及程度,是其他朝代远远无法匹及的,不管是从分布的行业来看,还是从雇工群体分布的阶层、年龄和性别的标签来看,都是当时最广的一个群体。当时的主要行业,包括各个生产业、商业、生活服务业和文化教育等等行业,都存在着雇工群体活跃的身影。

就像漆侠先生在《关于宋代雇工问题》当中所说的那样:“即使说雇工在宋代已经形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也无任何夸张之处。”从中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雇工群体数量的庞大以及普及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雇工

  • 农民阶级地位的发展变化,导致农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而宋代雇工群体的主要来源,则是当时的农民。农民群体之所以能够广泛出现在社会各行业当中,是因为当时的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大大减弱,农民的自由也开始得到了广泛扩大。在封建社会,作为佃户的农民是农民的主体部分,而这一部分农民也一直是依附在地主家而存在的。直到进入宋代,佃户群体已经挣脱了官府、土地和地主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相对自由的群体。

在《宋会要辑稿》当中有记载当时佃户的社会地位之高:“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主人非理拦占,须经县论详。”

因此,他们也有机会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成为城镇雇工群体的主要来源。

城镇功能和社会各产业规模壮大,是宋代雇工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城镇雇工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与宋代当时城镇经济有着莫大的干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城镇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宋代雇工的需求大小。

宋代城镇

  • 城市规模和功能扩大,近代化的城镇能够容纳庞大雇工群体

宋代城镇规模巨大和功能扩大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城镇规模其实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可以排的上号,其繁华程度可以想象。而城镇规模和功能的扩大,也为雇工的大量流入提供了容纳之所。

在《梦梁录》当中有记载当时杭州的规模,“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

这还仅仅是当时杭州一个城市的规模,更不要说当时的都城开封和其他大城市了。相当可观的城市规模,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规模,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能够容纳如此大的雇工群体。

  • 社会产业的发展规模扩大,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为雇工提供机会

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的就业岗位,都需要各个社会产业来提供。因此当时各个社会行业的发展规模,是当时雇工群体就业的最大机会。开封作为当时的都城,诸如服务业、饮食业、商业街和手工部门等等行业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农民

正如《东京梦华录》当中所记载的那样繁华,“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代当时的各大城镇当中,不仅仅有发达的服务业,还有发达的夜市经济,而这一切都为逃离土地和地主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促进了雇工群体的扩大。

人地矛盾严重,直接促进了农民转向雇工行业,扩大雇工来源

让农民转为雇工的直接动力,则是当时颇为严峻的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之下,得不到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靠充当雇工来养家糊口,才能维持基本的生计。

  • 宋代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转为雇工成为农民选择

人口激增是宋代的又一个特征,处于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又因为经济基础的扩大以及社会福利的保障,人口数量激增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据史料记载,宋代徽宗期间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而耕地资源占全国主要部分的南方,人口总数也占据了全国的70%,可见当时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顶峰。

宋代居民

如此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严重的人地资源矛盾,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常态,正如《宋史》当中所记载的那样:“地狭人众,一寸之土垦辟无遗。”在“人多地少”的社会背景之下,广大农民只好流入城镇当中,从事服务业工作,充当雇佣贩夫,转而成为雇工。

  • 无法依靠土地吃饭,成为雇工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有效途径

农民最为擅长的就是农业生产,而小部分的耕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家庭需求的时候,农民就只有出卖劳动力来获得一定的生存资本。这也正如史料当中所记载的那样,“所占之地,非能给其衣食,而所养常倚于营求。”失去了根本生产工具的农民,选择成为雇工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当时的农民主要充当的是矿冶业、陶瓷业和纺织业等手工生产业的雇工,还包括有充当酒肆茶楼等服务业的雇工,当然也有大的商铺会招纳一些雇工作为自身生产的补充。这也就说明了,维持自身和家庭生计是农民选择充当雇工的主要原因。

宋代雇工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突出,大量农民选择在农闲时节充当雇工

再有,就是宋代特有的特别突出的土地兼并现象,让本来就人地矛盾突出的宋代,更加多出了大部分的无地农民群体,而这一部分群体也是宋代雇工的直接来源。

  • 土地私有制成为常态,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存在大量无地农民

在推行土地私有制之后,宋代推行了“不抑兼并”和“不立田制”的主要国策,这直接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土地问题,也带来了一种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大量的自耕农,因为资本的不够和土地兼并,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本来“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是其他朝代只有在亡国之前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在宋代,贫富之间的土地资源悬殊,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甚至成为了一种不足为奇的常态。而在宋代的史料当中,也记载了大量无地的农民,只能选择充当雇工的案例。

  • 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特征,促进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充当雇工发展

而一部分有自己的耕地的农民,也因为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季节性特征,可以选择在农闲时节充当雇工,补贴家用。在经济基础普遍发展较好的宋代,自给自足已经不是当时的农民所满足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获得更多的收入,让自己过的更好,成为当时具有趋利性的农民的新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百姓

因此,就算是大部分有地的自耕农,在农业生产不忙的季节,都会利用机会充当雇工,来增添收入。

在《四库全书》当中也有记载这种现象,“诸村匠户多以耕种为业,间遇农隙,一二十户相纠入窟,或有所赢,或至折阅……往别路州军铜坑盛处趁作工役。”

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都表明了当时的农民群体在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之后,与土地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就拥有了一部分的趋利性,增加收入成为当时农民全新的人生追求。

总结

宋代雇工现象非常发达,农民进城也有如此高的就业率,雇工群体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甚至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社会阶层。而宋代发达的雇工群体来源,既是因为受到当时发达的城镇经济和生产规模的刺激,也与当时农民群体自身的特点有关。

在推行土地私有制之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宋代,本身就出现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却又因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直接促进了当时的农民群体的转行。而农民群体转行成为雇工,不仅仅是出于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还与当时农民的趋利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