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乐起,高傲的汉朝公主远嫁匈奴,但是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却依旧剑拔弩张。和亲外交虽然一直以来都是汉朝与匈奴等部落最主要的外交方式,大汉也有不少公主永远留在了沙漠之中,但匈奴和汉朝的关系仍然没有哪一刻是完全安稳的。

若和亲真的能抵挡战火,汉朝也不会有霍去病和卫青这样的抗击匈奴的英雄。因此,战争外交避无可避。而且朝中统一匈奴的呼声一直很大,但是当时生活在山东一带的的人,却几乎群起反对出兵匈奴,这又是为何呢?是不想汉朝安稳百姓和乐还是另有策略?这些人又在匈奴和汉朝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朝公主远嫁匈奴

汉朝与匈奴错综复杂的关系

1、汉朝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都视政权在中原一带的王朝为正统,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起来的国家被认为是中原王朝的属国,因为基本上历朝历代周围的小国都会朝贡中原王朝,中原王朝也会在这些小国需要的时候出手援助。

当然了,这些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除了是属国,一直以来也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外部隐患。他们兵强马壮,战斗力非凡,虽然疆域狭小,人口较少,但是仍然让中原王朝忌惮。

汉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高潮,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王朝之一,在外交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括被后世采用的和亲外交,贸易外交等等。

汉服,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汉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都是从汉朝开始。汉朝还确定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思想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而汉朝作为正统王朝,占据着最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拥有广阔的疆域,大量的人口,在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时应该是什么的表现?

2、匈奴势力强大

匈奴是汉朝时期外部环境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中实力最强,最为凶悍勇猛的一个。匈奴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在先秦时期北方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凶猛善战的少数民族部落,但是规模较小。

在秦朝建立后,匈奴真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的隐患。匈奴势力最强大的时候,疆域面积比汉王朝还要大上许多,虽然都是贫瘠之地,但是不可否认其战斗力之强,占据着北方绝大部分的疆土,一度吞并了北方大部分的部落,所到之处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势力甚至延伸到了河南一带。

3、此消彼长的关系

汉朝和匈奴就这样一直争斗不休。汉武帝之前,汉朝初期,匈奴已经成为北方霸主,时常侵扰汉朝北方边疆之地的百姓,致使民生哀怨,百姓苦不堪言

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的大将数不胜数,出了多少位名传千古的大将军。有年少成名的天生将才霍去病,有骠骑大将军卫青,他们二人为抗击匈奴基本上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霍去病

这个时期,匈奴被打退到呼伦贝尔以北,加上匈奴内乱,双重压力下强劲的匈奴逐渐分裂成了南、北派。虽然这个时期匈奴伤亡惨重,二十多年未敢再犯,而后也有不少的大将名留青史。

但是实际上一直到汉朝覆灭,匈奴都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向西迁徙,或是重新成长,或是融入了其他部落。但也不可否认,从汉武帝后开始,汉朝在面对匈奴时候的压力少了许多。

山东氏族一脉在对匈奴问题上的反应

1、山东氏族所处的历史地位

山东所处之地,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要。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古时是太行山以东的大片广阔地区,古时的山东之地比现在的山东要广阔的多。而齐鲁大地,其实是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先后在这片土地封侯建国发展扩大。

除此之外,还有曹国,莒国都都是山东一带的诸侯国。所以说,山东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见证者和承载地,其政治底蕴根源深厚。

所以在这里居住的氏族大家,多是贵族之后,或者是延续百年的大家族,政治素养高,在先秦时期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山东地位的变化

但是春秋战国狼烟四起,最后被秦国大一统。秦国所处之地比较偏远,地理条件和位置都不太好,通过纵横之术不断吞并周边国家慢慢扩张,成为西部霸主。位置偏东的山东,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因为山东氏族势力过后被秦国统治者忌惮,分散了势力,对山东也不再那般重视,反而山西氏族的力量快速崛起,和山东氏族形成了对抗。

山东政治地位的下降,让山东氏族危机感丛生,因此在政治生活中更加谨慎,也更加反对山西一派的政治主张。

到了汉朝时期,在攻打匈奴问题上,山西一派就是主张一句歼灭,不留后患,而山东一派主张以理服人,展现中原王朝的气量。山东一派也希望借此主张,来获得汉朝统治者的重视,重新发展山东士族的势力。

3、社会主流思想起源地

其实不止汉朝,可以发现几乎除了秦朝和元朝以外的每个朝代,统治者都主张仁义外交,希望不动一兵一卒护得山河无恙。这种仁义的思想和山东更是具有直接的渊源。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更成为了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理念。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出生在山东,儒学思想的起源地也自然被定位在了山东一带。而且除了儒学,先秦时期百花争鸣的思想流派中还有很多都产生在齐鲁之地。

因此,这里的思想更为亲和,他们追求和平外交,用礼仪和道德教义感化残暴肆虐的匈奴,并不主张战争征讨,这是他们在儒家思想长期熏陶下产生的个人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仁义政治,邦国外交

但是,在汉武帝之前,儒家还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汉武帝之前汉朝也没有能够和匈奴大动干戈而全身而退的能力,汉朝前期刚建立的汉朝是比较隐忍退让的。汉武帝以后,不仅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还开始大力打击匈奴。

但是儒家思想中恰恰又有追求天下太平的思想,山东氏族反对征讨的想法有了根基和保护。更是主张用,儒学来教导礼仪,致使他们主动归顺。汉朝也是建立起了仁义政治,邦国外交的外交体系,这本就是符合山东一派的主张的外交体系和理念。因此山东一派在没有违背汉朝外交思想的前提下,做出了这样的主张。

5、维持山东集团的地位

山东虽然在秦朝开始,地位就不如先秦时期那般受到重视,但这主要是针对政治方面。但是山东作为一个具有多个诸侯国建立,具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史,底蕴深厚的地界,一直以来都是北方的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汉朝最富足的地方。

如果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势必会劳民伤财,而汉朝要支持军队作战,除了自己支持,大部分时候其实还会向强大的氏族寻求支持。汉朝时期山东氏族拥有私人军队的并不在少数,可见其富裕程度。

汉朝出兵匈奴,首先就会让山东氏族承担一部分的战争费用,包括军事物资,粮草,兵马的供给等等。

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汉王朝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虽然说有骁勇善战,谋略过人的骠骑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有训练有素的军队,但是匈奴嚣张猖狂这么久,而且剽悍凶猛,况且打击匈奴北上,条件恶劣,胜仗也不是这么容易打的。

如果向征讨匈奴的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了大量的物资,但是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的情况,不仅对于山东氏族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对汉朝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也是山东氏族反对征战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山东氏族反对攻打匈奴的原因很复杂,也很多样,并不是山东氏族反对攻打匈奴就是心中没有安民济世之心。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对中原王朝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的,纵观整个历史也可以发现中原王朝还没有外族入侵过,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山东氏族也并非只是站在自己的利益层面发表见解,他们更多的也是为了汉朝的和平发展,而和平仁义的外交政策也是从古至今都应该被提倡的,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