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朋友说:苏州淮海街比日本还有日本味。

我不知道这是在夸苏州呢,还是在损苏州?

这次发生在苏州市淮海街上的和服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明显分成了两派。

有的人说这是反应过度了,如果不给穿和服,那同样不能开日本车,不能吃日本料理。

有的人说这涉及民族感情,这是在肆无忌惮地冒犯我们,在给我们中国人添堵。

哪一派都说服不了对方,在网络上吵得厉害。我估计这时最得意的就是日本本土的那些右翼政客,看着我们在争吵到底该不该穿和服。

8月份本来是日本战败的日子,但是我们的苏州淮海街上却出现了这么反常的事情,而有些公知不去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反而要我们中国人去反思,反思到底该不该穿和服。

真是太离谱了。

我感觉这次苏州和服事件背后有推手,在8月15日这么特殊的时间,这个视频就出来了,然后社会舆论就开始吵架,吵架的焦点是这个女孩穿和服到底好不好。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了流量,引导了社会关注度,人们谈论日本投降的少了,谈论该不该穿和服的多了。你说奇不奇怪?

毕竟,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7周年的日子。

而我们被别人成功地带偏了,虽是高温酷暑,但背后阴风阵阵。

反思的人还真不少,包括胡锡进都加入了进来,说什么“中国开放的城市里不应该容不下一身和服”,把城市的开放与民族情感混为一谈,不知道胡锡进是真傻还是装傻,从此取消关注胡锡进。

而那些有民族正义感的正义人士,却被很多人扣上了“狭隘的爱国者”“群氓”的帽子。

难道对于苏州淮海街上的和服,我们要拍手叫好才显得我们大度?才显得我们包容?才显得我们开放?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只是朴素地表达我们朴素的爱国之情,就被某些人嘲讽?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和某些人不一样,马上就给我们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

为什么在日本战败日,作为受害者后代的我们却要被某些人进行道德控诉?要求受害者的后代反思?这不是乱了套了吗?

这是偶然的吗?

40多度的高温,跑出去穿和服,这正常吗?8月10日发生的事件,为什么偏偏在8月15日视频冲上了热搜?为什么那么多人公众号在炒作这件事?

而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的日子,而我们在争论这个女孩子该不该穿和服出现在淮海街上,我感到非常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们被一些公知要求去反思,反思为什么不能穿和服。

这是一场精密的策划,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完全失败。

每一年都有8月15日,当若干年后,我们看到街头的和服不再感到刺眼,我想那才是危机真正开始的时候,也是我们彻底沉沦的时候。

为什么有正义感的人被某些公知按在地上摩擦,而没有官方机构站出来给我们站队助威?为什么胡锡进把和服事件和城市开放程度关联起来?

久而久之,我们这些别人眼里的“愤青”也会沉默,随他去吧,到菜市场买菜才是正事。我想真的没有人关注和服了,那才是真的悲哀,而某些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剔缝掏砖,慢慢地把我们的万里长城掏空了,每天拱一个卒子,最终也会将军的。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我们的一些公知在带头“反思”的时候,日本的一些政客在干什么?拜靖国神社。这么无耻的事情,怎么就没见多少公知出来发文反对?

这事出在苏州,但并不是苏州一家的病,有些城市也存在。

苏州饱受日本侵略,回忆过去的屈辱历史,满满的眼泪。我们不能漠视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位警察不仅不能批评,还应该表扬,他是好样的,做了一位人民警察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讨好”一些公知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今年以来的一系列事情,感觉日本文化侵略越来越近了,力度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明目张胆了,我们不能装睡。

苏州淮海街女孩穿和服事件,把网民分成了两个阵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这么几分钟视频产生了这么大的能量,超乎想象。

也许有的人把这个视频当作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也许有的人把这个视频当作检验这么多年来渗透成果的工具。

细思恐极。

我们应该清醒地对日本文化渗透说“不”,警觉起来,不能做温水里的青蛙。

有人动辄说,日本带来那么多投资,日本在中国生产那么多车,日本给中国带来很多就业机会,仿佛我们离不开日本。

我想说的是,日本投资,日系车,这些是事实,但是日本在中国获得丰厚的利润也是事实,他们来中国投资不是施舍,不是做慈善。

我们没有必要像哈巴狗一样感恩戴德。

我们的脊梁骨不能被投资打折。

如果人心乱了,人心没了,要再多钱有什么用?

苏州应该正视这个事件,审慎处理,同时能否把淮海街上的日本元素减少一点?能否考虑一下中国人的心理感受?看了给人添堵。

能否打响去日本化的第一枪?

听说苏州有一个日本人学校,也是离淮海街不远。

这个学校的教材经过教育部门审核了吗?用的是中国的教材,还是日本的教材?如果是日本的教材,他们的历史教材是怎样的?有没有歪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