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棂上挂着的月亮越来越圆,也越来越明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良辰,花好月圆人亦圆,是个喜庆的日子,有月饼吃,有明月赏,还有远方思念的人儿也在月下思念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秋夜思

记得李白有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什么时候天上有了月亮呢?这个问题除了李白,怕是没几个人想弄明白,因为太哲学了,上头,费脑筋。不过,李白要是问问中秋节是什么时候有的,估计人人都想知道答案。

网红“讲历史的王老师”写的通俗读物

近日,一个叫“讲历史的王老师”的网红,在他写的题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的书籍中说,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洋节”,起源于韩国,跟咱们中国没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相关内容截图

此言一出,霎时骂声一片。人们说,这位网红要么是蒙昧无知,信口雌黄;要么就是故意使坏,妖言惑众。

各大权威媒体更是纷纷登场,集中火力口诛笔伐,正告这位网红历史老师:“讲历史不能忘了常识和良心。”

相关网络截图

在历史上,韩国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其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所有周边国家中最深厚的。

也因此,韩国人至今,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思想文化,都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就连他们的国旗都是抄袭我们的太极八卦。可是到了最后,韩国人却说,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端午节是他们发明的,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就连孔子、屈原、李白都是他们韩国的人,想想也真是奇葩。

网络截图

如果仅仅是韩国人厚着脸皮跟我们争、跟我们抢,倒也罢了,可是这位“讲历史的王老师”,却把中秋节直接“拱手让人”。这下好了,人家不偷我们白送,这份“大度”简直就是数典忘祖。

网红“讲历史的王老师”关于“中秋节起源于韩国”这一谣言,其依据主要源于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相关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相关内容截图

晚唐初期,来到我国的日本旅行家、佛教僧侣圆仁在他入唐九年(838~846),返回日本整理写成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条》里,记载了唐文宗时期民间对这一节日来历的解释:“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作此节。”

这里所说的“新罗”,就是今天的韩国。这是圆仁随同第十八次日本遣唐使船队路经山东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的一个新罗国人所建佛寺——赤山院,听到该寺老僧口述所作的记录。

网红“讲历史的王老师”微博截图

这段记载表明,开成四年(839)八月十五日,寺院的新罗僧人“设馎饦饼食等”欢度佳节,这个节是从新罗战胜渤海的庆典演化而来,前后持续三天。

虽然新罗的八月十五之节也是热热闹闹的,也要吃馎饦饼食等,但他们不是拜月赏月,不是庆团圆、寄思念,而是为了纪念对渤海作战的胜利,这一节日内涵,中国人是丝毫不感兴趣的。

据《旧唐书》卷一九九下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

新罗、渤海国地图

又“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

史料表明,唐王朝一直将渤海视为一个地方政权,新罗对渤海的胜利,其实就是对唐王朝的侵犯,唐人怎么会引进这种性质的节日呢?

更重要的是,早在开成四年(839)之前,唐朝就已有过中秋节的习俗。

如王建(约766~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中秋月

张南史(生活在749年前后)《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亦云:“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张九龄(678~740)《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见,自初唐以来,社会上就流行着八月十五日,合家团聚、玩赏明月的习俗,它跟新罗国庆祝战争胜利的节日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岁时文献,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岁华纪丽》和《白孔六帖》,基本都没有对八月十五日的记录。同时,官方规定的放假节日中也没有中秋节,这说明中秋节在唐代还不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它受人重视的程度远不能跟元日、元宵、寒食、端午等节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诗人咏月图

也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应该始于宋代。

明确提到“中秋节”名称并介绍其节俗的,首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古代诗人和中秋月

可见,到了宋朝,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节日,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关于中秋,宋代诗词非常之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代文豪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代名词,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对人生长久永恒的向往与渴望。(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