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卷烟厂成立至今已过百年,经历了日军第一次侵占、北洋政府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日本第二次侵占、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也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时期。青岛卷烟厂的百年史是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烟草史的缩影,是帝国主义勾结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压迫剥削国人的罪恶史和血泪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使中国烟草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走向辉煌的革命史和奋斗史。

青岛卷烟厂是1962年由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合并成的。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的前身是青岛大英(颐中)烟草公司,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是由山东烟公司、华北烟厂、大陆烟厂和崂山烟厂合并成的。这五个烟厂性质、规模不同,存在时间、经营状况有别,都是青岛卷烟厂历史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的生生灭灭、分分合合、曲曲折折构成了青岛卷烟厂的百年沧桑史。

青岛卷烟厂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三、实施计划经济和探索时期(1952年—1982年)

这一时期,一方面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接收英商烟厂、没收敌资烟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烟厂;另一方面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经营模式。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

接收青岛颐中烟草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4月,接办青岛颐中烟厂庆祝会上的升旗仪式。

1952年1月,青岛颐中烟草公司与青岛实业公司签订财产转让承让契约,青岛颐中烟草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转让承让的英商企业。契约规定,青岛颐中烟草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包括厂房、设备、货物等,抵顶欠政府的烟叶垫付资金、地租、税金、工人的欠薪等,抵偿全部债务与义务,与政府互不拖欠。1月13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派宋读亭、白筱易为首的工作队接管了青岛颐中烟草公司。英美烟公司垄断青岛烟草33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了。1953年5月,改名国营青岛卷烟厂,由国家轻工业部管理。

没收华北烟草公司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天,华北烟草公司作为敌资,被青岛市军管会接管,变成地方国有企业。开始仍沿用华北烟草公司名称,隶属青岛实业公司。后来,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动,多次更换厂名。

1949年12月16日改属山东烟草公司,改名山东烟草公司青岛第一烟厂;

1950年3月,山东烟草公司撤销,成立山东省烟酒公司,改名为山东省烟酒公司青岛烟厂;

1951年10月1日山东省成立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改名为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青岛制烟厂;

1953年,下放青岛管理,改称国营青岛实业烟厂;

1955年1月上划山东省工业厅管理,改名山东省工业厅青岛烟厂;

1958年改属山东省轻工业厅管理,改名山东省轻工业厅青岛烟厂;直到1959年又下放青岛轻工业局管理,改名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1962年与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合并。

监管、没收大陆烟厂和崂山烟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青岛市大陆烟厂包装部合影。

1948年停工的上海烟厂在青岛解放后仍然没开工。1949年11月,私营企业上海福新烟草公司的丁德全出资51%与上海烟厂的俞中萼达成协议,合营生产。上海烟厂也改名为青岛大陆烟厂,生产“红金”、“秧歌”、“民安”、“鹿驼”等卷烟。1951年,上海福新烟草公司解放前隐瞒敌产的罪行暴露,同年11月,青岛军管会对大陆烟厂实行监管,后收归国有。

崂山烟厂在青岛解放后就开工生产。还推出“金奖”(青岛卷烟厂后来也生产过)、“同舟”新卷烟牌号。不久,该厂历史上隐瞒日资的罪行暴露,同时查明,1940年12月,崔岱东曾作为青岛访日团员拜访日本天皇,1943年向日军捐献30万元(伪联币)购买军火,每年献500余箱卷烟慰劳日军,还在华北叶株式会社任过要职。为此,1955年7月,崂山烟厂被青岛市人民政府监管、没收为公有。认定崔岱东犯有汉奸罪,被捕判刑。

2.合并组建青岛卷烟厂

1953年,卷烟小盒包装生产现场。

1954年青岛实业烟厂与大陆烟厂的合并

1954年1月,被没收变为公有的大陆烟厰合并到国营青岛实业烟厂。国营青岛实业烟厂搬迁到大陆烟厂的厂房。

1958年山东省轻工业厅青岛烟厂与崂山烟厂的合并

1955年被人民政府没收变为公有的崂山烟厂,1958年1月,并入山东省轻工业厅青岛烟厂(国营实业烟厂1955年上划山东省工业厅改名)。

1962年国营青岛卷烟一厂和和国营青岛卷烟二厂的合并

1958年全国烟草行业实行改革,所有烟厂下放地市管理。国家轻工业部管理的国营青岛卷烟厂先下放到山东省,后又下放到青岛,1959年9月改名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

1959年,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金奖”卷烟商标注册申请书

山东省轻工业厅青岛烟厂下放青岛管理,1959年9月改名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

1962年贯彻中央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与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合并,组成了至今犹存的、青岛市唯一的国有卷烟厂。从此,青岛卷烟厂历史上的两大支流合而为一,结束了长期分离的历史,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3.社会主义烟草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探索

计划经济的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8月18日,陈少敏(图中站立者)在纪念青岛大英烟草公司工人大罢工二十七周年座谈会上作工作报告。

解放后,全国学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烟草行业也不例外,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青岛解放,青岛卷烟厂党支部由地下转为公开。1954年支部改为总支,1957年又改为党委。1949年11月,成立第三届工会,召开了全厂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陈少敏出席大会。青岛卷烟厂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逐步形成。党委领导、行政领导、生产管理机构、群团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这些新的管理制度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该厂的生产规模、固定资产、产品数量和税收利润迅速增长。

1952年1月有固定资产1014万元,卷烟机62台、切丝机27台、包装机53台、烤烟机2台、各种印刷机械9台,以及其它设备共255台。1959年固定资产达到了1743万元,净值1029万元;年产卷烟10万大箱,是接收前1951年的14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产品覆盖面广,知名度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同行业前列。

1953年,一车间切丝生产场景。

青岛卷烟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重点烟厂之一,与上海、天津卷烟厂一道被称为卷烟行业的“上、青、天”,为国民经济恢复、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增强国家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现弊端。如在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问题上,往往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1958年企业下放地市管理,出现了计划外烟厂大量增加、香烟品牌过多过滥、夺原料、争市场等现象。在供产销问题上,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国家计划很难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做到产供销平衡,多次出现烟叶供应困难,迫使企业频繁地改变配方、牌号,甚至搞原料代用,造成卷烟质量严重下降。而质量低劣的卷烟卖不出去,商业部门多次拒收拒销,造成烟厂低档卷烟库存爆满,只能削价、搭配处理,甚至销毁。另外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干部制度上的能上不能下等,也迫切需要改革。

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的探索

1963年3月成立了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简称中烟公司),对全国卷烟工业企业施行集中统一管理。中烟公司实行产供合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生产计划,统一资源配置。青岛卷烟厂先是属于中烟公司上海分公司,后又划归天津分公司。中烟公司的成立解决了过去烟叶供应上的无政府状态。青岛卷烟厂也解除了过去原料供应不足、不对路之忧。中烟公司对非法烟厂和卷烟牌号进行整顿,遏制了乱上烟厂、烟标牌号泛滥的乱象。

六十年代末,卷烟车间工人林象权等人研制出双排分烟轮。

1956年--1965年,青岛卷烟厂的卷烟牌号已达26个,经过整顿,只保留“紫罗兰”、“大前门”、“白塔”、“秦岭”、“海棠”、“海滨”、“风车”7个牌号,其它如“哈德门”、“壹枝笔”牌号都被取消。在解决大锅饭、铁饭碗问题上也做了尝试。重视物质利益的作用,试行奖金和补贴制度,奖勤罚懒。中烟公司建立仅仅一年多就初见成效。全国卷烟厂减少40%,职工人数减少25%,而卷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7%,劳动生产效率提高35%,卷烟的加工费用降低21%。1964年,青岛卷烟厂年产卷烟突破30万大箱,1966年达32.9万箱。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有明显提升。

“文革”使探索夭折

1977年,青岛卷烟厂首次科技大会。

1966年国内爆发文化大革命,1969年中烟公司被批判被撤销。卷烟工业企业又下放给地方,烟草管理混乱局面重现,且越演越烈。全国各烟厂相继停产,卷烟产量急剧下降,市场严重供不应求。青岛卷烟厂基本没有停产。1968年,招用高中毕业生,及复员军人、技校学生、职工子女等418名,充实生产一线,将二班改为三班,产量大增,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还支援了外地卷烟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十年代,一车间切尖生产场景。

该厂传统卷烟牌号几乎都被扣上“反革命”、宣扬“封资修”、“崇洋媚外”等帽子,停止使用,新设计生产了“长征”、“宏伟”、“红舞”、“宏图”、“葵花”、“红光”等突出政治的牌号。后来又设计出“双马”、“金鹿”、“香兰”、“马兰”、“栈桥”、“跃进桥”等一批新牌号。

七十年代末,滤嘴车间生产场景。

1973年11月,在全省首先实现过滤嘴卷烟接装成功试车,试制成功“双马”牌混合型过滤嘴香烟,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口香烟牌号。随后开发出双马系列卷烟,内在质量一度代表了我国混合型卷烟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该厂由单一生产烤烟型卷烟,拓展到混合型(双马)、外香型(白金鹿)、薄荷型(雪花)等多种香型。产品多次荣获市优、省优、部优称号。

八十年代卷包车间生产场景

文革结束后,青岛市组织全市工业的卷烟机生产大会战,从1977年至1978年7月,生产“新中国卷烟机”33台,使青岛卷烟厂的卷烟机达到了102台,1979年时三班的年生产能力达到了50万箱,实际年产量达到了49万箱。1981年年产卷烟49.3万箱。

四、 “三位一体”和地区性集团化公司时期(1982年—199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山东省烟草公司的相继成立,使烟草行业由分散、无序、混乱的经营状态,转变为集中管理和专卖专营的有序状态。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青岛卷烟厂紧跟全国形势,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出现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1985年,国营青岛卷烟厂。

1982年9月,青岛烟草分公司建立,与青岛卷烟厂合署办公,脱离市轻工业局的领导,直属山东省烟草公司领导;烟叶收购、调拨业务,卷烟销售业务与相关人员均划归青岛烟草分公司和青岛卷烟厂。青岛卷烟厂首次成为集供产销人财物“六统一”的市场经营主体,由原来单纯生产型企业,变成生产经营型企业。

1984年2月,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建立,正式开展烟草专卖管理的行政执法工作。青岛市烟草专卖局、青岛烟草分公司、国营青岛卷烟厂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由此形成了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颐中(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卷烟厂(华阳路)

1992年8月,全国烟草行业推行地区性集团化经营模式。1994年2月,青岛卷烟厂第一次打破地域限制,联合烟台分公司和烟台卷烟厂等组建了青岛烟草集团,同时成立了青岛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威海、日照、菏泽等地烟草分公司和工厂相继加入青岛烟草集团公司。

1995年6月,青岛烟草集团公司实施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名称规范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颐中烟草集团)。

1998年1月,鲁南烟草集团加入颐中烟草集团,其所属的滕州卷烟厂和枣庄、济宁两个分公司也成为集团的成员单位。至此,颐中烟草集团变成了下辖包括青岛卷烟厂在内的4家卷烟厂、7个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地区性集团,几乎占据了山东烟草的半壁江山。随着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各项具体措施也同步实行。

1.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

1987年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推行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三项制度的改革。1996年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董事会、监事会、聘任总经理班子,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以资产为纽带的、统一核算的新财务制度;完善公司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形成正常的工作秩序、议事规则和工作协调关系。

1997年后,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修改和完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和在岗人员评价标准体系;实行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通过实施内退政策,主辅分离,精简主业富余人员;移交或撤销工厂的子弟小学、职工技校、职工医院,剥离企业办社会功能,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完善激励机制,设置岗位责任制,调整在岗职工的奖金发放办法,解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完善技术职务聘任制,重奖技能人才,完善对技术人员的管理等。

2.加大技改和基本建设投入

1952年至1981年,该厂实现利税25.5亿元,基建技改年均投入仅为97万元。改革开放后的“七五”至“九五”,企业累计投入近14亿元,设备、技术、工艺状况和产品质量水平空前提高。“七五”期间投资15820万元,建成25200平方米的主厂房,引进德国、英国、意大利的先进设备;投资1371万元,改造印刷车间进行厂房建设;投资1735万元,建成29692平方米的烟叶仓库。

“七五”技改前的包装车间 。

“八五”期间,技术改造共立项43个,完成32个,累计完成投资6.35亿元,为“七五”的4倍。新建4525平方米膨胀烟丝厂房和烟叶库房55300㎡;引进英国设备,购置国产制丝生产线。融资6.4亿元,引进德国等国的先进卷烟包装设备28台套。企业设备有效率由“七五”末的48.5%提高到“八五”末的87.7%。产品消耗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1994年10月停止光烟生产。

九十年代包装车间生产场景

“九五”期间,投资6亿余元,引进卷接包设备10台套,完成4.1万平方米综合配套厂房、国内烟草首座成品烟立体仓库等基建项目8项,技术改造项目10余项。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生产自动化程度、产品的技术含量、数字化管理水平都排在全国前列,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全国技术改造先进企业。

开发并引进的全新的管理手段—-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适应大集团跨地域运作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精细化加工提供重要的IT平台,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同步。这标志着颐中烟草公司“九五(863/CIMS)工程”取得阶段性的重要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挂牌企业”和国家局的“全国烟草信息化管理标杆单位”。

3.加强卷烟品牌建设

1995年,“泰山”卷烟生产场景。

先后实施做足“双马牌”文章和恢复老牌号的经营战略。特别是恢复生产哈德门、红锡包、壹枝笔、老刀等一批老牌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1992年哈德门恢复生产,连年增产仍供不应求,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1995-1996年度全国名优卷烟牌号”。1996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评定“哈德门”商标价值11.83亿元,列全国烟草行业第4名。

2002年“哈德门”、“壹支笔”、“泰山”、“红锡包”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信得过产品、名牌产品等称号。2004年3月,在第22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颁奖仪式上,“壹枝笔”揽得了金奖;“哈德门”、“壹枝笔”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哈德门”被评为“中国名牌”。老牌号的恢复使该厂彻底扭转了长期亏损局面,进入了空前辉煌的发展时期。青岛卷烟厂年产销量由建立新型运营体制前1981年的49.3万箱,达到了1998的15.2亿元,增长7.4倍。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该厂上交各税6.25亿元,占了当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的1/3强。企业利润由1981年的906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71782万元,增长了78倍。

4.加大多元化经营的投资

随着烟草主业利润的大幅度提高,颐中烟草集团逐步加大了对多元化领域的投资。1993年正式成立“金叶实业总公司”,将企业原有的印刷、机修、运输、包装材料、卷烟材料、劳动服务公司等非主业职能分离,自主经营,分流了富余员工,提高了主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投资青岛的颐中皇冠假日酒店、颐中汽车公司(现上汽通用五菱青岛汽车厂)、黎马敦与嘉泽包装印刷企业、颐中体育中心、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以及房地产、建材、运动机械、烟机制造等多个领域三十余家企业,最高时对外投资达到了14.5亿元。

五、专业化集团公司时期(1998年—2021年)

1997年6月30日,青岛卷烟厂4.1万平方米的综合配套厂房建成,举行封顶仪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性和地区性集团经营模式带来的区域封锁和分割,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全国烟草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培育和发展。1998年,全国烟草开始建立专业化集团公司,推行工商分离的综合配套改革。

山东烟草率先打破工商合一的资产管理体制

1998年8月,山东烟草按照工业、商业、烟叶、多元化等组建起了专业化的集团公司。

工业方面,山东所有烟厂分别隶属于将军、颐中两个集团。颐中集团以青岛卷烟厂为核心,包含烟台、菏泽、青州、滕州、山东-乐富门烟草公司等6家卷烟厂。

商业方面,成立了山东烟草购销集团公司,领导与管理17个地市级烟草公司,负责省内外卷烟的采购、分销业务。

烟叶生产方面,将原东方集团改变为专门从事烟叶种植、收购、复烤加工的专业化集团。

多元化经营方面,由省公司投资的多元化项目,交由宏发集团经营管理。

新成立的山东烟草购销集团公司所属地市级烟草分公司,改为有限公司,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取消县区公司法人。(2000年8月,山东烟草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山东烟草购销集团公司撤销,各地市级烟草公司仍然归山东省烟草公司领导)。各烟草公司仍与烟草专卖局合署,但公司领导与专卖局领导职务互不兼任,专卖执法与公司经营职能完全分开。

2008年12月19日,青岛卷烟厂“十五”易地技术改造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局组织的总体竣工验收。

颐中烟草集团被重组整合为卷烟工业集团公司,其商业成员(青岛烟草公司)被划出,商业职能取消。多元化经营的职能仍然保留。2000年11月成立了颐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颐中集团的多元化项目。

2003年5月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要求,关停了烟台、菏泽卷烟厂,青州卷烟厂划入。2004年11月滕州卷烟厂划入。颐中烟草集团变成下辖青岛、青州、滕州3家卷烟厂、青岛颐中投资发展公司、山东惠丰烟叶复烤公司等烟草全资企业,颐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汽车、印刷、卷烟材料、房地产、体育产业、酒店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三十余家。这一步改革,将山东省内各集团公司工商合一的体制打破,解决了省内区域分割的问题。但在省公司层面,仍然是工商合一的体制。

2001年6月,青岛卷烟厂择址青岛崂山区株洲路建设新厂房。新厂占地546亩,投资14.96亿元,总建筑面积143611㎡。2006年5月建成,青岛卷烟厂从使用了81年的孟庄路厂房搬迁到新厂房。新厂建设同时,实施了全国烟草行业唯一的国家“十五863/CIMS”信息化项目,2007年4月完成,使青岛卷烟厂的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全国烟草行业最高水平。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山东中烟)的建立

2003年开始,全国各省烟草工业取消了集团公司,组建起各省的中烟工业公司,使商业公司与工业公司脱钩。这就为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进而做强做大中国烟草奠定了体制的基础。

2004年1月,山东中烟组建后,把将军、颐中两个工业集团划归山东中烟管理,与原山东烟草公司完全脱钩,形成了山东烟草工业、商业两大系统。但是,此时的山东中烟只是一个资产管理机构,不具有独立经营的职能与能力。下辖的将军、颐中两个集团仍然是独立运营的法人,负责烟草主业和多元化项目的运营 。

专业化集团公司的实现

山东中烟工业公司青岛卷烟厂(株洲路)

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将烟草行业原分散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的全部资产上划至中央财政,变为中央级国有资产;同时,将全国99家卷烟厂全部取消法人,分别归属于所在省的中烟工业公司,或国家局组建的中烟实业公司中,这些省级的工业公司成为专业化的新的经营主体。

山东中烟在2006年11月,实施资产重组,颐中、将军两家集团公司不再从事烟草主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负责管理本集团投资形成的多元化项目。济南、青岛、青州、滕州等四家卷烟厂取消法人资格和经营职能,成为隶属山东中烟的生产单位,和山东中烟工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山东中烟由原先的管理机构转变为专门从事卷烟生产经营实体。至此,全国在省一级彻底实现了工商分离,全国烟草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基本理清。

青岛卷烟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2007年,根据国家局“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要求,山东中烟进行了大规模的卷烟品牌整合,只保留了“泰山”、“哈德门”两个牌号,将原有的在产品牌或者取消,或者整合到两个保留的品牌系列中。

以颐中技术中心为主组建的山东中烟技术中心,对分散于4家卷烟厂的同一品牌实施了配方统一管理,实现了品牌多点同质化生产;建立了以技术、管理、工作等三大类,近4000个标准在省公司和各卷烟厂落实实施;以颐中信息系统为模板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尤其是ERP、MES系统迅速在全省推广实施,保证了企业内经营、管理、技术、物流、资金等各方面信息融汇贯通,以及产品的加工质量;

全省的烟叶原料根据品牌生产需要,统一采购并在各个工厂实施调整;4家卷烟厂的营销人员经重组建立的营销中心,负责全省烟草的市场销售;这使得“泰山”品牌迅速成长为年产200万箱以上的规模,成为全国年生产销售规模排名第七的大品牌。

青岛卷烟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2006年11月,青岛卷烟厂作为非法人企业上划山东中烟工业公司管理后,不再具有经营职能,更加专注于工厂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多项指标得到明显提升。在卷接包设备效率、设备维修水平、产品的加工控制和质量水平、工厂的能源消耗水平、国家局组织的全国工厂对标竞赛、设备维修比武,以及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创造了国内烟草的一流水平。

2015年,山东中烟青岛卷烟厂卷包车间生产现场。

虽然青岛卷烟厂的年产量从2005年后一直保持100万箱规模,但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创造利税大幅度增长。从2006年至2021年的16年间,该厂给青岛市上缴税收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59%。1952年至2021年的70年间,该厂共上缴青岛市各税1320余亿元。

青岛卷烟厂厂区一角

青岛卷烟厂办公楼

追溯青岛百年的烟草发展史,青岛卷烟厂影响了整个城市烟草业的发展,给城市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也为城市多个产业,尤其是汽车、印刷、运动器械、建材、房地产和体育产业等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为青岛这座城市做出了历史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史参考了以往不同版本的烟厂历史文章。写成初稿后,原烟厂领导蒲强、王现君、王永昌和朋友同事李德福、闫宪宝、刘佩林等都参与了讨论修改。特别是蒲厂长费时近两个月,基本等于重写了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力求留下一部权威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烟厂简史。欢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赵玉华、苏家良两位年逾古稀的伉俪,十余年时间潜心于青岛市的烟标收藏、学习与研究。先后自费正式出版了《青岛卷烟厂烟标集》和《青岛的卷烟厂和烟标集》,分别详细介绍了青岛卷烟厂近百年的烟标和青岛市历史上四十余家烟厂的烟标。填补了青岛卷烟厂和青岛市烟草历史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史料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本文由苏家良老师提供,文中图片源自山东中烟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