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1月份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与7天期逆回购利率同步下调10个基点后,8月15日,最新一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出炉,不仅操作规模上有所收缩,利率也同步下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含对8月16日MLF到期的续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降至2.75%、2.00%。

这是年内第二次政策性降息,此次降息超出了市场预期。

意外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分析师表示,此次降息显示出央行继续释放稳经济的信号。目前来看,国内PPI涨幅回落、CPI涨幅上行缓慢,货币宽松约束暂时不高,但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增加了“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表述,本次政策性“降息”或许也有规避后期通胀压力的考虑。

市场人士预计,此次降息10个基点大概率会带动本月各期限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以上,将继续降低居民购房贷款利率和企业中长期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恢复。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后期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央行“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下,不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三季度降准的概率不大,但若四季度房地产融资有所改善,宽信用进程加快,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有所恢复的情况下,为给银行体系提供长期流动性、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也不排除会适时进行0.25个百分点的小幅降准操作。此外,在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下,后续负债端成本管控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有望加快出台。”

而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府或企业需要进一步加杠杆。其中,企业融资的进一步增长,需要通过融资成本的下降来激发和培育信贷需求。8月降息或许意味着,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正在成为当前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传统储蓄已无法抵御通胀,我们的钱应该放哪里?

事实上,20多年来,银行利率一直在持续走低。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1996年,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9.18%;现在,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变成了1.5%。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发布,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在创新经济论坛上说:“10年后想买一款年化收益3%的理财产品,都可能像汽车牌照摇号那样,完全靠运气了。”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利率不断下降,传统储蓄已经无法抵御通胀。我们的钱应该放在哪里?

迷茫后,让我们重温一下保险的金融属性。20多年前,银行存款利率近10%,当时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8.8%,很多人会选择银行存款,不会选择买保险;20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50%,而当时购买的保险产品,目前的利率仍然是8.8%。

为什么当年8.8%的利率能一直持续?因为保险是特殊的金融产品,它是以契约方式约定,以法律法规保障,以国家信誉背书,保证终身刚性兑付的唯一一款金融产品。

长期储蓄型保险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既有健康保障,又能实现理财。二是有极高的安全性。买了储蓄型保险,就是和保险公司签订了合同,属于安全性很高的资产,无论从监管还是法律上,都有层层保障。三是收益明确,稳定性高。储蓄型保险的收益明确写入保险合同,不管市场情况如何,银行利率降到多少,它每年的收益都是确定的,稳定性极高。四是有一定流动性。

长期储蓄类保险包括年金险和增额寿险。

终身年金险活多久,领多久,提供一辈子的现金流,是对冲长寿风险最好的产品,可以用作养老金补充。

增额终身寿险现金价值高,灵活性也比较高,是用确定的钱、确定的赔付条件,赔给确定的人,特别适合做资产配置,将财富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来源:网络。交流学习用,若侵权请联系删除!微信:wckt01 若喜欢就点亮在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