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读者大卫,给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我毕业后,前5年在一家小厂做程序员,后来因为某BAT要进军我公司所在的领域,于是把我挖了过去。这对我来说,是个天大的惊喜,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靠业务开发经验能够进大厂,毕竟大厂已经卷成那个鸟样了,不刷个半年“力扣”题,连二面都通不过。

虽然钱涨了不少,可是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也是成倍数的增加,既然来了就只能适应了。于是我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甚至牺牲了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妻子对我颇有怨言,可是为了生活又能怎样呢?

就这样,在大厂呆了7年,期间买房、买车、生娃,生活越来越好,靠在大厂打工实现了年薪百万。但是我的职级也止步于P7,感觉到了一个瓶颈,没法突破了。

34岁那年,我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是心脏方面的疾病,我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正好这个时候,一位大学同学所在的国企,需要一位IT主任,于是就介绍我去聊聊,对方看中了我的大厂工作经历,即便这个岗位是想招聘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还是破格录用了我,在跟家人商量之后,我决定辞去大厂的工作,进入这家国企。

待遇方面,只有我原来工资的2/3,虽然福利、社保很多,全部折算下来到手跟在大厂差不多吧。

但是,工作量方面却没有比大厂少多少,可能因为我负责的项目刚启动的缘故,那段时间几乎“9-10-6”的节奏,妻子一度怀疑我有了外遇,因为哪个国企会加班这么狠?后来妻子来单位看了几次,就放心了,但是她又在犯嘀咕:你是不是进了个假国企呀......

好在这里的领导、同事都比较体谅我的身体状况,经常让我先回家,周末也尽量不让我来。我心想这是害怕我猝死的节奏吗?不过,话说回来,国企毕竟是国企,大家佛系惯了,项目验收过后,就又恢复了朝九晚五。

可能也是要看单位的,我表弟在华为,比我稍年轻几岁,也进了国企,他说现在加班比华为还狠,公司没以前高,正准备润回互联网。

国企的工作最让我不适应的,其实是单位里错综复杂的关系。小到开会时候谁先发言、吃饭的时候座位怎么坐,大到项目预算和方案、领奖的时候谁上去、去了在台上先谢谁后谢谁等等,这里头有大学问,我只能从头学起。

最后,想给那些一心想进国企的朋友们提个醒,国企并不完全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钱多、清闲、适合养老。完不成KPI同样要扣奖金,得罪了领导同事的话,别说晋升了,整天给你穿小鞋、天天PUA你。进了国企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社会,你才知道平时做人有多重要。

总之,要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愿意付出多大代价,能力边界在哪里,想清楚了就好。

以上就是大卫34岁进国企的经历。最近,大家对35岁职场人的出路问题讨论得比较多,K哥跟大家聊聊几个基本认知和底层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30岁以前找工作,看领导

对于普通人来说,30岁以前,没有太多社会积累,这个阶段以提升个人能力、积攒职场资本为主。而想要学习到真正有用的技能,最关键的就是遇上一个肯教你的好领导。

所以,30岁以前找工作,看领导。

大家经常能看到,某某公司高层跳槽去了更大的平台,通常都是带着他的几个得力手下一起走的,这几个手下的薪水也随着每次跳槽,水涨船高。职场发展自然越来越好。

也许你会问,那么这个阶段究竟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其实并不重要。即便是小厂,只要领导肯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你,对你严格要求,为你争取升职加薪的机会,对你来说就是一份好工作。

二、30岁~35岁找工作,看平台

30岁以后,你已经积攒了一定的职场资本,而且年轻力壮,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候。这个阶段找工作,关键是要找一个能够施展你才华的平台。

扎根在这个平台上,真正做出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项目和产品。

拿K哥自己来说,我大概在30几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快速发展的1号店,即便后来有不少猎头开出一两倍的薪水挖我,我也不为所动。

为什么呢?因为,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进公司3个月的时间,试用期还没过,我就因为项目超预期完成,获得了季度总裁奖,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晋升成为高级总监。

所以,30岁~35岁找工作,看平台。只要这个平台有机会让你做出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和产品,让你有机会在江湖上扬名立万,这就是一个好平台。

三、35岁+找工作,看自己

35岁+的职场人,经过10几年在社会上的历练,职业上有过辉煌,也经历过至暗时刻,知道了自己能干啥,不能干啥。

这个时候,找工作的逻辑,看自己。

什么意思呢?

看自己,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更多选择权

你可以选择功成身退、卸甲归田;

你可以继续披荆斩棘、挑战巅峰;

你还可以去国企,寻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这一切的关键是,你有得选

你也许会说,这TM不是废话嘛。先别着急,听我说完我。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你需要为35岁+的职场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你34岁的时候才考虑这个问题,说实话已经晚了。

那么,需要提前多久呢?以我的经验来看,至少从30岁开始。

K哥自己在30岁的时候,也经历了焦虑、迷茫。那段时间我大量的阅读书籍、跟行业里的前辈请教、跟家人倾诉......慢慢地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我明白了,工作上的焦虑,还是要在工作上还回去

我开始借助一些工具,如“斯坦福的人生设计”、“ABZ计划”等等,开展了自己的“奥德赛计划”,做了许多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终于找到了适合我的事业发展计划。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兑现了自己的期权离开了互联网行业,去到传统上市公司担任技术高管,利用所有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写公众号“技术领导力”,两年的时间积累了20万读者,在技术圈有了一点名气,这个小小的副业发展成为一家新媒体公司。

现如今,我42岁了,即便我离开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仍然有很多选择。

所以,35岁+找工作,看自己。做个有选择权的人,为自己的职场后半程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