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安徽省安庆石化老工人徐惠春因救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自然规律。

尤其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悄悄的过来走走是很正常的。

但徐回春老人的离开,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人的二儿子徐海东为了找一张适合拍遗照的照片,挖出了一个小木盒,这是老人生前最珍视的宝贝。

盒子是老人自己做的,已经用了几十年了。

打开盒子,里面是老人年轻时得到的三等奖章,一些信件,还有一本笔记本。

奇怪的是,笔记本里还有一沓文件,而且纸已经变黄了。

徐海东有些好奇,翻了翻文件。

如果他没有看到,他会目瞪口呆。

那些单据都是汇款单,在汇款人一栏,他还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签名。

这个名字在当地很有名,但没有人知道它是谁。

难道父亲就是传说中的神秘捐赠者?

他连忙叫来大哥和三哥,三哥比了一遍又一遍。

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28张汇款单,6万多元捐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兄弟明白了:原来,父亲身上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在安庆,地方当局一直在寻找神秘的捐赠者。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寻找和努力未果,已成为未解之谜。

今天,终于可以揭开谜底了。

许惠春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传说中的神秘捐助者是谁?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起去看看徐回春老人的故事,层层揭开谜底。

1932年,徐惠春出生于江苏无锡。

14岁时,迫于生计,他到上海学习木工。

那个时候,穷人的孩子很早就当家作主,很多10多岁就出来打工了。

他孤身一人,早早的尝到了人间的苦难,开始了南北奔走、努力奋斗的生存模式。

1951年,因公私合营,成为国企令人羡慕的员工,得到铁饭碗。

1956年,全国支持大西北建设。

他和女友张美芳积极响应,放弃优厚条件,前往兰州玉门油矿工作。

为何竹笛怨柳,春不度通。

自古以来,玉门关作为我国西域重要关卡,文化底蕴深厚。

玉门油矿位于甘肃玉门戈壁腹地。

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第一座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都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他们在这里呆了7年,在此期间他们结婚并生下了他们的长子。

1963年,因工作需要,夫妻俩来到安徽淮南,参与中化三建的建设。

在淮南,徐惠春一家在此逗留了十年,期间生下了二儿子和三儿子。

在三兄弟的印象中,父亲高大端庄,不善言辞。

但无论身在何方,他在工作中始终是认真、负责、勤奋的。

1973年,徐惠春举家迁往湖北,在部队当工程师。

由于表现突出,被授予三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安庆石化成立后不久,许惠春带着家人来到安庆,支持安庆石化厂的建设。

彼时,安庆石化破土动工已有2年,正处于全面建成投产的关键阶段。

从此,他在这里扎根,结束了四处奔波的日子。

他被分配到建安公司工程大队,负责木工工作。

徐惠春实力雄厚,手艺好。他也勤奋踏实,对工作特别负责。

有一次,工厂外面堆了一堆原木条,还没来得及运到工厂。

正好那天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木板条暴露在外,随时会被弄湿。

徐回春看在眼里,心中一惊,他一个人咬牙,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木板条搬进了车间。

建安公司成立第一年,许惠春被授予安庆石化先进个人称号。

虽然从那以后,每次提名提前,他都要求把机会给其他同事。

但由于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曾在安庆石化工作16年,1992年退休。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他对工厂充满了感情。

退休后,别人也不退缩,经常让儿子把安庆石化新闻带回来,时刻关注着厂里的动态。

徐回春老人一生节俭,甚至到了小气的地步。

对此,儿子们非常不解,甚至颇有怨言。

他和妻子住在大湖生活区。房子建于1980年代,只有60平方米。

多年来,这所房子从未翻新过,仍然是混凝土、石灰墙和生锈的。

真的很难看,而且墙上贴着报纸,哪怕是摆设。

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老式的五斗柜、小圆桌、木床、木箱。

这些家具已经涂上了斑驳的油漆,散发着远古的气息。

因为学的是木工,1973年他在湖北做工程师的时候就自己做了这些家具。

一把破旧的藤椅,竹竿和竹条早已失去光泽,断了许多根。

但徐回春老人却视之为宝物。他一次次修理,舍不得扔掉。晚年,他坐在上面,在阳台上晒太阳。

2016年保姆上门后,要求增加家里最贵重的电器。

他还说他很享受和保姆在一起。本来,他从不看电视,而是听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

难怪当初雇来的保姆一进门就转身就走。

保姆扔了一句:谁还用报纸贴墙!

这么破旧烂透的生活环境,真的不如常人。

不管谁当保姆,都可能难以忍受。

因为家里条件差,他家连续换了6个保姆。

有的工作了一天就离开了,最后一个在儿子们说完好话告诉他们愿意买菜买肉之后留下来。

在饮食方面,老人许惠春更是小气。

他喜欢吃肉,但不愿意买肉。

他每次去菜市场,几乎只买皮不买肉。

一块重51斤的猪皮,他买了一些,在家里炖成肉冻,可以吃很多天。

即使他买蔬菜,他也不买新鲜的。

有一次,老人买了一只猪蹄,这件事成了全家的新闻。

大家都以为他想好了,不再为钱操心了。

结果老爷子吃完猪蹄肉,留下骨头,炖着喝了好几遍汤,才舍得扔掉。

三个儿子实在是受不了了,时不时去买些营养品,却经常被许惠春训斥。

剩下的菜汤他都不想扔掉,把泡好的米饭留着吃。

他一生勤俭持家,不仅对自己要求,对孩子也严格要求。

他有多狠?哪怕一粒米掉在地上,他也让孩子们捡起来吃。

服装方面,他常年穿着工作服,很少给自己买衣服。

有时儿子们给他买衣服,他要么把它们放在一边,要么把它们转过来送给无家可归的人。

为了打断家人给他买新衣服的念头,儿子们只好对他不择手段。

许惠春的三儿子许海石说,这么多年,父亲从来没有过过生日。

作为一名八级木工,许惠春老人的收入在当时的工厂里算是很高的了。

1984年,他的月薪是100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月工资300多元,而普通工人月工资不到200元。

妻子张美芳也是安庆石化的员工,石化的双职工是当地人最羡慕的。

老两口退休后,工资加起来每月7000多元。

这样的收入,足以过上不吃不喝的生活。

可这对老夫妻没有福报,他们过着节俭的生活,过着艰辛的生活。

别说他的儿子,其他人也对他的节俭感到不解。何必?

徐回春老人脚步匆匆,没有给儿子们留下一句话。

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存的太多了。

他的妻子跟着他,过着悲惨的生活,没有享受任何幸福。

因此,他曾对保姆说,他特别对不起妻子。

大儿子许海欣知道后泪流满面。

他说,如果父亲临死前要说什么,他肯定会跟母亲说对不起。

他们会按照父亲的遗愿好好照顾母亲,让父亲在天上的精神可以安心!

1991年7月8日,安庆石化厂党委收到来信。

来信来自安徽省颍上县,大意是安庆石化报社“李季”同志向该县捐款300元,用于抗洪救灾。

那时的300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人两个多月的工资。

得知消息后,安庆石化号召社会各界及各二级单位深入搜索“李记”。

一时间,寻找“李记”成为全厂员工关注的焦点。

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也派记者到集贤路邮局了解情况。

据唯一与“丽姬”有过接触的人透露,当她值班那天看到汇款单上写着“丽姬”的名字时,感觉有些奇怪。

她又多看了对方几眼,见此人四十多岁,方脸,黑皮肤,中等身材,身穿浅灰色衬衫。

她接着问,你的名字是“丽姬”吗?男人回答说,我是“丽姬”。

因为当时人太多,当事人只能记住这些。

据签约单位称,《安庆石化报》认为,“李季”是李姓退休编辑。

于是我向对方查询,对方否认。

李编辑退休后定居上海,汇款地点是安庆,不正确。

看来“李霁”并不是安庆石化报的工作人员。

那么李季是谁呢?

地方当局从未停止寻找。

8月2日,安庆石化报在显着位置发表文章,深情呼唤:李季同志,你在哪里?

11月29日,《安庆石化报》发表《在“立记”与奉献之间》一文,再次报道了“立记”的搜索情况。

文章称,“李季”不想表态,这是他的初衷。

但我们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那种感觉和激情是难以忘怀的。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需要也不需要寻找“李记”。

因为每天太阳照常升起,因为在“丽姬”之前和“丽姬”之后,有无数的“丽姬”与我们同行……

当时安徽电视台也进行了后续报道,但“李记”始终没有露面。

此后,再无“丽姬”的消息。

1998年夏天,“丽姬”这个名字再次出现。

当时,安庆遭遇洪灾,安庆石化总厂工会接到了专门的来信。

信封里面是一张3000元的存款单,背面只有一行:请(将)把这笔钱给赈灾会李季。

在当时,3000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一时间,“丽姬”这个名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安庆晚报新闻部主任杨宏伟讲述了自己的采访经历。

当时,根据石化电视台记者提供的线索,他了解了石化总厂的情况,并深入车间寻找“李季”。

他采访了许多“李季”的捐赠事迹,帮助那些不认识但需要帮助的人,每次捐赠的金额都很大。

后来,杨宏伟写了一篇新闻报道“一系列善行至今成谜”。

但因为一直找不到“李季”这个人,这让他后悔了很多年。

更令人惊叹的是,“立记”两次入选安庆石化“奉献十大善行”名单。

他在两次投票中都排名第一,但他从未获得过该奖项。

这让他成为一个谜,成为晚饭后的热门话题。

“李季”是谁?他的神秘面纱何时揭晓?

1990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300元。怎么会有人一次性捐出这么多钱?

所有人都猜到,他绝对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非常有钱的人。

“丽姬”的捐赠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反而给人无限遐想。

人们想象着他的背影,那是一个好男人的背影,默默地在心中寻找着这个身影。

从此,“骊姬”成为了当地的神秘存在。

许惠春的儿子通过汇款单得知,他的父亲从1984年开始,32年来一直匿名捐款。

他就是神秘的捐助者“李季”。

他们原本不想泄露这个秘密,打算一切都低调简单。

后来,医院里的人听到了老人的故事,认为应该公开。

老爷子已经走了,厂里还在找“李季”。我应该给你一个解释,但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寻找。

消息一出,所有认识许惠春的人都震惊了。

是他,难以置信。

因为大家都认为,“丽姬”应该是一个更好的人。

而徐惠春虽然收入不低,但家境一直很艰难。

除了抚养三个儿子,1999年,妻子张美芳患上了股骨头坏死;

2009年,妻子再次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忆,卧床多年,需要有人照顾;

2014年,小儿子徐海石被查出患有口腔癌。治疗费用不菲,资金拮据可想而知;

而徐惠春本人也饱受疾病的困扰,心脏病、脑梗并发心肌炎、腰椎问题,各种手术都做过。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普通人很难将他与捐赠的壮举联系起来。

但回想起来,他从未透露过。

如此低调,这与他的美德品质高度吻合,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1981年,由于表现突出,厂方决定评价他为先进,但他坚持把荣誉授予年轻人。

1990年,同事家发生意外,许惠春第一时间捐赠衣物和物资。

虽然他的条件不好,但他还是节省了生活费,帮助了别人,令人钦佩。

他的徒弟齐德贵入职时只拿到了22元的工资。

因为父亲病了,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很艰难。

许惠春知道后,主动提出帮助。

七德贵虽然婉言谢绝,但师父的恩情,至今仍令他难以忘怀。

因为老爷子是木匠,邻居家缺锅盖、砧板之类的,就做一个送给他。

吃过苦的人,看不到别人吃过苦。许惠春长老就是这样的人。

他一直对自己小气,但对有需要的人,他从不小气。

老人一生都在行善,心地善良。

路上看到穷人,他总是主动打招呼,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

有一次,他在小区里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他一言不发,把他的新棉袄递给了他。

2017年,许惠春再次因脑梗塞住院。

即使生病了,也不要忘记帮助他人。

临床病人腿不好,需要拐杖。

他吩咐小儿子徐海石买一根拐杖送给他。病人既惊讶又感动。

最感人的是老人许惠春最后一次捐款5000元。

2016年7月18日,他捐给了安庆市民政局。

而这次捐赠,对于长子徐海欣来说,却是最悲哀的一次。

那一年,许惠春已经84岁了。他因脑梗塞住院,然后回家休养。

很快,大儿子许海欣去探望父亲,发现父亲不在家。

他想知道,他父亲去哪儿了?

小区保安看了一圈,对他说:“你爸去银行了。”

果然,徐海欣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外,找到了父亲。

一个正常人走路只需要10分钟,而许惠春却需要一个多小时。

他弯下腰,拄着拐杖,一步步向岸边走去。

捐完后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已经极度虚弱,再也不能走路了。

多亏了银行机智的保安,及时帮助了他。

否则,如果再次跌倒,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个时候,我以为我父亲迷路了……

大儿子徐海欣一想起这件事就掉眼泪。

即便如此,老爷子从银行出来的时候,还是对汇款一事不吭声。

徐海欣见父亲高兴的样子,心下垂了下来,也没多问。

从那以后,老人就几乎不能下楼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老是说要下楼,儿子们都觉得他上楼太无聊了。

2017年,许惠春连一个人下楼的力气都没有,完全瘫在床上。

但尽管如此,老爷子还是吵着要买个助行器,想下楼走走。

52岁的他第一次捐款的时候,心还是很坚强的,甚至还有精力去做。

但经过最后一次捐赠后,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捐赠了。

但他在捐赠之路上战战兢兢的一幕,却永远铭刻在儿子们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回春老人的离开,也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好人“李霁”去世的消息在安庆乃至全国网络上掀起一阵暖风,不少人为之感动。

作为30多年前“立记”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安庆石化报的老主编感慨万千。

《礼记》这样呈现,更有意义。

如此清晰干净的人物,超越了寂静的寂静,超越了回首自己的深意。

网友表示,虽然是近30年后才揭晓答案。

但许惠春无声的爱情博大精深,展现了安庆石化一代代人朴实的情感和含蓄的精神。

素质好的人,从来没有因为贫穷而改变过。

他所居住的城市,因为“丽姬”的存在,变得更加温暖。

很多没有和徐老师合作过、不熟悉的人,也被他深深打动。

他们找到了徐老的家,看了看老爷子的遗书,纷纷表示钦佩。

本来可以过上好日子的老人,因为捐款,他的生活一无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和1993年,老人分别捐赠了1万元,是他捐赠金额最大的两笔。

要知道,当年2万元可以在安庆买房。

这是老人退休前的全部积蓄,但他毫无顾虑地捐赠了。这是什么境界!

这些年来,老人没有给儿子太多经济上的帮助,也没有留下一分钱的积蓄。

每次儿子问为什么,他都不愿意多说。

三个儿子也很穷,老人的丧葬费都由他们来收。

现在,看到28张厚重的汇款单,三个儿子完全理解了他们的父亲。

这是父亲留给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当一切都结束时,他们留下了不情愿和忧郁。

但幸运的是,我父亲传达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善待而不报,才是真正的善。

徐回春长老用实际行动解释了这句话。

他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人间善良温暖了更多的人。

受李记精神的启发,2019年4月30日,“好人李记爱心基金”在安庆石化成立。

安庆石化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自发捐款。短短3天,捐款总额达543521.63元。

其中第一笔资金是1998年许惠春没有拿出的捐款。

老人家穷困潦倒,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慈悲为怀。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纪念一个人。

32年的捐赠名单在时间的侵蚀下泛黄。旧事可以抚平岁月的新鲜,但不能抹杀人的精神;

再多的时间,再多的赞美,都不足以说明徐回春老人的伟大与高贵。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留名不为人知地做好事。

或许,我们一辈子做不了善事,但每个人一次做一件小善事,也会汇聚成民族的大善事。

伟大的声音和希望,没有言语的伟大爱。

我们等到谜底揭开,老者却不等我们的声音:“谢谢!”

机会转瞬即逝,未来不长。

虽有遗憾,但请相信温暖的力量,永远来自真诚和真诚。

毕竟,老爷子离开已经三年了。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所付出的真诚与真诚,都将永远闪耀,永不褪色。

春天的阳光在中国大地上缓缓传递和反射。碧绿的眼眸中,处处都是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