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龙子湖大学城上了热搜。

主要意思就是学校建得太大,浪费土地,还涉嫌占用耕地。

但评论区很多人并不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十几个校区在一起的大学城还没清北的一个校区大。”

也有人说:“一个高尔夫球场都是一个大学的12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热搜词条已经不见了。

但讨论还在。

其实这已经不是龙子湖大学城第一次上热搜了。

从它建设之初开始,就饱含争议。

1991年之后,全国教育大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自然不甘落后。

2003年,河南省领导加快全省城市化教育化进程,批示建设龙子湖高校聚集区。

随后陆续将高校搬迁至龙子湖,龙子湖大学城也不断扩建。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是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2004年形势发生变化,国家开始对土地严格管理。

这就触犯到了红线。

不过龙子湖大学城并没有停下建设脚步,好像也没有申请报备。

原因也不难猜,报上去肯定就夭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到底瞒不住,2006年,龙子湖大学城因违规用地问题遭到了曝光批评。

当时有点以观后效的意思,没有要求拆除,但需要补办手续。

结果因为那几年龙子湖大学城招生情况不乐观,也有说是两栋教学楼之间的空地实在太大。

然后2011年5月29号,专家再次痛批郑州龙子湖大学城占地太大,浪费耕地。

新闻导语也很犀利:土地虽紧缺,但大学城永不嫌大。

因为11.7平方公里的用地,本该容纳23.4万人,而大学城却只有12万人。

不过新闻提到,龙子湖大学城增长到23万人,需要53年,就有点太小看人了。

事实上,如今的龙子湖大学城早已经突破23万人。

还入驻了15所大学,其中不乏金融院校、警察院校,成为了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输出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到这里,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热搜要被撤了,这应该是一次被故意引导的误会。

龙子湖大学城是2003年就发生的新闻,高尔夫球场的问题在2017年就治理了。

现在说什么河南人天生就是种地的,比不上打高尔夫的,这显然属于是被人翻出来刻意放大矛盾了。

把11年前的事放在当下来讨论,这对任何人都不公平。

而且批评的一直是占用耕地且没有获批的问题。

不是反对盖大学,是觉得没必要盖那么大,面积应该减半。

也不是单单针对龙子湖。

大学拿地背后的利益链还是挺复杂的,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恶性循环。

另外,2006年以后,国家还是批复了很多土地用于郑州大学城的建设。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国家土地规划还是河南教育规划;是别有用心的炒作还是其他原因。

关于龙子湖,私底下的感情,每一个河南人,每一个渴望上大学的孩子,可能都不会做到理智。

我有几个朋友就是从“手续不全”的龙子湖毕业的。

网上谈地域对立,谈人民矛盾、谈舆论和炒作,他们不在乎。

但他们知道,作为一个河南考生早上五点多起床、课间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的上学有多苦。

作为龙子湖大学城的受益人,很难不生气。

何况,没有龙子湖大学城,河南的教育资源确实会更捉襟见肘。

2022年,河南高考参加人数超过100万,本科录取率全国倒数。

与之相对的,河南本科大学57所,专科99所,其中公办110所,民办45所。

其中仅有1所211,郑州大学。

按照现在的双一流来看,也只有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两所。

堂堂一个人口大省,没有一所985。

人多学少,平均分数线也就没有了参考价值,主要是看招生名额和考生排名。

考外地更难,一般人家学校招收本地的名额是远高于外省的。

所以,很多努力的人,一不留神,可能就没学上了。

网上就说今年的河南省高考,就有1/5的考生滑档了。

本该读一批次学校的学生只能降级读二批次。

可能高出二本线100分,都上不了心仪的本科。

也可能500分的成绩,最终是个专科。

当然,这个比例应该是没那么严谨的,滑档也可能跟复读、专业等有关。

但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龙子湖这样的大学城托底,这些考生的选择会更少吧。

河南的孩子上大学,还是很难的,因为文凭不够,河南人也成为“地域黑”的代表。

其实河南的教育也有过高光。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汤时期。

古代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河南就占有两个。即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

后来晚清下令改革教育,河南也是反应最快的,第二年就开办了河南大学堂。

此后河南的大学以此为模版欣欣向荣,教育质量和教育体系领先全国。

也因此1953年以后,当时的河南大学水利系被调往武汉大学水利系。

河南大学财经系被划进武汉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

河南大学畜牧兽医系合并到江西农学院。

河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成为后来的武汉华中农学院一部分。

可以说一部河大史,就是半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只是整个河南大学被拆的只剩文科学院。

剩下的一些学校攒了攒,勉强凑成了郑大的前身。

1956年,郑州大学被评定进入了综合性大学的行列,无数河南教育人为之落泪。

但由于创建时间短、科研实力不强,最终没能进入重点院校。

这个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后来郑大评选985院校落选,只能作为211存在。

河南再没有高级别的综合性大学了。

南阳籍的著名作家冯友兰就曾说:“河南人在学问上,在学术上,因为没有好的大学,出不了人才”。

当然,后来有一次机会,就是动荡年代中科大出走北京的事。

当时对方是想落户河南的,但是历史太复杂。

而且刚经历过1942,经历过1960,河南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才,最终将机会给到了合肥。

类似的还有这些学校。

或许也因为这些事,如今的龙子湖大学城项目,当年河南几个老领导才不顾一切顶着压力办下来。

后来这也成为国土资源部成立8年来,就土地违法问题处理官员级别最高的一起案件。

赌上自己的前途,送学生入龙门。

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受,我想起了河南的那些父母。

很多人只知道毛坦厂的校门外有很多父母陪读。

鲜少有人关注,在河南的平原上,每年假期,都有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带着孩子在农田里辛劳。

种地收获作物,收成换取学费,到最后都是为了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上万名学生的日常,是两代人倾尽全力腾挪出的机会。

他们相信“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那种对自己认知的撕裂和对命运的不甘心,估计只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才明白。

随着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不同家庭背景之间的理想差别,变得越来越多元。

但你到河南,随便拽一个家长,可能永远都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

耕地是红线不能动,但再穷不能穷教育也不是一句空话。

而且很多年过去了,河南依旧是粮食大省,对吧。

所以,耕地红线需要保护,占用土地是事实,恶意挑拨对立不可取。

但对教育的渴望也需要认真看待。

土地是河南人的根本,但土里埋下的,还有一些想开花的种子。

而且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真的需要强大的教育知识来提质增效。

可能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

借用鲁迅先生名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往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相信政策会不断完善,也相信更多河南学子能在人生路上奋力拼搏,证明自己,也托举起我们荣耀的故乡。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河南孩子上大学,到底有多难?》,北美留学生观察,2022.08.15

《河南人为什么上大学这么难?》,地球知识局,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