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愿意被道德绑架

在报道中看到过很多“道德绑架”事件,这次发生在北京的“女子带小孩坐公交车强迫女生让座”事件可谓属于典型事例。按照在场乘客的说法,女子上车后便直冲女生说“你不能坐,这个是老弱病残专座,应该让座”,最终因女子态度不好,双方就争论起来,并且更过分的是,一旁的老年人还在起哄帮腔。

之所以说这个事件比较典型,就在于基于事件本身,我们能很好地厘清“松散原则”和“硬性规定”的界线,而所谓“道德绑架”往往是游离在二者之间。就拿老弱病残专座来讲,虽然是明确标注的,但是并不意味着“硬性规定”,很大程度上它仍旧属于道德约定。

也就是为了让公共互动更为顺畅,特意给出的道德提醒。并不是说标明老弱病残专座,就只能老弱病残者专享,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说白了,它是一种文明提倡,旨在为让更多人意识到老弱病残者需要特殊照顾,而非是让老弱病残者变成“执德者”。

所以说回“女子带小孩坐公交车强迫女生让座”事件,女子强迫别人让座显然是令人反感的。正如女生所言(大概意思):你要是好好说话,是可以让给你的,可你一上来就“道德绑架”,这算什么事儿。就此而言,我们会发现让座倒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女生不想被“道德绑架”。

平心而论,众目睽睽之下,一个人被无端地指责,肯定是要讨个说法的。否则会被认为是“好欺负”。所以对于女生的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说到底,女子如果客气的进行请求,就算女生不让,双方也不至于走向“狼对狼”的境地。

如此掰扯,就在于没问清楚对方处于什么状态,冒失的就去要求别人,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误会。就比如针对这个事件,有人就现身说法:自己怀孕四个月,不显怀,但却被要求让座,在被“道德绑架”后,从包里拿出检查报告,才让“绑架者”闭嘴。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让座是双向关怀,而不是单向关怀。简言之,就算是老弱病残者真的很希望有人让座,也要先搞清楚对方的情况,而不是上来就理所当然地搞“道德绑架”。甚至回到一般的情况,就算对方没什么问题,也要客气地说明自己的情况,而后作出请求和感激的姿态,唯有如此让座才能走向良性循环,而不是根据座位标注行事。

因为追根究底地讲,没有人愿意被道德绑架。就如有人就直言,相较温文尔雅的人,那些热衷“道德绑架”的人更烦“道德绑架”。对于这个道理,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绑架者”真的不知道“道德绑架”不好,而是当他(她)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时,就会完全无视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也就是为何格劳孔对于人性没信心,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带上这枚“魔戒”,就不可能再继续感同身受。理由是不管一个人平日里如何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执德权”,就会做他(她)们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她)们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来回的论证,主要是想强调,带小孩的女子也不见得就是绝对的“绑架者”,甚至更进一步讲,一旁帮腔起哄的老年人,也只是因为自己也是站着而选择“道德绑架”,并非是为文明的原则而争。不得不承认,“绑架者”多数不道德,即便他(她)们总是举着道德的旗帜行走在人世间。

就如周濂所言: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道德生活的外部环境改变了。在人潮汹涌的大型陌生人社会中,我们除了要设立严刑峻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纵横交错的熟人区,让原子化的个体重新恢复与周遭环境和人的深厚联系。大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回避在类似风波中,本地人对外地人嘶吼:“臭外地的”不懂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