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令人寒心!

前几天,无锡某个街头,出现了一幕让无数家长眼眶湿润的一幕。

一名8岁左右的孩子坐在电动车后座打游戏,而他的前方,是蹒跚着身躯辛苦推车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在回家的途中,骑行的电动车突然没电了,妈妈只能下来推着车走。

但令人扎心的是,妈妈在前面推车走,儿子却在后座“坐如钟”,甚至打起了游戏。

妈妈弱小的身躯,不仅要承载电动车的重量,还要守护后方的儿子...

可想而知,行路该有多艰难。

眼瞅着推行一段路程之后,妈妈因体力不支踉跄着要跌倒。

但冷漠的儿子依然没有下来帮母亲一把,哪怕是简单地抬个脚下个车,他也没有做到......

他两眼只盯手机游戏,全然不顾妈妈在前方负重前行。

这一幕完美地诠释了“累死累活的父母,不知感恩的孩子”这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句话是说:慈乌思反哺,百善孝为先。

对应到上文视频中,很难不让人深思:

  • “为何乌鸦都知道反哺,而我们辛苦养大的孩子,却不知道心疼自己的父母?”

有人会将锅全都甩在孩子身上,但其实,问题的症结恰恰出在父母身上。

或许正如网友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话糙理不糙,这令人心酸不堪的一幕,不能全然怨孩子,养育孩子的父母要承担更大责任。

  • 是我们,给了孩子“恃宠而骄”的底气;

  • 是我们,将孩子教育得“无法无天”;

  • 也是我们,将自己放置在“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地位上......

虽说,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和本能,但这种舐犊情深一旦过了度,毁灭的将是两代人。

之于父母,我们要不停地付出,倾尽所有,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而之于孩子,却会养成他们索取的性格,不停压榨父母,小时候有求必应,长大后啃老...

这种爱的失衡,才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这也提醒所有家长,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想要养育一个正直善良、感恩孝顺的孩子,你一定要忍住做这几件事!

忍住对孩子的溺爱

国学经典《韩非子》里说: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养成骄纵跋扈的性格,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对其太过溺爱造成的。

凡事都对孩子有求必应。

但过犹不及,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后果,要么养出一个废物,要么养出一个巨婴,甚至是白眼狼。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22岁男孩留学败光200万,回国后却成为巨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晨宇的男孩,从小性格孤僻。

加之父母离异后,他被接到奶奶家,奶奶的溺爱与父母的有求必应,慢慢形成晨宇自私冷漠的性格。

在学校不合群,成绩也是中下游。

母亲想通过留学来改变晨宇的现状,结果却背道而驰,在国外的儿子依旧靠游戏打发时间。

两年花了200万,最后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可悲可叹!

回国后晨宇只窝在家里打游戏,饭都是奶奶端到屋子里,甚至一口口喂。

你看,养废一个孩子真的很容易,只要一味纵容他就够了!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分清“爱”与“溺爱”的区别:

爱的本质是认可、包容、自由和理解;

而溺爱却是纵容、包办、束缚和曲解。

毫无疑问,前者推着孩子向前走,收获勇气与满满的爱意!

而后者则会悄无声地将孩子推向深渊,让孩子沉浸在狭隘的世界里,不被周围所包容与理解。

希望家长都能认清这一点,爱只有给对了“量”,才会有好结果,给多或给少,都不完整!

“宠狗上灶,宠儿不孝”,谨记切记!

忍住自我感动式的付出

之前,网上有个妈妈曾发过一个求助信息:

“为什么,我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女儿”。

她讲述自己10年来尽心尽力养育女儿,但不知为何孩子却没有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成长。

从小不舍得凶女儿,尽心尽力满足女儿的每一个需求。

早上6点半就起来给她做饭,辅导作业、陪她练舞蹈,晚上还会谈心...

但付出如此之多,她还是养育出一个自私霸道,缺乏共情力的女儿。

早晨她要催30多遍女儿才能出门,有时与家人吵架后,还会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

这位妈妈想不通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女儿,最后却将自己逼到如此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所有的失败都有迹可循。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的一味付出,甚至是自我感动式付出,束缚了孩子的成长。

比如为女儿包办一切,却忘了培养孩子最重要的独立能力......

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讲述的就是母亲“自我感动式”造成的悲剧。

妈妈是留美硕士,为了女儿甘愿在家做个全职主妇,但她却一再用付出来“绑架”女儿。

让女儿万事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一旦没达标,就质问茉莉:

  • “你对得起我们吗?你对得起我的付出么?”

连女儿的打车钱,她也要上纲上线,说都是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你不好好读书,就是不孝。

就这样,茉莉在母亲一天天的压迫下,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本质是情感绑架。

通过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来让孩子产生心理愧疚感,继而来绑架孩子,让孩子沦为自己的“工具人”。

真爱孩子,就减少自我感动式的付出。

付出要有度,育儿要有分寸,才是父母的大爱!

忍住对孩子的打击式教育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在养育孩子方面,我们很容易走极端。

比如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

其现象的本质,是家长害怕“不够”的心理在作祟。

担心给孩子的爱太少,让他缺乏安全感,变得小心翼翼;

同样,有些家长会担心给孩子的警醒不够,让他犯错,这时候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打击式”教育。

他们惯用的手段便是“纠错+讲道理”,不断挑孩子的错,甚至贬低孩子。

殊不知,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越反感,父母越严厉,孩子越软弱!

《少年说》里,有一个女同学在台上吐槽自己的毒舌妈妈。

她说:

  • “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的毒。”

到底有多毒呢?

当着弟弟的面贬低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自己看中的裙子,也被她以眼光不好而驳回;

更有甚者,有次数学考了50分,因害怕妈妈的冷嘲热讽,三天没敢给她打电话。

但妈妈知道后,依然稳定输出:

  • “哦吼,你真是一个人才,你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

  • “你要是再考成这样,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虽然妈妈将此举解释为性格上的“直白犀利”,且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场的很多学生都无法苟同。

晨妈亦然,因为无论初衷是什么,其直白犀利的言语都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在父母日复一日的打击中,变得自卑且怯懦。

恰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诚然,养娃就像放风筝。

当父母不断加码,攥紧手中的线,那么相对应的,处在线另一头的孩子,势必会步步退让。

然后线越拉越紧,直至掉落或断裂。

家长自认为打击式教育是为了孩子好,但却让孩子在一句句夹枪带棒的讥讽下,慢慢失去自己本真的颜色。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强调的是父母的每一点教养,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三观品行。

  • 想要孩子感恩又孝顺,你要忍住自己的一味奉献,培养他们感恩之心与共情能力;

  • 期盼孩子自信又乐观,你要忍住自己的打击式教育,给孩子鼓励,欣赏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育儿路漫漫,我们需要不断求索,不断学习和改进育儿方法,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