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无择李徽之”题名石刻,是连州市域内现存发现最早的石刻。刘佳荣摄

连州最新出版的《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概览》和《连州摩崖石刻集》两本历史文化研究著作。黄津摄

连州现存(发现)摩岩石刻79题,时间最早是那块?周敦颐两次来到连州,是什么原因让他留下了“廉泉之源”题名?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怎么迁徙到连州的,其间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连州最新出版的《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概览》和《连州摩崖石刻集》两本历史文化研究著作,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连州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红色革命遗迹、历史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开发,深入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连州文物志》《连州碑刻集》等有关连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著作。

日前,围绕研究连州抗战期间教育历史的《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概览》以及研究连州摩崖石刻专题的《连州摩崖石刻集》两本著作出版,标志着连州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有了新的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黄津通讯员魏文石

全省第一本专门研究

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的专著

《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概览》的编辑出版,是连州市文广旅体局进一步推进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修缮、史料挖掘和活化利用而深入研究的成果。

连州市文广旅体局四级主任科员、《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概览》编委魏文石介绍,该书自2019年开始组织开展专题历史资料研究,全书包括“千里迁校连州”“名师汇集”“革命烽火遍连州”“回忆与见证”“学术与研究”“历史与档案”六部分以及“附录”,展示了抗战时期华南院校包括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附中(1942年春改称粤秀中学)、广东省儿教院、励群中学、基联中学等迁至连县(现连州)办学的历史、专家学者教学科研情况、学生学习生活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想和抗战思想等情况。

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连州,这些华南院校能在战乱动荡中得以休整和继续办学,持续地发挥它们培育人才、服务战时教育的作用,为中华民族胜利抗战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内迁办学也有力地保存了本省教育实力,为战后教育复员和复兴奠定了基础。该书填补了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研究的空白,是连州乃至全省第一本专门研究连州华南教育历史的专著。

集结创新传承和保护古遗迹

的重要成果

《连州摩崖石刻集》的筹备出版,始于2019年,2021年完成初稿,历时两年半。全书是在完成石刻拍照、石刻拓片、石刻原文核对、注释等基础上反复进行修改调整而集结出版的,主要由“大云洞摩崖石刻”“燕喜山摩崖石刻群”“栖真洞摩崖石刻”“其他散落的摩崖石刻”四部分以及“附录”组成;在内容编排上,主要分为石刻照片(拓片)、石刻原文、注释、石刻现状、史迹纵横五部分。

魏文石介绍,该书原文照录题刻内容,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详尽地拓展题刻的历史信息,还原当时的政治、军事、运输、职官管理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部严谨、科学的研究著作。

摩崖石刻是一种与山体结合的历史文物,兼具“化育群伦”“记功立言”的功能,被称为“石头上的文学史”、“石头上的书法字帖”和“历史的留言板”,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体裁。

连州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北宋名宦周敦颐、张浚、陆琮、向宗道,南宋王大宝等人均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其后,元、清乃至民国,墨迹不断……这些摩崖石刻散落在连州大云洞、燕喜山、栖真洞等处,极难保存,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容易风化消逝。

如今,大云洞现存43题,燕喜山现存21题,目前全市共计发现79题,该书录入74题。魏文石介绍,通过拓片、整理、集结而出版的《连州摩崖石刻集》,是连州创新传承和保护古遗迹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省立文理学院两度迁至连县

依托研学基地推进深度旅游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东省陆续停办各市中小学,省立私立学校大部分迁于粤北地区,其中省立文理学院曾两度迁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粤北连县(今连州)。

1939年,省立文理学院及其附中、附小从韶关乳源搬迁到连县东陂(现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租借西塘村陈氏宗祠、五福公祠和塘头坪村的黄尚书祠等建筑办学,师生则分散居住于村民家中。

省立文理学院及其附中在东陂度过了两年。1942年,学院搬至曲江。曲江失守后,于1945年重来东陂旧校舍。附中最初设在连县东陂镇塘头坪村,后来搬到江夏村,后改名为省立粤秀中学。1946年春,省立粤秀中学从连县东陂镇迁往“丰湖书院”,不久改名为“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惠州学院前身。

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基础上加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等,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成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位处连州东陂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周围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秦汉古道、古村落,亦有“中国空军第一人”冯达飞的故居及纪念馆等人文景观,还有湟川三峡、连州地下河等自然景观。未来,连州有望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深度游产品。

■延伸

连州市域内现存

发现最早的石刻

连州市域内现存发现最早的石刻是“祖无择李徽之”题名石刻。连州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立县,称桂阳县,含今连州、连南、连山三县(市)。但在石刻上显示名称“连州”二字,最早还是在皇祐二年(1050年)。是年冬,广东刑狱、广东转运使祖无择偕同好友同事工部屯田员外郎李徽之到连州视察灾情,游大云洞,作了题留。

祖无择为人重义气,对师友忠诚,谦虚好学。曾不远百里派人送文稿及求教信,请欧阳修评点自己的文章,并向他求教如何作文之事。欧阳修感其好学,为之作《答祖择之书》,对祖无择称赞有加。端州七星岩、博罗浮山五龙潭、德庆三洲岩都留有他的题名。他热心教育,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先后两次到连州,第一次是熙宁元年(1068年)十二月十六日。游大云洞的时候,他留下“转运判官尚书驾部外郎周惇颐茂叔,尚书屯田郎中、知军州事何延世懋之”题名。

熙宁三年(1070年),周敦颐被任命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他非常勤政,也热衷于四处巡按考察,做广东提点刑狱不到一年,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周敦颐调任星子(今江西庐山)南康知军,再次路过连州。他慕名游览了巾峰山,路过巾峰山麓时,见一条潺潺水溪,晶莹剔透,令人怜爱。他掬起一捧清澈甘甜的溪水,慢慢饮下去,一股清澈沁入肺腑,有一种濯涤心灵、荡涤灵魂的感受,“风节慈爱,吏治彰彰”的道学理念再次在大儒心中升起,于是名之为“廉泉”,并于小水溪侧的巨石上镌刻“廉泉之源”四字,以表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