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喜欢教训孩子,却又不许孩子哭,其实挺残忍的。

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都曾年少无知,莽撞冲动,不可避免地会犯错。

对于孩子来说,在无意间做错事情,打扰或妨碍了大人的思绪时,最需要当即去认知和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到底犯了什么错,以后如何避免再犯错。

可是很多大人,即便是在为人父母以后,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往往也只是抱着教训、管教和惩戒的目的。

却对孩子需要被安慰和疏导的心情视而不见,实在是教育的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没有人能够避免犯错和停止犯错,更何况是孩子呢?

每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打碎饭碗、成绩考砸或丢了东西,他首先是被突发事件给吓坏的,这就需要父母自己先耐住性子,保持一个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才有资格去管教和说教孩子。

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喜欢在父母歇斯底里般的情境下,去被迫面对、承认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在很多情况下,已知自己做错事情的孩子,从听到父母的第一声吼叫开始,就已经开始忍不住两腿发颤,泪如雨下了。

又何须父母进一步斥责打骂呢?

更何况有为数不少的父母,既喜欢打骂孩子,又极度反感和忌惮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

因而常常是一边打骂孩子,一边要求孩子:

“不许哭,你再哭一声试试。”

不得不说,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确实有些残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年龄小,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必然是感性的。

不可能端着碗碟从饭厅走到厨房,脑子里还要想着如果打碎碗碟,就会浪费父母含辛茹苦赚来的辛苦钱。

不可能每天跑到学校上课,去培训班补课,还要想着如果成绩退步或是达不到父母的分数预期,就枉费了父母长久以来付出的苦心和精力。

更不可能拿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文具、玩具和手机,脑子里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千万不能丢失,以免惹父母生气或是让父母失望。

也就是说,孩子很少会处心积虑地犯错,更不会刻意故意地犯错,那么在这样的无心之失下,父母如果一味地打骂责罚,甚至要求孩子在挨骂挨打的时候静若寒蝉,肯定是有违人性的。

实际上,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可能顺利地让一个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安静和平静下来。

或许,让一个年龄幼小的孩子悲伤、难过和害怕,只要让他经历“求而不得”或者“得而复失”的心境,就能马上惹哭他。

但如果你想让一个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中的孩子破涕为笑,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耐心和宽容,还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毕竟,人都是“感情动物”。

尤其是孩子,既需要感知到父母和家庭的爱,更需要从大人和孩子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让自己获得一种,由心灵情绪和认知理解共同作用下的“契合与自洽”。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孩子,不管是他不写作业、不爱学习或是出言顶撞,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或许他觉得,太过简单和枯燥的重复作业,根本就没有完成的必要;
或许他认为,任课老师的不负责教学,根本就没有“为人师表”的样子;
或者他不满,父母和老师日复一日地只知道催促逼迫他学习,完全不在乎他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因而在孩子正在形成和尚未成熟的价值观里,自己永远是正确、理性和客观的一方。

反倒是动辄呵斥打骂、蛮不讲理的父母,总是在不守信用或者破坏规则,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这显然,是为人父母的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教育孩子,父母不能只是骂服或打服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在挨骂、挨打和受委屈的时候“不许哭、不能哭”,仿佛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只要规矩老实地低头认错,父母的管教行为,就能得到孩子的接纳和认同。

总之,作为孩子,很少能自律自觉地领悟到表面不苟言笑的父母,心中那一份“为了孩子好”的苦心。

不管在何时何地,能够让孩子欣然接受的,始终是温柔、善意和关爱的教育。

而不是,让孩子连哭都不敢哭的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