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特约作者 张丰

暑假期间,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又到了非常激烈的时候。很多家长为孩子感到忧心:现在的孩子太喜欢玩手机了,不管是看短视频还是玩游戏,都是在“浪费时间”。

在网上,有一些“反游戏”的“斗士”正在引起家长们的关注。他们在线下集合,拍视频上传,会获得很多的流量。很明显,暑假是“反游戏”的最佳时机,这迎合大量家长的胃口:毕竟在家庭教育中,没什么比转发一个这样的视频更简单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只是一个借口

据媒体报道,“反网络游戏”不但有一个群体,还有自己的精神领袖。今年52岁的郑立书就是一位,他被称为“林则徐转世”。在网络视频中,他头戴自行车头盔,马甲上写着“关停网络游戏,救救网瘾家人”,头上插着一面“林则徐转世”的小旗。

这个称号很有点悲壮,它把网络游戏等同于1830年代英帝国输入到大清的鸦片,而郑立书则像民族英雄一样。实际上,郑只是一个困惑的父亲,他甚至搞不清楚,自己要反对的是“网瘾”,还是玩游戏上瘾。

在他的叙述中,自己的儿子本来是一个天才,稳上北大清华——这个叙事的起点,和那些望子成龙最终又害了孩子的故事一样,是一种认知的谬误,反映的可能是父亲的妄想,因为没有哪个小孩是看上去“稳上北大清华”。

郑立书和孩子的矛盾,最早开始于13年前孩子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家里买了一台电脑。儿子迷上了电脑,郑立书非常生气,采取的措施是强制断掉电源。这是父子冲突的起点,他不知道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可能才是“毁掉北大清华梦”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一个强迫和反对的对峙过程,他对儿子的期望逐渐落空,最终儿子只读了一个大专。痛彻心扉的老郑认为一切都是游戏害的,开始走上“打倒网络游戏”的公益道路。

另外一个和老郑类似的“反游英雄”是“农村地板哥”,他在抖音上有10万粉丝。他的口号是“打倒马化腾”,后来他又告诉自己的观众,自己因为反对游戏,被“蚂蚁公司”告了,“这一定是马化腾的公司”——“农村地板哥”的粉丝非常狂热,但是很明显他们对网络的基本了解都出了问题。

该名博主在抖音平台拥有超过10万粉丝

浏览这些“反游斗士”的视频会让人感到不安。他们往往狂热又空洞,叙述着一个“本来注定伟大的孩子”,但是很明显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孩子。他们在气质上和那些把孩子送去圣贤学校的父母很相似——这里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游戏只是一个借口。或许,这些父母最应该感谢的是“游戏”,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绪的出口和恨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成瘾都值得警惕

这样的“父亲的迁怒”在历史上始终存在。

电视刚在美国普及的时候,就有流行的观念认为,孩子看电视会影响学习。现在,电视已经是友好的家电,也很少看到父母和孩子抢遥控器的新闻了。回顾过去几十年,尽管始终有电视节目导致暴力泛滥的说法,但是电视已经陪伴了好几代人,而人类还没有被毁掉,也是不争的事实。

20年前,电脑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这种新型昂贵家电同样招致了排斥。在城市,网吧开始出现,年轻人开始到网吧,最早是聊天和看网页信息。我还记得自己最早的网吧生活是2001年,一边聊QQ,一边在网上看资料,那真是一个巨大的新世界。

把网络形容为“电子海洛因”就是这个时期。当时有一篇《别让“电子海洛因”毁了下一代》的战斗檄文,影响颇大。但是,同时在发生的其实是影响深远的互联网创业,现在中国有名的科技公司,在那个时候都是刚刚起步。

“电子海洛因”一词在那时主要抨击的还不是游戏,而是附着在初代互联网上的一些坏东西:聊天室(被认为乌烟瘴气的)、网络色情和网络赌博,这些都是现实中早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只是转移到了网上而已。

20年过去,人们最终还是进步了,认识到不管是聊天、看视频还是玩游戏,本身都没有问题。游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玩游戏不仅是休闲,还是一种“运动”。在亚运会上,人们有希望看到“键儿”们为国争光,实际上,很多青少年通过玩游戏学到很多东西。在清华北大的学生宿舍,你永远都会看到正在玩游戏的高材生。

2022年5月31日,杭州电竞中心正式启动,将在亚运会期间举办8个电竞项目

有问题的不是游戏,而是“成瘾”。实际上,任何能够成瘾的东西都值得警惕,因为它会不成比例地占用时间,耗费精力。人类历史,既是成瘾的历史,也是和各种瘾相对抗的历史。

对游戏成瘾的对抗,要比烟草和酒精出色得多。去年8月,各平台都上线了防沉迷系统,有效限制青少年玩手机。建立在身份认证基础上的防沉迷系统,可以限制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有的国家研究后又解除了),限制他们的充值行为。来自Niko Partners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的数据表明,至少中国的防沉迷还是成果显著的,未成年人玩家从峰值的1.22亿人,降低到新规后的8300万。

该报告还显示,自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后,77%的未成年人玩家减少了每周的游戏时间

这个报告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属于“防沉迷”失败的人群,原因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这是防沉迷系统的“死角”,也是真正的难点所在:总会有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出现问题,他们会帮助孩子避开系统限制,让孩子多玩一会儿。并不排除这些家长有一天会转头过来怪罪游戏:是你们害了我的孩子。

有一条清晰的逻辑存在:禁不住孩子哀求的家长,本身就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些家长很可能不具备明确的责任感,他们容易随波逐流,而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汉语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些家长,“溺爱”——家长的沉溺,最终不仅会导致孩子更容易成瘾,也会带来其它成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陷入一种新的沉迷

实际上,防沉迷系统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一套软件,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大环境,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家长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如今年轻的父母一代,30岁上下,本身就是游戏和视频软件的重度使用者。一个年轻的父亲下班后,摊在沙发上看剧或者玩游戏,就是在向孩子传递最强烈的信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躲进房间里做作业,而自己则玩游戏开心大叫,自己又该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可能正是“迁怒”的来源。越是缺乏自制力的父母,对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行为就越生气,但是这些父母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需要一个替罪羊。我见过有父母最终气愤到极点,夺过孩子的手机摔到地上,和手机屏幕一起碎掉的,可能还有孩子的心,而这一切只是像埋在地下的种子一样,难以觉察。

那些高喊“打倒游戏”的视频制作者,有全国各地“串联”、作秀、拍视频交流经验的时间,却没有时间好好陪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陷入的是一种新的“沉迷”,沉迷于这种“反抗”的正义姿态,沉迷于观众的叫好声,他们距离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远。

本文仅代表作者立场

赛格大道的第75篇文章

排版 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