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碎片化信息,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得了一种“通病”:去古迹游玩,到处拍一拍,即使对历史背景不甚了解,也自我以为“不枉来一趟”。

这回来石景山区博物馆,当讲解员说有6件文物的地位非同一般时,求知欲突然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看似陈旧古朴的一件器物,因何脱颖而出成了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它们看上去“平平无奇”,凭什么是石景山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作为文物“小白”,前来探访石景山区博物馆的刘立佳老师,一起逛逛博物馆,听听镇馆之宝们的前世今生。今天,先来认识一下唐代论公墓志、元代拣公石函、清李绶墓志吧!

刘老师,我要开始提问啦!有些问题可能特别小白,您别笑话啊。

往往是小白提的问题特别让人难回答,压力好大。

为什么?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康熙是乾隆的爷爷?我一下蒙圈了。

这......这得问乾隆他奶奶吧......

开个玩笑,咱们边逛边聊吧。

/01/

唐代论公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论,公墓,志......是陵园门口的石碑吗?

不是这样断句。是唐代,论公墓志。唐朝时,松赞干布派了自己的大论,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禄东赞,作为婚使迎接文成公主。论公是禄东赞后世子孙,名叫论博言,当过幽州节度衙门的押衙。而且它可不在陵园门口,墓志是在墓室里面的石刻文物。

那这篇墓志记载了什么?他的生平吗?

因为政权纷争,禄东赞的后人归顺了唐朝,武则天给他们封官赐爵,让他们镇守大唐的大片疆土。墓志记载了论博言家族的往事,还记载了吐蕃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虽然是吐蕃人的后代,但左边这个是唐朝规制的墓志盖。你看,上面刻了牡丹花,还有文臣抱着十二生肖,满满的汉文化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嗅到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味道。

没错,从这方墓志可以看出自唐蕃和亲以来,国家一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块墓志,1995年在石景山区古城村出土,是北京唯一一件反映“唐蕃”,即“汉藏”关系的出土文物,也有很高的历史与政治价值。

如果我想给别人介绍它,怎么才能让对方印象深刻呢?

三个关键词:北京唯一、唐蕃关系和汉藏关系。

/02/

元代拣公石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函是什么?这像个冰鉴。

诶,知道冰鉴可不小白啊。只不过你猜错了,它可不是古人用来卖冰镇饮料矿泉水的。石函是用来放经书以及高僧圆寂后骨灰舍利的,元代出土石函众多,是许多元代僧人“最后永久的家”。

21年前,它在石景山区黄南苑附近出土,人们由此确定了白塔寺开山住持的身份,所以它不仅有极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还让人解开了700多年来的疑案。

那拣公是谁?他拣了什么?

要不咱们还是聊聊乾隆奶奶的事吧。

说好了不许笑话的!

你知道西城区的白塔寺吧?

知道,又叫妙应寺,我还去那边玩过呢。

是它是它就是它,我们的白塔寺,原名叫大圣寿万安寺。元朝宗教政策十分开放,而忽必烈信奉藏传佛教,因而信仰藏传佛教在当时成了潮流,特邀了尼泊尔的工匠来修建大白塔,1285年寺庙建成,1368年白塔寺毁于雷火,唯有大白塔幸免于难。

通过函盖上的铭文得知,高僧知拣是这寺的开山住持,编写过《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还有“戒、定、慧三学都坛主”的头衔,相当于佛教协会的主席。

那高僧的舍利子在哪?

这,果然小白的问题最致命......我也不知道,因为出土时我还在上大学,这石函在博物馆的资历比我久......石函被打开后里面只有几块木板和一些散落的佛珠。

其实它的外面也很值得看,青石雕函盖象征“天”,黄石雕函身象征“地”。四壁的铺首、摩尼宝珠和十字金刚杵,看上去是有些粗糙了,但在同时期出土的石函中,已经很精美,而且石材质地坚硬,能雕刻成这样,工匠已经尽了洪荒之力。

穿越千年的眼泪......啊不是,的答案。我觉得我可以通过记“忽必烈、白塔寺和雷火”来讲它的故事。

/03/

清李绶墓志

来到最后一件啦!李绶是什么人呢?

他是清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构的首席长官,也是个清代“斜杠青年”。从政,搞教育和文学,还修建书院,桃李满天下,因为号杏浦,所以被尊称为“杏浦先生”。

真是个跨界发展的多元化人才。据说纪晓岚和刘墉都参与写了墓志?

对,纪晓岚出文案,刘墉写篆体,董诰篆墓志盖,这是目前已知的,这三位名人唯一一次联名,也是李绶墓志最大的特点。墓志出土于石景山区黄庄地区,由窦光鼐选址,这五个人都是乾隆年间二甲进士,同朝代五个进士的名字都在一个墓志上,也非常少见。

这就是学霸的惺惺相惜和情谊吧,照样给我三个关键词吧。

纪晓岚、刘墉、董诰篆,这三个人的名字就是关键词。

来源:石景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