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高居首位,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总发生率的80%以上。早期肺癌可采用手术切除,而一旦被确诊为中晚期,无手术治疗的机会,则会采用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形式。

得益于医学的发展,针对EGER、ALK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也不断推陈出新,近些年,晚期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首位。来源:Mayo Clinic

常见的肺癌靶向药物

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和阿法替尼(Afatinib)是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靶向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具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图2),这些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然而,虽然靶向药物疗效不错,患者响应率较高,但最终都会耐药。

针对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第三代靶向药物,包括奥希替尼(AZD9291)、阿莫替尼(HS-10296)、阿氟替尼(Furmonertinib) 和拉泽替尼(YH25448)。其中,奥希替尼对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均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无论哪一代靶向药物,耐药始终无可避免。一旦产生耐药性,后续治疗的选择将非常有限。因此,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对治疗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为重要。

图2. 常见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

新靶向药有望面世

近期,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的研究评估了贝福替尼Befotertinib (D-0316)在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EGFR T790M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是一项在我国49家医院开展的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口服不同剂量的贝福替尼。A组人员口服贝福替尼50mg,每天一次,实际评估176人;B组人员口服贝福替尼75-100mg,每天一次,实际评估290人。

经过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以下为评估结果:

  • 客观缓解率:A组54.0%,B组65.9%;
  • 疾病控制率:A组93.2%,B组94.8%;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A组11.0个月,B组12.5个月;
  • 颅内客观缓解率:A组26.7%,B组57.1%;
  • 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A组16.5个月,B组无法评估;
  • 脑转移情况:A组出现56例脑转移患者,B组出现84例。

治疗中表现出的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无症状的肺栓塞、其他静脉栓塞和血栓、电解质紊乱、皮疹、高尿酸血症等。其中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A组20.5%和11.4%,B组29.3%和10.0%。

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口服75-100 mg贝福替尼(D-0316),对具有T790M耐药突变且对第一代或第二代 EGFR靶向药物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毒性较低。贝福替尼(D-0316)可能成为靶向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的新药。

后期还会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贝福替尼的疗效,我们会持续关注。同时,我们也期待会有一种药物或治疗措施能解决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给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