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爱国吗?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义和团觉得自己很爱国。看看他们喊出的口号:“扶清灭洋”,有挺身而出为满洲主子去打洋人的觉悟,这要不算爱国,还有什么算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和团的爱国有用吗?义和团的口号确实威猛,毕竟满清彼时坐拥泱泱华夏尚且不敢心存灭洋奇想,但是义和团敢。可惜用处不大,庚子之乱义和团打来了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赔出4.5亿两白银,后遗症不小。慈禧一腔痴想化作春水向东流。

彼时满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痛殴,知道洋人的厉害;汉人大臣搞起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近四十年,装备了洋枪洋炮的新式军队以十万计。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就敢相信一批舞刀弄枪的传武爱好者能够和洋人抗衡,算是一奇;义和团民居然也敢相信自己刀枪不入,对洋军火免疫,也是一奇。两朵奇葩惺惺相惜、互相倚重,这才造就庚子之乱。

义和团的口号变过多次,最早喊“反清复明”,这有民族革命的味道;然后改成“反清灭洋”,这时候有点反帝反封建的味道;最后定型为“扶清灭洋”,这就有奉旨造反,替朝廷出头反帝的意思了。从口号的一波三折来看,义和团也是一群机会主义者。

事实上,义和团突然之间像充气般壮大,也是在扶清灭洋之后。此前偷偷摸摸,且屡被满清绞杀,规模不大。扶清灭洋之后,很短的时间就纠集起来几十万人,在声势上感觉可以和西方一战了。正是在这种幻觉下,慈禧才在1900年6月21日,向西方十一国同日宣战,创造了近代史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清末民间武术团体与秘密教门的混合组织,“义和拳”三个字一看就是些练武人,秘密教门则为义和团提供了替天行道、刀枪不入的精神加持。这样一些在体力和精神上都武装起来的人,还是很有斗争精神的。

义和团确实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情感。鸦片战争之后,满清不得不允许西方入境传教。教士为吸引国人入教,为其提供司法帮助,在教民与非教民的官司里,官府屡屡偏袒教民,人民群众把这笔帐记到了洋人身上,这是反帝的情感来源。而反封建,则是因为官府偏袒教民,貌似成了洋人的官府,于是也要反。但反清灭洋,难度太大,所以那时候敢搞义和团的人不多。

洋务运动几十年,新式军队训练出那么多,但都掌控在汉族大臣手里,慈禧很难指挥他们打列强。慈禧听闻西方列强准备逼其还政与光绪,恼羞成怒,但又指望不上新军,于是病急乱投医,幻想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和列强掰掰手腕,这才与义和团一拍即合。

义和团摇身一变,奉旨造反,开始拿着朝廷俸禄,替国家铲除洋人。群众一看搞义和团风险小多了,还有实惠,于是义和团飞快膨胀起来。参加义和团的民众基本没见过洋枪洋炮的厉害,因此迷信刀枪不入的说法。归根结底,是因为愚昧被人利用。是他们自己愚昧吗?不是的,是满清要群众愚昧,只有愚昧才好统治,多年愚民教育下来,这些义和团民也是受害者。

义和团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旧式交通运输工人、和尚道士、散兵游勇,也有少数封建知识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还有地痞、流氓卷入。总知一句话,没有一个对西方了解的人。义和团搞神秘主义,画符念咒、请神附身来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

义和团与洋人作战,少年为前锋,壮年为中军,大师兄、老家伙在阵后督战。一看前锋败逃,就全部跑散。用少年为前锋是因为年轻人容易洗脑相信刀枪不入的鬼话。被打死打伤是因为心不诚,你看后阵老师傅们就毫发无伤。这样的谎言也能被少年相信,真是好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和团战绩寥寥。入京十万之众,未能拿下任何一个列强使馆。全国义和团共杀洋人231个,大部分还是家属,孩子就有53人,就这么个可怜的成果。相比之下义和团杀死中国教民、平民几十万。不少非教民仅仅因为家境殷实而遭毒手。杀了这231个洋人,引来了八国联军。再后来慈禧出逃、辛丑条约这些就不细说,义和团捅了个大窟窿,然后烟消云散。

义和团爱国吗?肯定是爱的。但是被愚民教育的人,被愚弄而不自知。无一战之力,但却热衷滥杀无辜。得意时替人作恶,失势时替人背锅,很多朴素的爱国者白白牺牲了性命不说,残害了多少同胞,还引来八国联军入侵。不仅没能挽救腐朽的满清,反而导致北京失陷抽心一烂。满清越发风雨飘摇,12年后就寿终正寝了。

愚人者人恒愚之。满清以为义和团好愚弄、好利用,却不知指望愚民抵御外辱是靠不住的。最终义和团守不住北京城,慈禧窜逃西北,拳民人头落地。落个双输而已。那么慈禧肯开民智吗?慈禧怎么舍得!如果民智开了,满清哪里还能做八旗子弟呢。这就是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