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太钢成功研制出了笔尖钢,打破了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流言。中国也成为了继日本、瑞士后第三个能够自主生产笔尖钢的国家。

那么小小的圆珠笔头为何连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也没有研制出来,我国也直到五年前才研制成功?笔尖钢难道比航母还难造吗?

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来带大家了解笔尖钢的小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珠笔尖为何难造

笔尖钢的技术难度高吗?确实高,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圆珠笔的笔尖的话,你会发现那是一个直径小到了毫米以下的钢珠。

为了保证笔尖的足够耐用,笔尖钢珠的材质一般会采用钨钢合金,那是一种硬度堪比金刚石的玩意。

这种又小又硬的东西需要加工它的车床既要保证精度又要保证刀头的材质足够坚硬,因此加工难度极高。

除了材料上硬得变态以外,生产笔头的流程也不简单。工厂需要先将笔尖钢制成直径零点几毫米钢丝,然后将钢丝剪成一个个小方块。

最后再将这些小钢块车成珠子,才能变成圆珠笔头里的钢珠。无数个比沙子还小的钢块光是把它们收集起来就已经很麻烦了,更不用说把它们打磨成光滑圆润的珠子了。

于是,笔尖钢就成了制造业上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生产出来的圆珠笔是一块钱一根的低端产品,但制造钢珠的设备却得有航天级别的精密度。

这使得即便美国也对笔尖钢望而却步,之前也只有日本、瑞士这些在精密加工产业上底力雄厚的国家才玩得起。

笔尖钢值得研发吗

2017年,我国太原钢铁集团花了5年时间,耗资1.6亿人民币,研发出了完整的笔尖钢生产技术,并直接生产了60多吨的圆珠笔头,彻底打碎了中国无法生产圆珠笔头的说法。

听到这里各位可能会有疑惑,花了1.6亿,用了5年,好像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那为何我国拖到今天才将笔尖钢研发出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笔尖钢的技术含量不低,但我国研发出的比笔尖钢更精密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比如碳纳米管、特种陶瓷等材料。

这些东西的加工精密度可是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圆珠笔头在它们面前也就是过家家的水平。

而研发这些材料的耗资也动辄数百亿元,研发笔尖钢花的1亿多人民币在这些国之重器前,也就相形见绌了。

但问题是,耗资数百亿造出来的碳纳米管,是有望成为超级材料的潜力股,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碳纳米管就能拉起一辆汽车,它的强度可见一斑。

碳纳米管在航天、医疗、军工等领域有着无限可能,得到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它的研发成本。

而笔尖钢呢?这是个上世纪50年代就有的玩意,原理也不复杂,就是高硬度金属的精密加工,研发出来以后除了造圆珠笔以外毫无用途。

而现在全球的圆珠笔头市场连5000万元都不到,花了1.6亿元捣鼓出的圆珠笔头,似乎是个相当亏本的买卖。

并且我国在这之后并没有继续扩大笔尖钢的生产规模,而是继续让日本工厂保持着笔尖钢龙头老大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笔尖钢的意义

我们已经说过,圆珠笔尖中国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以前没必要做。我国每年的钢铁产值高达几万亿元,高端如航母阻拦索都能做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小的笔尖钢更是不在话下,每年进口一点每吨12万元的笔尖钢也就是不值一提的花费。但就是这样不值一提的笔尖钢,却是日本、瑞士那几家钢铁厂赖以生存的命脉。

前面提到过,我国的太钢集团在研发成功后,就实验性地制造了60多吨笔尖钢,这些钢材足够全世界好几年的圆珠笔尖制造量。

我国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举措,对于瑞士和日本的笔尖钢生产厂来说却可能是灭厂的危机。我国自主生产笔尖钢一年后,将笔尖钢的进口价格从12万元1吨压到了9万元一吨。

这直接导致了瑞士一家,曾经向中国恶意抬价的笔尖钢生产厂的倒闭,剩下的工厂也风声鹤唳,生怕太钢把他们的饭碗给全部砸烂。

我国面对这种情况的做法,则尽显大国风度。太钢集团并没有继续扩大笔尖钢的生产规模,笔尖钢进口价也逐渐回升,让瑞士和日本的几家工厂得以继续保住市场。

和笔尖钢情况类似的东西其实很多,我国引以为傲的高铁,其中的固定螺丝基本上就都是进口的。

并不是我国造不出来这些东西,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包大揽地自己搞定所有东西,首先是不划算,其次是不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展开经济合作。

当然,笔尖钢的研发是必要的,这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像笔尖钢这样的东西,我国有研发出来的能力。

外国产品就算质量好一点,也别宰价太过分。以中国的产能,要是被逼着投入成本研发出来,可以看看那家瑞士工厂的下场。

中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茶叶蛋到原子弹,从螺母到航母,只要国内有需求的东西,我们都能完全自主生产。

笔尖钢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不能造,只是为了全球的经济和谐,我们担负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