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的家庭,在孩子身上会有几个迹象,包括开放的亲子关系、孩子的独立人格、能够对彼此照顾的能力,以及双方的身心健康,互相能接纳性的建设评价。

——纳德·范·德·林登

作者:暖心

前几天在朋友家做客。

看见她家儿子房间满墙的奖状,我特别羡慕:

“你看看,同样是儿子,为什么你家的孩子能这么优秀,我家孩子就变成了学渣呢?”

朋友听完后,叹了口气:

“也就成绩能看得过去。
我倒是羡慕你,你看看你儿子平时多贴心啊!
在家不仅给你做饭,还把妹妹带得这么好,还时不时给你说点悄悄话。
哪像我儿子,一回家就知道锁在房间里,让他帮个忙还要嫌这嫌那的。
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养啊。”

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在思考:怎么样才能算把孩子养好了?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好、优秀、懂事就是成功的教育。

其实并非如此。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纳德·范·德·林登在美国的一个心理刊物《母亲》提到:

教育成功的家庭,在孩子身上会有几个迹象,包括开放的亲子关系、孩子的独立人格、能够对彼此照顾的能力,以及双方的身心健康,互相能接纳性的建设评价,就是养育上面获得成功。

孩子成长中的种种迹象都在证明父母的教育,尤其是有这三个迹象,说明父母的教育很成功。

01

孩子愿意与父母说心里话,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说:孩子宁愿关到房间里面玩手机,也不愿意和我们说话,有时候多问两句,还总是不耐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人这样回答:

如果你说出来的话总是在揣测他,让他内心觉得难受,他就会相信“与其说给你听,还不如把话憋在心里来得舒服。”

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并不是由孩子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决定的。

当孩子不愿意对我们倾诉的时候,父母该反思的并不是孩子为什么不愿沟通,而是“我们的话会让孩子相信我们吗”?

比如:

1)孩子向父母抱怨学习累时,父母的一句话就能让孩子闭嘴:

让你读个书,一天就知道喊累,读个书能有多累?

2)孩子和别人起了冲突时,找妈妈求助,却得到这样的回应:

和你说了别和他玩,是你自己不听的,活该。

父母的这些回应并未帮到孩子,反而拉大了与孩子的距离。

从父母的态度里孩子只有一种反应:

我的问题在父母那儿得不到帮助,反而会招来排斥、被骂、不理解、不安慰,那我为什么还要说出来。

父母缺少一颗聆听的心,就容易让孩子在被打击和被否定中失去自我。

越是沉默的孩子,就越容易把自己“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人这样说过:全然信任和有效地沟通是父母子女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

每个孩子心里都会藏着心事,如果他愿意说给父母听,就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

这时,父母就要在孩子需要时及时读懂他的需要,学会读懂孩子的潜台词“我希望你相信我,你会愿意支持我”。

有一个女孩在谈起自己的父母时,满是笑脸。

她说:

我每一次有烦恼时一对父母说出来,就全身舒畅,难题迎刃而解。

在她上中学时,有一次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因为以前最好的成绩也是八九名,老师就怀疑她那一次的成绩有假。

当时她爸爸对老师说:

“我相信她,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很勤奋,你不能无故否定孩子的努力。”

然后爸爸又对她说:“你真的一直在努力,我们愿意相信你。”

当时的她满满地感动。

她说:“我从不相信父母不爱我,遇到事情时与其憋在心里难受,还不如和父母一起聊聊。”

孩子敢说、父母懂得倾听,孩子才能从接纳中找到自我,从而建立自己的世界。

无论孩子遇见什么样的难题,父母要保持倾听者的角色,为他排忧定心,给孩子接纳和支持。

父母这个温暖的后盾,是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最大底牌。

02

孩子懂得心疼父母,能学会关爱他人

看过一个故事。

因为天气冷、又下着雨,妈妈就去学校接女儿放学。

为了不让女儿淋雨,妈妈把伞一大半都撑给女儿,自己则半边衣服都湿透了。

第二天妈妈感冒了。

女儿放学回家看到妈妈没有做饭,就问:“为什么没有做饭?”

当时妈妈说:“我太难受了,就躺在床上睡着了,你自己弄点吃的吧。”

当时女儿生气地说:“你拿钱给我,我出去吃。”

妈妈把钱给女儿,想要女儿买两份饭回来,就多给了一点。

结果,等了一个小时女儿才回来,手上什么也没有拿。

女儿看了妈妈一眼之后,就回自己房间去了,全程没对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

面对如此“冷漠”的女儿,妈妈心里说不出的失望。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舌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有些父母倾其所有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这是最令人“诛心”的时候。

曾经在一所中学有一项调查表明:

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有些孩子甚至没对父母说过一句谢谢。

这些缺乏“爱的教育”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得到太多。

中国有部分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甚至不计回报,所以扭曲了孩子内心的概念:父母理所当然的该为我服务,我也不需要关心他们。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的”远超过“付出的”,就会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给他的好,而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爱的教育”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

孩子只有在拥有这项品质后:

懂得感激、体谅父母,并会花心思去照顾父母的感受,才会愿意用温情和爱去面对这个世界。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

湖南高考男孩,以652分考入北京大学,大家都为他高兴时,他却在景区帮妈妈做保洁。

男孩因为心疼妈妈晒到太阳,他坚持不让妈妈打扫,让妈妈在荫凉处休息,而他自己则一直在忙碌,即使汗水打湿衣服,也不曾抱怨过。

男孩说:“我不会把爱妈妈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我会用行动证明。”

一个孩子能体谅父母,说明了他心里很爱父母。

这样的爱是只有在付出与得到平衡的状态下才会滋生的一种情感。

就像男孩的父母。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很忙碌,妈妈就要求他自己照顾自己。

在放长假的时候,妈妈还要让他做好饭菜送到工作的地方。

妈妈说:“因为见证过我们的不容易,所以他更加珍惜。”

父母不该总是付出爱,也要学让孩子有所付出,有时候父母“伸”出的一只手,就能让爱得到回应。

让孩子也学着照顾、关心、帮助父母,他就会从各方面去考虑父母的感受,把内心的爱放到最大。

03

孩子有责任感,能扛住未来

著名学者培根说过:

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心里,将会收获一生的幸福。

但是这样的品质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

去年,贵州的一个13岁男孩为了得到一个女孩手里的卡片,竟然当众辱骂女孩,甚至掐女孩的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女孩的爸爸找到男孩理论,当时男孩却不承认错误,还当众和女孩爸爸吵了起来,甚至还骂起了脏话。

男孩的行为让人愤怒。

因为这个错误本该由他自己买单,但是他却将自己的责任感抛之脑后,这个有恃无恐的样子很难扛住未来。

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人格魅力”是:理解、体谅别人,保持中立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这些品质,他的人生就是在不断遮掩和逃避中度过,还有可能在分不清是非对错的情况下,会不停地试探不该有的底线。

在《决定孩子未来的50种优秀品质》一书中指出:

成功必备的人格品质就是责任,责任让人变得出色,要坚守自己的责任,学着主动承担责任。
遇事不遮掩,不逃避,甚至不会依赖父母,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一旦养成,一生都会藏在孩子身上。

1920年,11岁的里根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要12.5美元的赔偿。

后来,回家他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自己承担责任。

他当时很为难:“我没有钱赔。”

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你一年后还给我。”

他答应了之后,为了还父亲的钱,每个周末都会去工作来获得报酬,半年过后他攒够了12.5美元还给父亲。

多年后,他成为了美国总统后这样说:

“父亲让我用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这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孩子就像一块还没打磨的石头,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会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道: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自己做选择

孩子的问题,请试着把它丢给孩子,当他不再需要父母时,就是担责的开始。

学会承担,才能扛住未来。

04

《人民日报》曾写过一句话:教育好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事。

教育对父母是传承,对孩子是影响。

正所谓,教育孩子不止要“养”,还要“育”。

“养”孩子:我们除了给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坦荡的前途,更应该做到人格上地引导。

一方面养孩子的无忧生活和眼界;另一方面“育”孩子,用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孩子:

“育心”达到与孩子心灵的契合,让孩子对我们敞开。

“育情”给孩子传达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爱和珍惜。

“育人格”,放弃成为孩子的“主导者”,放手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把孩子培养成有温度、有情感、有韧劲的人,才是为人父母的最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