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几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她们中有人有机会达到武则天、吕雉那样的地位和威势,但是很幸运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最后的政权交接还算是比较平稳,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今天要说的是北宋时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平民皇太后刘娥和宋哲宗时的太皇太后高太后,毫无疑问这两位皇后都是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在辅佐年幼皇帝即位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两位皇太后对待小皇帝的亲生母亲这件事上,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能力高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娥剧照

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

她自幼丧父,家贫,稍长即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并随夫到汴梁谋生,抛头露面摇着拨浪鼓推销丈夫的产品,因此她的倾城美貌广为人知。

由于机缘巧合,15岁的刘娥被当时的襄王赵恒据为己有,宠爱非常。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对出身低贱的刘娥很不满意,命令赵恒将她逐出王府。于是赵恒将刘娥安排到心腹的府上,藕断丝连,继续偷偷和她来往。

后来赵恒事务越来越多,再加上娶妻,因此和刘娥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孤寂忧愁的刘娥无可奈何,将精力放在博览群书、琴棋书画上,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她的视野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大大加强。

赵恒即位后,立刻将刘娥迎进宫中,封为美人,地位仅在郭皇后之下,此时刘娥已经36岁。

虽然赵恒对刘娥宠爱异常,但是刘娥却始终没有生儿育女。

郭皇后去世后,宋真宗赵恒想立刘娥为皇后,就将刘娥的一个姓李的贴身侍女为皇帝生下的儿子据为己有,这个男孩就是赵祯,也就是以后的赵仁宗。著名的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件事演绎的。

赵祯自懂事起只知道刘娥是自己的母亲,并不清楚自己的亲生母亲另有其人。

由于刘娥聪明且有才能,经常能够帮助赵恒出主意处理政事,赵恒对她很是信赖。在宋真宗病重期间,国家大事基本都是刘娥在处理。

所以当年幼的赵祯即位为宋仁宗时,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刘娥剧照

刘太后的确很有才能,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威信与日俱增。刘太后曾经有过称帝的想法,但是最终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她一直不愿意将权力交给赵祯。

刘太后一身节俭,但是却肯花钱为赵祯祈福,看来一直是把赵祯当亲儿子在对待。刘太后生前,没人敢告诉赵祯的真实身世,赵祯也一直以为刘娥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两人相处整体上还是很融洽的。

刘太后去世后,赵祯亲政,终于有人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赵祯非常震怒,想到生母去世,自己已经无法和她相认,于是立刻派兵包围了刘氏府邸,并亲自打开了生母李侍女的棺木。

让他吃惊的是李侍女居然是以皇后之礼进行安葬的,而且由于棺木中灌注了水银,尸身未腐。见此情景,赵祯心中对刘太后的满腹怨气烟消云散,感叹道:“大娘娘平生分明矣!”心中对刘太后更加敬重,命令包围刘氏府邸的大军撤退,刘氏家族因此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仁宗赵祯

无独有偶,后来的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也在孙儿宋哲宗赵煦年幼时,垂帘听政帮助赵煦处理政务。

这位高太后和刘娥不一样,出身名门,并且在赵煦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手腕的女强人。

但是赵煦却对这位高太后却并不感恩。一方面是因为高太后听政后眷恋权力,不肯放手给日益成年的赵煦;另一方面是高太后对赵煦的生母朱德妃的轻慢和压制。

虽然朱德妃温柔恭顺,但是由于其出身低微,高太后并不看重她。神宗死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按道理朱德妃作为新皇的生母,也应该被尊为太后,但是高太后一直有意压制,只给她皇太妃的称号,哲宗对此自然非常不满。

后来高太后病逝、十八岁的哲宗亲政后,这位早就心怀不满的愤怒青年对高太后的施政及其用人进行了清算,基本上彻底推倒了高太后的施政纲领。

这还不算,哲宗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剑指已死的高太后,指责她“老奸擅国”,更是追废了她的太后称号及待遇。

宋哲宗赵煦

虽然说宋哲宗在对待高太后这件事上体现了当时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但是也不能说与高太后生前对待哲宗生母朱德妃的态度完全没有关系。

同样是垂帘听政的两位皇太后,在对待年幼皇帝生母这件事上,她们的心胸和政治能力可以说是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