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对一”精准帮扶,中山南头政企联手助学纾困

“一对一”精准帮扶,中山南头政企联手助学纾困

8月14日,南头镇党委、政府联合镇工商联(商会)启动“聚商助学纾困 慈善助童成长”公益项目,首批28位南头镇爱心企业家与37名名困难家庭儿童、学子结对,开展长期的“一对一”帮扶,帮助困难家庭儿童、学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中山市南头镇党委书记徐宁军,中山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文辉,中山市关工委副主任杨玉平,南头镇党委副书记梁健海,南头镇党委委员万希晨,南头镇副镇长肖彦余,南头镇工商联(商会)主席兼会长梁会华等参加项目启动仪式。

“一人一案”精准帮扶

本次助学纾困项目由南头镇政府主导,南头镇工商联(商会)和企业家们自发发起。按照计划,南头镇工商联(商会)联合本土企业家,每年出资20多万元,对首批37名家庭困难儿童、学子进行“一对一”长期帮扶,解决困难家庭孩子上学、生活、心理辅导等问题。同时,南头镇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推动项目落地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头镇启动“聚商助学纾困 慈善助童成长”公益项目。 南方拍客 供图

梁健海表示,项目从受助学子的甄选,到帮扶方案制定审核、帮扶款项的落实、使用、监管,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的工作机制。项目瞄准每位受助学子不同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健康等的实际需求,采取“一人一案”,细化帮扶举措,力求做到辨识精准、帮扶到位。比如,项目将根据每位受助学子的家庭收入情况以及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业成绩、不同兴趣爱好,分别确定了具体的帮扶项目和帮扶金额,并将项目细化到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兴趣班费用等具体方面,确保帮扶款项真正用在受助学子身上、用在实处、用出实效。接下来,南头镇将持续项目,发动更多企业参与其中,让更多儿童和学子受益,打造南头慈善公益事业的品牌样本。

本次获帮扶的儿童和学子年龄最小的仅有5岁,教育阶段涵盖学前教育至大学。阿夏(化名)和阿心(化名)姐妹是获帮扶的对象之一,她们父母均因病于2021年病逝,全家收入主要由家庭低保金、奶奶每月退休金和自建房微薄的租金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企代表与受帮扶学子对接。 南方拍客 供图

受家庭变故影响,姐妹二人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处于中游。项目个案审核工作小组在了解情况后,南头镇工商联(商会)主席兼会长、中山市泰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会华主动介入帮扶,向阿夏(化名)和阿心伸出援手,帮助她们度过难关,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完成学业。

针对姐妹二人的不同情况,项目为她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妹妹阿心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为此,项目为其制定了语数英素养提升计划。经过近期培训提升,阿心多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已有明显提升。

新老南头企业家传递“爱心接力棒”

在项目启动仪式上,结对的爱心企业家与受帮扶的儿童、学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对接。

“作为南头的一份子,我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山涛美远东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洁明是参与项目的企业家之一。热衷慈善是南头镇商会的一项传统,冯洁明的父亲也是商会成员之一,在南头镇深耕超过20年,冯洁明父亲持续回馈本土,多年来一直参与助学等本地公益项目。“现在轮到我了。”如今,“创二代”冯洁明接过父辈的“爱心接力棒”,加入到本次助学公益项目中。她希望在持续父辈的项目的同时,把爱心公益事业传承至下一代,将正能量传递给获助的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回报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家与结对帮扶儿童、学子对接。 南方拍客 供图

梁会华表示,南头企业家踊跃参与本次项目,在帮扶名单公布时,热心企业家,迅速响应,一天内超额完成结对。他表示,南头镇工商联(商会)将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聚商助学纾困 慈善助童成长”公益项目,定期更新帮扶对象的动态发展,关心关注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层面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家与结对帮扶儿童、学子对接。 南方拍客 供图

徐宁军表示,本次活动是南头镇企业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反哺社会的具体行动,是南头镇工商联商会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南头镇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南头镇继续完善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发扬社会爱心,凝聚民心,温暖人心的善事、好事。公益事业作用重大,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希望未来有更多企业家、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慈善、投身慈善,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共同造福困难群众,携手建设更加美好、和谐、幸福的精品城镇,美丽南头。

同时,徐宁军寄语受助儿童学子,希望他们够珍惜把握学习机会,在广大企业家的关心帮助下,志存高远,奋发进取,成长成才,知恩感恩,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真心关爱转化为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把爱心的接力棒永远传承下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图片/视频】连婉晴

【通讯员】南头宣 曾文婷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