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民国时期的公田是什么田吗?所谓的乡绅治理乡村是怎么回事吗?

公田,大家可能以为是国家的田,所以叫公田,但是,在民国时期,公田,不是国家的田,而是真正私人的田!

同一个姓的地主豪绅家族,很多后代,每一支每脉,都有一个老公公,这名老公公,觉得自己快要去世了,于是拿出自己这个家庭中的田的一部分,设置成为公田,用来作为自己死后,后代祭祀自己所花的费用之田;由于每一支,每脉都会拿出一部分田来设置成为公田,因此,公田的数量极为可观,可能占到这个地主豪绅家族总田数量的30%以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笔财富主要用来祭祀家族逝去的老人,当然还有其他用处:

比如,教育费用,家族子弟要读书,如果拿不出钱来,其他族人帮衬他,也从公田的收入中拿钱出来;

比如,奖励,家族中有人考中了科举,或者上了新学校,拿到了毕业证,都可以从公田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奖励;

比如,逢年过节时,分谷分肉,也是从公田支出的;

由此并延伸出豪强乡绅地主对地方的治理来,古代的乡村,皇权是管不到的,那么,由什么人来管呢?

就是由豪强乡绅地主来管,地主们各捐出一部分田产,组成各种各样的会社,比如有桥会,路会与粮会。

什么是桥会?就是修桥用的花费,专门由豪强地主所捐的田产收入来支付,每年12月算数,敬桥神,叫做桥会,捐主都会来吃一顿饭,吃完后,还可以分肉;路会,就是修路的费用也由地主所捐的田产收入来支付。地主们修的桥,修的路,穷人如果要过,那是要付费的。所以,这种桥会,路会,其实就是一种极为严苛的剥削机关。

粮会是什么呢?原本就是军田,后来就变成了粮会,地主也需要向国家交粮,如果一家一家收,脚钱多过粮钱,于是大家一起搞个粮会,由粮会统一代替一族人交粮。

而这些桥会、路会、粮会等地主自己设置的机构,慢慢也就变成了乡村地方上的行政机关,管理着乡村的交通、财政、人事、行政等特权,里面的人员,全是豪强乡绅的子弟,穷人也是需要交线的进去,否则出了事,他们就不管,任由你生死。

这种治理,自然是向着豪强乡绅的,穷人吃亏。

现在,不是一些公知们希望恢复民国时期由乡绅来治理乡村的制度呢?他们是什么心思,真是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