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即将到来,今年农历的七月二十六就是处暑节气交节的时间,此时斗柄指申,太阳黄经到达150度,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节气有什么特点?老人说:处暑节气有“三怕”,分别指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暑节气有啥特点?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因此处暑节气也就是天气变凉的开始,如果到了处暑节气天气还不变凉,也就意味着暑气往后延伸,导致秋季的天气比较炎热。但是秋季本该就是金气当令,天气凉爽的季节,与此相对的气候特点都是不好的。

俗话说:“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秋不凉,冬不寒,春不暖,夏不热,四季不明,就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一切都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50度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

意思就是到了处暑节气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五谷即将成熟。这些特点就是处暑节气大自然的表现。《月令采奇》中说:“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禾不登谷,暖气为灾”。

处暑节气有“三怕”,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处暑怕大风

处暑节气是七月的中气,此时各种农作物的籽粒即将饱满,正是“秋庄稼”即将成熟之时。俗话说:“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处暑不抽穗,白露不低头,过了寒露喂老牛”,“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所以处暑节气的庄稼大多都处于头重脚轻的时候,谷穗即将饱满,耷拉着脑袋,将枝干压弯。这时候的谷杆几乎撑不起谷穗了,如果出现了大风,很容易导致庄稼倒伏。一旦出现倒伏,籽粒挨住了地面,就容易发霉或者发芽,产量也就大打折扣。

俗话说:“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处暑一场风,庄稼半场空”。在农耕社会,人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种地,如果庄稼的收成不好,人们就吃不上饭了,所以处暑节气怕大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处暑怕连阴

由于处暑节气正是庄稼即将成熟之时,此时的庄稼根系不稳,头重脚轻,很容易出现倒伏。而处暑节气下雨,也就代表着之后的降雨会增多。俗话说:“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一河装”,“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那么秋季的雨水多,也就意味着秋凉来得早,在五谷成熟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太阳照射使籽粒饱满,要不然就会导致秕谷增多。所以处暑节气不需要太多的降雨,而秋收之时也需要晴天的晾晒。

俗话说:“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处暑禾乃登,晴雨定收成”,“处暑下雨烂谷萝”,在谷物成熟之时,如果遇到连阴雨而不能及时收割,就算长在田间,也容易出芽或者发霉,从而到了收成减少。

三、处暑怕冰雹

处暑节气正是各种果实和庄稼即将成熟之时,此时最怕的就是冰雹。相对于刮风和降雨来说,冰雹对庄稼的伤害是最大的,往往在几分钟之内,就会让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而瓜果之类遇到冰雹,几乎就没有收成了。

所以人们在冰雹来临之时,总会用各种办法来抵御冰雹。俗话说:“处暑怕冰雹,冰雹怕菜刀”,意思就是在冰雹来临之时,把菜刀扔出去,就会将作怪的龙王吓跑,冰雹也就停止了。当然这只是一句谚语而已,源自清代袁枚的《子不语》。

原文是:“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全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说是小龙每次回来就会下冰雹,人们就用菜刀来吓唬它,让它赶紧离开。当然菜刀与冰雹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人们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习俗而已,由此可见,庄稼人最讨厌下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