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朋旧友,见字如面。

量,磨,冲,炼,熬,锉。

你猜,这是什么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东莞最早的奶茶与刨冰店

那一年,QQ才刚上线

張三:1999年你就在莞城开店卖台式奶茶、刨冰?

邵汪洋:我应该是最早在东莞卖奶茶的那批。

当时把门店开在最旺的新风路,台湾的快可立是第一家,但他们只有外带,第二家就是我开的「一级棒」,这才开始有了休闲堂饮。

后来我在台湾跟着当地一位家族做冰做到第四代的师傅,学习制作刨冰的手艺,然后把各种台式刨冰产品引入东莞。

在台学艺的经历教会我,原来做冰是一门可以传承的手艺,也是需要投入匠心的。冰是快销品,但一家好的冰店,品牌是可以永续经营的。

張三:1999年的东莞是怎样的?

翻查到一段资料,说当年每100户城镇居民家庭,新购买摩托车12辆、移动电话22部、BP机2部。

1999年的东莞,户籍人口150万,暂住人口244万,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46元/月,杂项商品服务消费人均77元/月,买奶茶的钱估计就从这里出。

邵汪洋:1999年我在莞城新风路开的店,我对东莞的印象也就在这条路上。

1999年的新风路是市区最旺的商业街。双行道,以摩托车为主,汽车还没普及,要是店门口停来一辆汽车,那是值得炫耀的事。

新风路一到周末人满为患,逛街的年轻人多,女孩为主。很多阿姨在路边摆摊卖钱包之类的小件,见人热情吆喝。职业技术学校门口有一家人和饺子馆,解决我创业的一日两餐。街上播得最多的歌是《还珠格格》的电视主题曲。

一级棒北正路店丨图源受访者

張三:我在你们的老照片里看到店铺的定位——「冷热饮品连锁专卖店」,主打台湾奶茶和刨冰。最早在东莞卖奶茶和冰是什么体验?

邵汪洋:生意火爆。

我一开店就到新风路上发传单,7块钱一杯奶茶,买一送一,反响特好。排队的人太多,我们从未在正餐时间吃过饭,每天第一顿饭已经是下午三四点。

你知道当时的铺租多少吗,起步的店面40多平方,每月11000元,要知道那时候东莞的房价才1000多一平方,不可想象吧。

租金这么贵,条件却艰苦,店里没有水,我就在新风路后面的安靖乡租了间小房做厨房,茶饮都在那整桶泡好再搬到店里。

如今我们拥有品牌专属的中央厨房及配送系统,回头看当时,无意中也做出了雏形版中央厨房的意思了。

刨冰是我们的日销爆品。到东莞房价涨到2000元/平方的时候,我们每天营业额可以做到8000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级棒新干线店,位于新风路丨图源受访者

張三:你的产品似乎打开了广东人饮食禁忌的封印——不少广东人认为吃冰的容易寒凉,吃炸的容易热气。

邵汪洋:对,我也觉得那会挑战了东莞人的饮食观念。但在台湾吃冰是很寻常的,我在台湾度夏,天天吃楼下卖的红豆冰。

而且古人也吃冰,唐朝吃的冰叫酥山,宋代吃的冰在清明上河图一摊贩处就有画,《东京梦华录》里的网红冰品叫冰雪冷元子。

讲回我们,也有融合本土的产品,比如后来我们做了糖水,有红豆莲子汤,绿豆莲子汤,芋头莲子汤等等。

期间我三天两头看到一女生跟一男生来喝糖水,直到有一天发现女生大肚子了。我说怀孕了?她笑了笑,说我们店有红枣糖水,想着多喝好。那一刻我很触动,觉得我们一定要做对得起客人信任的产品。

开第一家店时的邵汪洋丨图源受访者

張三:那个时期的东莞,算不算是一个卖方市场?就是市面上供应这种休闲饮料的店是少的,而人们在逛街的场景下,对休闲饮品的需求则开始旺盛。

邵汪洋:我觉得是,喝奶茶,吃冰,大概是那个时候的一种时尚、个性、休闲的表现。我们的产品也一直在更新,加入了烧仙草、苹果醋、鲜果汁、芒果冰、布丁豆花,菜单十分多彩,就连那时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常来消费。

随之分店也越开越多,一直开到20多家,可以说是当时城区「顶流」品牌。分店的选址也见证了那个年代东莞商圈的转移——从莞城的新风路,到东城的世纪广场家乐福。

回顾1999-2010这十余年的历程,我是很感动的,就像看到了一个很努力的姑娘,来到东莞这个城市,一路埋头苦干,几乎没抬过头,你知道吗?这些门店构成了我当时的整个青春世界。

这个城市包容奋斗者和自力更生者。小小一家店,让我收获的最大财富是在这立足了,也扎根了。东莞从异乡变成我的第二故乡。

豆子疯了才能引来新拍档

他来自广州,他来自东北

張三:2013年,你在东城雍华庭开了新的门店,但没有继续用「一级棒」这个招牌,而是摇身一变,出来了「台北疯豆」,为什么?

邵汪洋: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环境变了,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

这个变化在2007年就出现了,大口九、地下铁、汤米男孩这些店一下子扎堆冒出来,当时到新风路上数一数可能得有三四十家卖奶茶的。

我感觉得着手升级品牌了,我看中了冰。冰是一个细分的品类,我有研发能力,我判断它可以成为品牌升级的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北疯豆(旗舰店)设计效果图丨图源受访者

于是重新出发,决心做好一家冰店。我那时正疯狂研究各种豆子,不管是用来增添刨冰的口味,还是做成豆花,我想找到稳定的货源。

全国产黄豆的地方很多,不同地方产的黄豆有不同DNA,营养成分不一样。做一碗豆花,要滑嫩香,得选油脂蛋白含量高的豆子。

我从东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路摸到东北种大豆的田间地头,通过一手原料稳定了豆花的出品。

朋友说,你这么疯狂研究豆子,干脆叫「疯豆」好了。我一拍大腿,成。

張三:听说你是因为台北疯豆,才从一个全职的室内设计师转行做一个自带设计基因的餐饮人?

潘健恒:是,我最早只是帮台北疯豆做整体的形象升级,过程中看到它的发展,也看到东莞年轻人的流量,觉得特别棒。加上自己一直喜欢餐饮,就抓住契机加入了,从设计乙方变成了餐饮拍档。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看好冰品这个赛道,这是目前市面上的小众品类,竞争不大,容易跑出来。

張三:你从小在广州长大,广州人以前有吃冰的习惯吗?

潘健恒:我从小的记忆就知道广州人吃冰。我妈跟我说她小时候,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呢就去那些冰店冰室,吃冰乘凉。这一段印象很深。

張三:介绍一处店内的空间设计巧思?

潘健恒:我们思考什么空间才是休闲餐饮,不是快餐,也不是排排坐。我们的特别之处是各种桌子搭配,有吧台,长桌,圆桌,方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到店需求。

比如有的是来拍拖的,有的是一家人过来吃个甜品的,有的一班朋友过来聊天的,甚至有一些是来商务洽谈,需要相对私密的,在我们的空间里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張三:2019年的东莞给你什么印象?

尤忠山:东莞不陌生。

我最早在三亚的万豪度假酒店工作,又转去做了多年旅游房车,后来落脚广州深圳,东莞就在旁边。

这里给我印象是,大的工业城市,舒适度高于北上广深,包容,宜居。最大的感受,看到这个城市在不断更新,不断迭代,破茧成蝶的状态特别明显。

我是以品牌营销的身份加入的,看到东莞人工、租金成本相比其他城市合理,创业成本相对低,对品牌发展来说,还是好起步的。但东莞的消费市场很特别,外来品牌不容易进来,本土品牌也难走出去。

东莞的品牌营销也有自己的一套,太洋气的玩法本地不太接受,土一点的玩法又被嫌弃。在做高端和接地气之间得找准一个平衡,才能让品牌模式和城市属性融合共生。

台北疯豆(旗舰店)丨©️一时半刻

老婆饼无老婆,菠萝包无菠萝

台北疯豆无台北,但装着东莞

張三:你是带着做品牌营销的经验加入台北疯豆的,你来了之后做了什么品牌动作?

尤忠山:先是得让大家知道,台北疯豆是干嘛的,我们的产品是什么。过去每款产品都受欢迎,但是产品线太混乱了,到底你主打的产品是啥?

现在梳理好了,我们就是做冰的,以冰为主打来衍生产品,做一家优秀的冰店。再是得获得新一代年轻人的喜欢。

过去的常客是70~80后,这个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已经逐渐变弱了。我为品牌的意向客群重新划定年龄层,定位95~00后,女孩为主,大四或刚毕业,生活场景刚打开,需要休闲场所和朋友约会谈心的。

这个群体在线上最活跃,分享欲强,我找来她们都喜欢看的网红、博主到店打卡,边吃冰边拍照,品牌文案就自然入镜。

台北疯豆品牌口号「等风也等你」丨©️一时半刻

張三:你这东北大汉给一家冰店配「等风也等你」这样的抒情文案,是什么内容逻辑?

尤忠山:反差萌。

我喜欢倪妮这型的,有南方女孩的干净又有北方姑娘的大气,喜欢她演的《等风来》。喜欢李志这样的独立民谣歌手,独立,唱了很多关于城市的歌。

刚开始我几乎天天坐在雍华庭店的外摆区,跟年轻客人唠嗑,彼此加微信,结交了一大波东莞朋友,我爱在他们的朋友圈底下发我的口头禅:优秀。

張三:所以跟过去10多年走的路不一样,当年创始人有台湾经历,所以为品牌注入了「台北风味」,而你加入后,品牌重塑为面向更年轻一代消费者,做一家围绕本土口味研发产品的冰店。台北疯豆从台式变莞式。

尤忠山:你这个观察是准确的。从过去靠台湾风味获得青睐,到如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定位的市场客群来研发更适合东莞口味的冰品了。

目前,我们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完善了开店加盟的培训体系,以此为稳定后盾,正在逐步拓展东莞市场,立志做一家优秀的冰店,一家可以大胆介绍外地朋友来莞打卡的冰店。

張三:我想到一个适合这篇采访的题目:一家冰店和它背后的「冰山」。

一家冰店,端出一碗刨冰,轻轻地耸着尖,仿佛微型的冰山一角,原来背后是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冰山」:

扎根东莞23年,从台式到莞式,从20平小店到开放加盟的连锁品牌。

最有意义的是,这碗刨冰接住了在不同年代从不同地方来东莞的创业故事。

你吃过「台北疯豆」吗?

推荐一款你的心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