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不断高发,但膀胱癌诊断所必须接受的膀胱镜检查却让人望而却步。南都记者从13日举行的“2022年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学术年会暨2022年中国膀胱癌高峰论坛”获悉,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黄健教授及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林天歆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正在通过一系列产学研、临床一体化的项目陆续推出膀胱癌无创诊断、筛查和治疗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体系,只需取50毫升尿液标准进行15分钟离心分离,就能辅助基层从尿液脱落细胞中高精度找出膀胱癌细胞;利用尿液DNA甲基化技术,就能敏锐地捕捉更为早期的膀胱癌输尿管、肾盂癌症。在辅助诊断领域让患者摆脱膀胱镜检查的痛苦不说,其还与企业联合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膀胱癌根治性手术所急需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且已经进入到我国、欧盟检验标准。

膀胱癌研究协作组成绩斐然

据悉,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男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复发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膀胱癌研究协作组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教授牵头成立,旨在寻找最适合中国膀胱癌患者的诊疗模式,走中国特色的膀胱癌诊治之路。

十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我国的膀胱癌发病率或检出率是呈上升态势的。但通过泌尿外科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该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却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准。“发病多了,死亡率没有相应增多,那也体现了泌尿外科领域的工作卓有成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黄健教授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间,膀胱癌研究协作组已由最初40家成员单位发展壮大为216家成员单位,囊括省、市、县三级网络,形成国内膀胱诊治领域的第一方阵;十年间,不断创新学术交流模式,将一年一度的膀胱癌论坛打造成国内泌尿系肿瘤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盛会之一;十年间,协作组组织开展了系列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和真实世界研究,在膀胱癌手术创新、无创智能诊断、精准药物治疗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成果捷报频传,学术影响日益增强。

黄健表示,协作组还一直致力于加强数据库建设,录入膀胱癌患者已达四万六千多例,为开展高质量的膀胱癌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加强膀胱癌规范化诊疗推广,推动膀胱癌“同质化”诊疗,制定了一系列专家共识,启动了首批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示范中心并开展了系列工作。

努力打造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教授是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过去一年来,他所领导的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不断推陈出新,通过系列有特色的活动来推动广东省泌尿外科的发展,例如,每月一次的周三MDT活动,在全省范围征集真实病例,由广州的MDT团队进行综合会诊并开放供全省基层单位学习,结合每个季度数次的医学直通车,真正于细节处做到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推动诊治水平地区均衡化发展。

与此同时,植根于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临床实践多年的团队,也一直围绕着的膀胱癌诊断、治疗领域的瓶颈、痛点进行发力。在黄健教授、林天歆教授带领下精耕细作,全力打造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实现了膀胱癌的无创早期诊断、术前精准肿瘤分期、微创保功能手术及术后快速康复,系列研究成果获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比如,针对诊断膀胱癌患者畏惧膀胱镜检查的问题,团队一直在对原有的无创尿液检查手段进行科研攻关。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大大提升尿液中脱落细胞的诊断精准度。“用50毫升尿液,15分钟的分离,在AI的辅助下就能精准地对早期膀胱癌进行预判。”林天歆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考虑到癌细胞可能在膀胱储尿过程中出现的溶解现象,AI辅助下的诊断敏感性达到了约70%的较高水准。

而对于出现血尿的高危人群而言,团队则开发出了尿液DNA甲基化无创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其敏感性达到88%,特异性达到86%,比此前国际通行的fish技术大大的提升。“该技术的应用场景也从早诊早治、患者随访和恶性度较高患者的术后评估延伸到了肾盂、输尿管等上尿路癌症诊断当中。而且在早期、微小、残留和复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已成功完成研发定型,正在通过国家CFDA和欧盟CE检验标准,助力高端医疗装备突破“卡脖子”技术。

“随着免疫+靶向等内科药物治疗研究的深入,一些发生转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的五年生存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验证,不同分期不同恶性程度的膀胱癌患者都在不断得到获益。”黄健教授表示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林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