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注定要和 “原生家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我们从懵懂无知到青春叛逆,不可避免地要与父母和家庭,产生数不胜数的矛盾和裂隙。

其中有一部分情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冰释前嫌、相互理解,成为过去一段可以让彼此 “泯然一笑”的记忆。

但也有另一部分感受,自始至终都会保持着独立和偏执,即便是在成年以后,还会与父母进行反复多变的争吵和置气。

这都是正常的,大多数年轻人和原生家庭的情感联系,基本都是分中有合、意见相左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的“亲密无间”。

显然,这与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有关,也与每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代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完美、有缺憾的。

而且,老一辈父母在小时候接受的错误教育所带来的伤痛,有相当一部分,都会有意无意地,传输给下一代的孩子,甚至是延续好几代人。

那些我们在年少无知时,因为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而与父母产生的矛盾和争执,其实放眼古今,只是再平常不过的童年记忆。

不同的是,随着房价物价的跌宕起伏,年轻人的就业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而因为有些父母“没时间陪伴孩子、没能力管教孩子、没资本培养孩子”造成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负重前行的老一辈父母,在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教育和养老压力的同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正如有一句话说:“搬起砖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就没法养你。”

实际上,大多数家庭的亲子矛盾,不是因为父母冷漠无情,孩子叛逆顽劣。

而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能力给予孩子理想中的生活条件,而孩子也不曾感受到理想中的关爱与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继续着遗憾和痛苦,然后将同样深重的焦虑和困惑,传给了下一代的孩子。

诚然,父母总是“为了孩子好”,与其他父母家庭之间的攀比、羡慕和对比,不过是为了引导和督促自己家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相对美好的前途未来。

可是当孩子遭遇了冷漠、孤独和抑郁,许多父母又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在孩子面前“殷勤恳切”地嘘寒问暖。这就有意无意地,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些遗憾和缺失。

等到孩子长大成年,也需要和曾经“负重前行”的父母一样,承担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那么有一些苦痛会得到共情和缓解,也有一些痛苦,会因为想法和见识的各执己见,最终“变本加厉”地横隔在两代人之间,成为挥之不去理还乱的痛苦记忆和烦恼现实。

这时候,关键要看年轻人在心理性格上,能否成功而彻底地从“原生家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如果作为成年人,你:

依然对父母和家人言听计从、不敢忤逆;
依然和父母时时事事唱反调,自以为很个性;
依然希望父母能有所改变,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

那么说实话,和原生家庭未完成彻底“分化”的你,其实在心理和性格上,并没有完全长大。

与此同时,你一定无法摆脱自己在别人眼中“妈宝”和“啃老”的印象。

但是,曾拥有糟糕“童年记忆”的你,如果干脆选择和父母决裂,毅然切断与父母家庭的所有连接和来往,这样的做法,当然也是幼稚而无谓的。

毕竟生而为人,每一个孩子都不可能脱离与父母家庭的情感联系和沟通交流,每一对父母,哪怕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父母,从其内心初衷和言行举止来说,依然还是“为了孩子好”。

所以说,此时此刻已经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不断回忆和反复甄别曾经的童年记忆之后,需要的不是改变、质问和惩罚父母,而是要从自我心理和情绪出发,接受、理解和宽容:

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父母和不完美的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身为孩子,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揪着几年前两代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和争执“死缠烂打”,而是应该学会彼此理解和尊重。

停止把“原生家庭”的错误、伤害和痛苦,传递给下一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