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突发山洪,已造成4死9伤。面对天灾,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顽强斗争。本期“汉字春秋”为大家带来“灾”字的探源与新解,展现天灾面前的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灾”字探源】

“灾”字最初分为三种,对应三种灾害。第一种是水灾,写作三条波浪线,模拟洪水。后来为了与“川”字相区别,加入“在”字表示读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时期进一步写作“上水下火”,强调“水火无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是火灾,模拟房屋着火的样子。虽然“火”字经过演变不易辨别原有字形,但今天通行的“灾”字确是由此演化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火灾也有一种形声写法,偏旁为“在”表示读音(古文中“在”和“才”同源,读音也相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种是兵灾,模拟兵器割断头发的样子,这种行为在古代表示对战俘的惩罚。后来表示头发的符号讹传为“在”字,左下角增加“火”字,形成了《说文》中的标准篆书字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灾”字新解】

今天的“灾”字只有一种,但在古代却细分为三种,足见古人对灾害的重视。事实上,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灾害经常意味着死亡甚至灭绝。

发生在西汉的一次海啸直接淹没了渤海西南岸的古静海地区,导致数百年后仍是河湖遍布、荒无人烟,甚至灭亡了一种文化。

发生在明朝的华县地震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多达83万人丧生。此次地震影响四县、波及五省,造成的损失世所罕见。

发生在晚清的“丁戊奇荒”,连续四年农田歉收,加上罕见的蝗灾,造成一千多万人直接饿死,“易子相食”甚至成为常态。

即便如此,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依然坚持与灾害顽强斗争,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绵延至今因灾害而更加强大!

不管是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还是98抗洪、19抗疫……在灾害面前,我们表现出的是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仰、无畏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正如道家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华民族就是在灾害中成长的,我们的人民是不怕任何灾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