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金秋九月,盛大热闹的亚运会在北京拉开了序幕。

在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挥汗如雨为国争光的时候,亚运村的服务员们,也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亚运会的顺利进行贡献绵薄之力。

而在这些服务员中,有一位叫王效芝的年轻人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做事认真细致,又踏实低调,在进亚运村不久后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但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却是一张新华社的记者拍摄的照片,名为《毛主席外孙在亚运村》:在亚运村运动员10号公寓楼中,有一个行事低调但威信很高的服务员,是毛主席的外孙。

此照片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毕竟,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思想,总会疑惑,作为毛主席的亲外孙,王效芝既然有这一层身份在,又怎么会在亚运村里做着普通平凡的服务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名字的由来

王效芝,1972年出生在江西,母亲是毛主席最疼爱的女儿李讷。

作为唯一一个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孩子,又是毛主席的老来女,李讷自然受到了父亲的百般疼爱。

1965年夏,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毕业后的李讷顺利进入《解放军报》担任编辑。

在特殊期间还深入走进各个校园为毛主席带来当下的最新思想等,工作认真的她很快她便成了军报的风云人物,在27岁时就跻身报社高层,成为军报总编辑。

女儿升职,这本该是件喜庆的事儿,可毛主席却并不乐意。因为,一向低调的他也同样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行为处事太过高调,更不愿他们以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化。

在毛主席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也不应该因为自己而让他们享受什么特殊的照顾。

因此,毛主席觉得有必要好好锻炼锻炼女儿,让她深入群众,过过普通老百姓们都过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看过众生百态,方才能知世间艰辛。

恰逢在197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规划,决定在江西省进贤县开办“五七”干校。

毛主席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这样,李讷也随着中央处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放到了江西“五七”干校。

当时毛主席还有另一番考量,毕竟,当时的李讷也已经年近30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讷是妥妥的剩女无疑。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也自然着急女儿的婚事。

可再怎么着急,毛主席也坚持,若是女儿择偶,就必须“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

在井冈山干校劳动期间的李讷,遵循父亲的教诲,衣着朴素,做事低调,也很少与身边的人交流。

而此时,同样在干校劳动的男青年徐志明,则是恰恰相反,他开朗外向,又待人热情,由于经常一起劳动,徐志明和李讷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在那之后,徐志明经常在闲暇之时约李讷一起打球,爬山,时间一长,两人也渐渐处出了感情。

毛主席听闻此事后,得知徐志明是工农家庭出身,之前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父亲是火车站的扳道工,政治上也绝对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很是赞成这门婚事,在父亲的支持下,李讷和徐志明在五七干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夫妻二人继续就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一年后,两人的儿子出生,取名徐小宁。

只是两人的性格相去甚远,婚后二人矛盾频发,在儿子尚未出生之时,两人就已经选择两地分居,这场婚姻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终结。

和徐之明离婚后,李讷带着儿子徐小宁回到了北京。

只是,在到北京不久后,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且毛主席一生都简朴朴素,除了一些藏书之外,并未给李讷留下什么物质财富。

母子二人彻底没了依靠,生活顿时一落千丈。

一个离异的女人还带着一个孩子,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且回到北京后,父亲的离世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变故,让李讷饱尝了人情冷暖。

独立要强的她誓要一人将儿子养育成人;甚至在疾病缠身之际,李讷都不敢去医院,一则是去了医院后幼小的儿子无人照料,二则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

母亲的艰辛,儿子徐小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小他就十分懂事,一有机会就打扫家务,帮人跑腿做兼职,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

这种情况,一直到徐小宁11岁那年,外祖父的最后一任卫士长李银桥的登门才有了一丝转机。

看着李讷熟练地换灯泡,修电线,李银桥心疼不已,这可是主席一直捧在手心的小女儿啊,也是他看着长大的姑娘,伤心之余,李银桥越发觉得不能再让李讷一个人。

在李银桥的撮合下,李讷认识了年轻时担任过父亲警卫员的王景清,并在1984年与之完婚,至此,母子二人在北京才算是有了依靠。

王景清为人正直善良,对徐小宁也是视如己出。

徐小宁很感激他对自己和母亲的照顾,因此主动提出想随继父的姓,李讷便为儿子改名为王效芝,芝取自外祖父毛泽东的名字毛润芝,李讷希望儿子能够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也暗含了李讷对父亲的深深思念,这便是王效芝名字的由来。

02 做一个普通人

“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总是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毛主席经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儿女后代,王效芝也一直谨记外祖父的谆谆教诲。

相比于毛主席其他的第三代后人,王效芝的确普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没有母亲那样优秀的学历,也没有像表哥毛新宇一样,年纪轻轻就获得少将军衔,也不像表姐孔东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

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到工作,王效芝就像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样,简单而又平凡。

在初中毕业后,王效芝决定去职业高中读书,李讷听后并未反对,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有很多,也不是非要出人头地。

之后,王效芝考入了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在高中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又经常乐于助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尊重。

1990年,盛大热闹的亚运会在北京举行,18岁的王效芝也和职高的同学一起,主动去亚运村当志愿者,为亚运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这期间,他积极带头,脏活累活总是争着去做,与王效芝一起来的同学在他的带动下个个干劲十足,受到了不少嘉奖。

如果不是新华社记者拍下的那张照片,没人能够知道,这个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的年轻人,竟会是毛主席的亲外孙。

党组织在得知王效芝做服务员后,曾经向他施以援手,打算为他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都被王效芝一一拒绝。

因为,他始终记得外祖父曾经说过的话,坚决不在工作中搞特殊搞特权。

高中毕业后,王效芝也是和在社会上打拼的无数年轻人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对自己的身份更是三缄其口。

最开始,王效芝在饭店当服务员,他做事勤恳,兢兢业业,从未犯错,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王效芝当上了饭店的经理。

但王效芝并不满于此。90年代之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下海经商成了最火爆的行当。王效芝决定辞去饭店的工作,紧跟时代潮流,想在商海中谋得一番机遇。

于是,他辞去饭店经理的职位,孤身一人去了深圳。然而,事情并未向王效芝所想象的那

般顺利,下海经商也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面对困难和挫折,王效芝没有灰心丧气。

这次做错了,就吸取教训,下次不可再犯,秉持着虚心务实的态度,王效芝也慢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他也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这为他日后开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创立公司后,王效芝愈发的努力。他兢兢业业,公司事无巨细,他总要亲自过问一遍才肯放心。

王效芝虽然没有上大学,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在面见客户时,也是侃侃而谈,往往还不等翻译助理出马,他自己就与客户达成了协议。

王效芝的性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随了母亲李讷,内向,不善言谈。

因此,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之外,王效芝很少与人交流,按理说,这样的性子并不适合在商海打拼,可和王效芝合作过的人提起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说他做生意稳重,待人真诚,一诺千金。

即使是作为公司的老板,王效芝也从未摆过做老板的谱,他依旧如之前一般,勤勤恳恳,待员工如家人一般。

有这样的老板,公司的氛围自然好,公司的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利润逐年上升,王效芝也终于实现了自己成为企业家的理想。

03 顾家的商人

而除了事业之外,王效芝的家庭也是十分美满。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王效芝的妻子王伟也同样出身于红色家庭,她的外祖父则是开国元勋薄一波,和丈夫一样,王伟的行为做派也极为低调,不因自己的身份而骄奢淫逸,走捷径,搞特权。

因为童年的不幸经历以及父爱的缺失,除了工作之外,王效芝很少外出,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面,希望能最大程度地给家人带来幸福。

每天一下班,王效芝就立即回到家中,帮妻子分担家务,为家人做饭,和两个女儿一起读书,分享故事。

闲暇之时,王效芝也会在院子里种种瓜果蔬菜,浇花散步。行为举止,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公司的掌舵人。

假期来临时,他会带着全家老少十余口人外出旅游,制定出行计划,讲解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时也会开玩笑的说:“我现在也能算是一名导游了。”

尽管和外祖父相处的时间很少,但王效芝对外祖父的敬仰之情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

他坚持学习哲学,研读外祖父的藏书以及作品,从字里行间中一步一步寻找着外祖父的踪迹,同时也不忘将外祖父的红色事迹讲给子女听。

每到毛主席的诞辰祭日,他都会带着妻子王伟和两个女儿去韶山老家或者毛主席纪念堂献花祭拜,瞻仰外祖父的遗容。

“如果不是外公一直教育我们要低调务实,要靠自己自立自强的奋斗,我也不会有今天的事业,所以,我非常感激外公。”每每提起毛主席,王效芝总是无限感慨。

除了日常经营公司之外,王效芝还热衷于公益事业。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看着满目疮痍的汶川和流离失所的灾民,王效芝的心中异常担忧,随后他就联系表哥毛新宇和表姐孔东梅,一同前往中华慈善总会,向震区灾民捐款10万元。

04 结语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主席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而王效芝也不负毛主席的期许,日子过得简单而低调,即使是个普通人又如何,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又如何?照样可以为这个社会增添光和热。

他没有功勋显赫,也没有大富大贵,更没有因为自己是开国领袖的后人而自傲,不走捷径,不搞特权,不骄不躁,真正将毛主席的教诲放之于心,付诸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