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日常出行旅游、进出娱乐场所都需要居民身份证来进出或者登记。身份证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证明,是持有者证明正身的重要凭据。科技发达的现代身份证的用处可谓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也有着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什。

我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但却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和传信,这些都是可以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凭证,也是随着持有者的所处阶层而变化的,尤其是官员和民众的“身份证”便有着较大的不同。

一、古代“身份证”的演变和发展

身份证的发明并不是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横空出世的产物,而是经由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就在古代,“身份证”的雏形就已经产生,并且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当时官府管理户籍、官员等人口信息的主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最早的身份证及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身份证,出现于秦朝,是由竹板所做的,上面雕刻着持有人的家族住址、出生年月、性别等信息,以供官府和公职人员随时查验。在当时这样的“身份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患匪寇四处作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再加上当时民众出行不方便,所以身份竹牌也限制了当时的人员流动。

一块照身贴可谓是将人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人无论到哪儿,都可追溯其家族根源,对官府的户籍人口管理极为有利。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身份证的样式和种类也变得繁多和精致起来。

较之先前的“竹板身份证”,隋唐首先在材质和样式上进行了发展。唐朝建立后,高祖改革前朝的竹使符为颁发银兔符,后来银兔符又改为铜鱼符,武则天时期鱼符又改为龟符。关于唐代鱼符的类型,大致分为五类:铜鱼符、传符、随身鱼符、木契、旌节。

分别是用于调兵遣将、传递情报、邮驿出行、显示尊贵、表明身份、验合财务出入、委任官吏、赏罚臣子。

唐代鱼符使用与颁发有明确规制,使用鱼符时,须有敕书命令与遣使合符后,领兵和出使权力才能生效,若没有则只代表持有者的身份和等级。此外,唐朝的鱼符佩戴也是有门槛的,五品以下官员是没有鱼符戴的,更不要说平民百姓了,所以唐朝的“身份证”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历代“身份证”的样式

明朝较之隋唐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变符为牌。这时期主要实行的是牙牌,因制作材料为象牙而得名,上刻持有人的姓名、官职、工作衙门及工作履历。

其一是朝参牙牌,是明朝大臣在上班时间佩戴的物品,其中公、侯、伯戴“”字号牌;皇亲国戚戴“”字号牌;文官戴“”字号牌;武官戴“”字号牌;教坊司的大臣则戴“”字号牌。

其二是祭祀牙牌。君主在祭祖或参与一些大型祭祀活动的时候,所有陪祀的参与人员都要佩戴牙牌,并按他们的等级身份分为圆花牌、长花牌、长素牌。

其三,明朝还将符牌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之中,如金字红牌。明朝建国以来为管理沿海和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会给这些地方的官员们颁发符印,再制定当地职官的等级以及承袭、考核、缴纳贡赋、应征等制度,借此稳固统治。

还有金牌信符,是方便商人与边关外族商人进行茶马贸易使用的,这种信符发放四十一面金牌,金牌的下号颁给诸番,上号藏于朝廷内府,三年派谴官员进行一次验符。

清朝使用的是腰牌,这时候的“身份证”已经由贵族走向平民,开始在中下层和民间得到广泛使用。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从天潢贵胄到芝麻小官,腰牌作为“身份证明”已经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清代腰牌材料一般是木制,尺寸多有不同,形状还是椭圆形和长方形的居多,在这块代表身份的腰牌上,一面标有持有者所属部门、姓名、年龄、相貌特征及编号等基础信息,另一面还会标注办法腰牌的制作单位单位和出厂日期,并盖上总管内务府印,使用年限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关隘腰牌、船户腰牌、仓户腰牌等,对于出家的僧人还有专门的度牒,也是由政府制作发放。可见清朝时期,“身份证”的种类繁多,且更加接近现在的身份证了,足见其进步。

二、古代官员的身份证明

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人口基本上不流动。所以老百姓除特殊情况外基本上用不上身份证明,那么那些精致美丽、象征着身份地位的“身份证”便真的是给那些有身份的人使用。所以古代的官员、富商、王公贵族都有着相对应的“身份证”。

1.古代官员如何使用“身份证”

在古代,官员们通过调动和官凭赴任,根据当时的官员任免制度,所有朝廷任免的官员一般都不会安排家乡归属地的工作,所以官员们任职的地方都比较远。那时候没有照片和完备的人事档案以及调动记录,仅有的备案文件又存放于吏部,所以官员们只有靠这两样物件:身份证明和委任状来验明正身。

自隋唐开始,“身份证”就已经开始分等级了,平民与官员的“身份证”会有不同,官员的 级别不同 ,“身份证”也会不一样。隋唐时期,朝廷就制作了只有官员才能够使用的鱼符,上面记载了一个人的姓名、年龄 、面貌、籍贯、官品等信息,以备查验。

这类鱼符通常作为勘验地方官员真伪的凭据,起初为木制,后来改为铜制,一般是分为左右两半,为了保证京师留有地方官员的信息和任职记录,通常将其中一半留在京师,另一半则随着官员的任免到达地方。

当新任免的官员要走马上任,则一定要携带左半部鱼符,等到地方上交接的人员拿右半部分勘验后,才能验证来人的真实身份,身份确认无误后,新官与上一任官再完成工作交接。

这一类鱼符发展到后来,已经根据不同身份和等级的人,衍生出了不同的样式,各个级别的人佩戴不同的鱼符,不可以僭越。

那时三品官员以上的鱼符制作材料是金子,三品官员至五品官员的鱼符制作材料是银子,五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制作材料是铜,无论是几品官员,他们的鱼符都是由朝廷的专门机构制作,每一个都是根据每一任官员的个人情况来进行专属定制,属于独一份。这里面的规矩,普通老百姓很难了解,也很难伪造,一旦伪造便很容易被拆穿。

此外,官员要想到一处赴任,则需要有一个叫做“告身”的官方授官凭证委任状,这一类委任状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官员的委任状经过专门设计,不好伪造也不易丢失。

如唐朝的委任状文书用的是金花五色绫纸,图案精美;宋朝则用的是丝织花绫,设计技术精湛,而且每一种委任状上面都盖有吏部印章,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仿冒的。

2.官员“身份证”的防伪技术

在古代也会有不法之徒盗用身份行不轨之事的事情发生,所以朝廷也相应采取了一些对策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首先是提高制作成本,这样造假的成本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从根源上杜绝“身份证”造假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鱼符的制作材料是金、银、铜,都是一些比较贵重的金属,而且在明面上也属于国家管控的材料,不好获取。

明代的“身份证”是制作材料是象牙,这种材料更为稀少,大多是进口,工艺也比较高难度,所以更加不好仿制。而且制造工艺的工匠基本上在官府都有登记,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则会精准定位,问责到个人。

其次是严格核查古代身份证上的文字信息政府机关拥有详细准确的个人户籍档案,古代身份证是按照个人档案进行刻制的,其持有者的个人姓名、年龄、官职等个人隐私信息,一般无法随意编造。

并且高端腰牌上还刻有持有者人的面部特征,类似于今天的证件照,可见身份证的样式已经接近于今天了。

接着是造型防伪,造型特殊的古代身份证对于制作材质、造型、 纹样、文字种类以及尺寸大小,制作发放部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级别、部门不同,身份证都不相同,像鱼符之类还做成左右对称形状,一半留在政府,一半个人持有,一经核对,即能识别真伪。

最后是“身份证”必须和服色配套使用,古代官员按照级别划分,尤其是明朝官员的制服,职位越高的官员服装颜色和服装式样越独特,其“身份证”必然随着其身份的提高而更加精致和珍贵,更加不好仿制。

三·、总结

无论是古代的“身份证”还是现今一张薄薄的却含有丰富信息的卡片,身份证的出现发展都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和设计者的智慧,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后,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明的象征,由此我们更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跟随时代的脚步去开创新文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古代人的身份证》

2、《古代官员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