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灯,随时都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可我却觉得,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把剑,用好了削铁如泥,伤痕累累。

我这样说,其实是有根据的,先从我两个朋友说起吧!

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莫过于“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句扎心的话,在我周围,凡是非常听父母话的人,生活质量都非常堪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一:

俊杰是我高二同学,父亲是给别人做门窗的,母亲在工厂做流水线,家里住的是瓦房,只有一辆小破摩托。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俊杰成为父母心中最大的寄托,他们总说:“我们对你没有什么要求,就只希望你能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为我们争口气,我们也能抬头挺胸的做人。”

这一个骐骥,本身并不过分,或许每一个对父母都对子女有过这样的期望,希望都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只有十六七岁的俊杰,却根本扛不住这份压力。他平时的成绩很稳定,都有580分以上,在高三的第三次模拟考试时,却因身体原因,分数掉下了500分,他的内心也十分受折磨。

模拟考后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原本俊杰并没有想把成绩告诉父母,但父母却还是在这一次家长会中从班主任口中得知。

毫无意外,他的父亲回到家里怒骂了俊杰,说他这点成绩根本对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都快要高考了还掉链子,万一高考失败,父母的付出就全完了,俊杰也全完了。

而他的母亲全程都没有说话,只是用哀痛和失望的眼神看着俊杰,俊杰跟我说:“我一生都忘不了那一幕。”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俊杰落榜了,比他的第三次模拟考还要低二十分,属于失常发挥。

用俊杰的原话来说:“或许是压力过大,考试前一晚我根本没有睡着觉,第二天考试精神也恍惚了,所以考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落榜的他,被父亲用鞭子狠狠地伺候了一顿,在他父母心中,俊杰应该要考重本,再不济也应该考上一本。因为读一个二本,要出的学费巨大,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填报专业时,他的父母要他必须报计算机专业,说这一行好发展,而俊杰喜欢平面设计,父母始终很反对,不惜逼他选择计算机,否则就别认他们这对父母。

俊杰争取过,他告诉父母自己的空间思维是强项,在绘画上也颇有天赋,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平面设计,有意愿将来从事房屋设计这份工作。

而他对计算机应用和编程的性质不大,最重要的是他的英语和数学逻辑并不算好,学起来很吃力。

可他的父亲却死活不听,说他倔强,不懂事,没有长远的目光,书读多了都读傻了,吃香的专业不去学,偏选这种不吃香的专业。

可想而知,在父母的干预下,俊杰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后来从事程序员这份工作,由于自身太多弱势,再加上兴趣不强,俊杰频繁换工作,至今也才拿到了每个月8000块左右的工资。

他电话里跟我说:

“我的每一天就跟坐牢一样,画地为牢,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头?”

由此可见,底层父母在没有提高自己的认知观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给孩子安排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成长道路以及生活轨迹,只会让儿女非常疲惫,生出怨恨之意。

故事二:

我一个大学姐妹儿露露,母亲是种地的,父亲帮别人搞水泥工。她是家中的长女,下头还有个弟弟。

因为父母有重男轻女倾向,露露表示,自己是离开了父母才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人样。

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露露是一个心思敏感,却又敢闯敢拼的人。

毕业后,她没有听从父母的话回老家做一名老师,虽然她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她觉得这只能作为她的副业而存在。

虽然她反抗父母的“要求”,可在事业上她混得风生水起,每个月都会给家里打3000块钱,并且供弟弟上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我跟她聊起家里的事儿,我问:“你现在每个月将近两万的工资,还供着弟弟读书,叔叔阿姨一定对你特别满意吧!”

露露听完,苦笑一声说:“你怎么会这么觉得呢?哪怕我年薪三四十万,在爸妈眼中我都是那个没有脑子,不会来事,说话直接,你无是处的人。”

我很吃惊,反问:“怎么会?”

露露说:“不像我弟弟,很会来事儿,虽然啥都不会做,可很会说话,又很听话。”

听完露露的这份评价,我不由得疑惑了,为什么在有些父母眼中,聪明人反倒是令人讨厌,不成器的人却成了平凡可贵?

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在我身边反复的上演,后来,我悟了!

在这个世界上,底层的父母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最大程度地接受孩子,用自己的本能去呵护和爱孩子,真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比自己过得好。

这种父母从不会给孩子讲太多的人生大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把握得与失,不干预不要求,是他们最真挚的爱,生活在底层家庭,孩子也会是幸福的。

另外一种是经过社会和其他人扭曲的底层家庭,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产,不愿他们飞得高,飞得远,自私地把他们当成养老保障。

父母有极强的自卑感和嫉妒心,发现孩子有一点变好的苗头就立刻扼杀,似乎只有把握住孩子,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奋力跳脱,活出自我。

当然,这非常的难,毕竟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这一份恩情,终生必须铭记,不能相忘。

有时候,不是说不愿意试着去理解父母的想法,去接受父母的行为,可接受不代表要改变,要为父母改变。

大三那年暑假,我去了一趟二伯的工厂玩儿,吃饭时被一位远房亲戚给“教育”了

“读那么多书,连碗面条都不会吃,真是太不像话了~”
“面条捞得那么慢,吃的还慢,这还有得吃吗?”
“这些习惯得改,而且还得马上改,被人见着就是没家教。”

后来我想了想,捋清楚了他的认知。

他觉得,一碗面条差不多煮熟时就得快些捞,放到碗里就得快点吃。

因为以前在工地里,面条还没有熟透时就已经被完全捞完,要是等熟了再捞根本赶不上第一锅。

而且没有资格怕烫,要是吃得慢就会没得吃,吃不饱。至于细嚼慢咽对身体好,吃面条也需要注意形象,这些都是屁话,都比不上吃饱了,下午有力气干活重要。

虽然我懂他的理论,可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有他过去的那段经历,这年头吃饭无需跟闹饥荒一样抢着吃。

平时无论是在家里吃家常便饭,又或者朋友聚餐,主要都是聊天为主,不差那十多分钟,狼吞虎咽反而更不好。

长辈思想与年轻人的代沟,用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还有一个同学阿坤,大一那年拿着父母给他的一学期5000块钱的生活费买了台3800多的手机,父母得知后天天骂他是败家子,不知道赚钱有多难。

而是自己通过苹果手机用微信去卖资料,一个月就赚了1万多块,他父母说:“你不吹牛会死啊?还学会骗人了?”

阿坤听完后直接将5000块钱转给了他爸妈,并且说:“五千还给你们,以后我都不需要你们养了。”

父母怅然若失,好些天都没有打电话给他。

阿坤曾经问我:“父母总觉得他们很能,可为什么20多年依然节衣缩食还负债累累?”

我说:“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儿女。”

阿坤又说:“关键是,有些父母也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可他们依旧那么潇洒,随意而富足。”

仔细想想,或许父母会辩解:“因为有钱人祖上就很有钱,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穷人。”

其实,这些都是客观的理由,但是父母从来没有深刻的反省过自己,人从来不是年龄大了才聪明的,而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才聪明的。

最后,听一句我的肺腑之言,希望能给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父母长辈的话,不是不听,而是得“斟酌”的听,我们可以坚信父母的管教绝对不存在“害”我们的意思,只是存在着一些“过时”思想。

因为父母大半生都处于底层,所以他们接触到的知识和人生道理都很受限,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主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你们自己的意愿,轰轰烈烈的活一次。倘若有幸成功,真的皆大欢喜,倘若倒霉失败,至少不会再怨天尤人,始终无怨无悔。

毕竟,这一生能为我们负责任的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