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福州海边出现了一艘从吕宋岛驶来的大船。船刚靠岸,船上就走下一位风尘仆仆的商人,手里还拿着一根宛如麻绳般的藤蔓。

此时的明朝百姓们还不知道,这位商人带回来的看似“不起眼”的藤,即将拯救无数国人的生命。

小小一根藤,竟能拯救万民?这是怎么回事呢?

01异国奇遇

带回藤蔓的商人名叫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原本陈振龙打算遵循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线,靠着科举光宗耀祖,谁料苦读多年,却只考取了一个秀才功名就止步不前,眼见科举这条路已然走进了死胡同。

无奈之下,陈振龙只得弃儒从商,随一众商人前往吕宋(今菲律宾)做生意。明朝时期的吕宋岛,还是一处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水手见吕宋岛土地贫瘠,物产匮乏,便将高产的甘薯引入吕宋岛,试图以此改善当地的生存条件。

甘薯的生存力极强,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贱养”,而且亩产高达上千斤,是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的10倍。

更为重要的是,甘薯的味道甘甜,“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若能作为主粮大面积种植。便可解决无数国人的“吃饭”问题。

甘薯的种种优点,不禁让陈振龙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乡亲们食不果腹的悲惨景象,让陈振龙一想起来就痛彻心扉,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甘薯带回国内,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

于是,陈振龙潜心学会了甘薯种植的方法,打算趁着往返福建与菲律宾两地做生意的机会,将甘薯带回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陈振龙的想法很美好,可现实很骨感。西班牙人深知甘薯的价值,将甘薯作为“战略物资”严加看守,根本不允许出口中国。

为了拯救家乡百姓,陈振龙毅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将甘薯运回国。

02甘薯归国记

说干就干,陈振龙在一次返航时,悄悄将甘薯藏在麻袋里,打算偷带回国。可惜,西班牙海关盘查得异常仔细,陈振龙私藏的甘薯很快被搜了出来。

陈振龙不死心,又将甘薯藏在竹竿里,但西班牙海关还是毫不费力地将甘薯搜了出来。

接连失败让陈振龙意识到,想要从菲律宾带走甘薯决非易事。陈振龙当即转换思路,打算带根甘薯的藤蔓回国,再自己种植甘薯。

然而,甘薯易得,可甘薯的藤却很难获取。陈振龙刷爆自己的“人脉卡”,通过朋友辗转找到当地土著,又拿出历年积蓄,重金求购甘薯藤,终于“得其藤数尺”。

拿到藤蔓后,陈振龙细致观察,发现甘薯藤与日常使用的麻绳有些相似。陈振龙便将薯藤伪装成麻绳,混入一堆汲水绳中,成功避过了检查,而后又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总算在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将薯藤带回了家乡。

说来也巧,陈振龙将甘薯带回家乡的同一年,福建就发生了一场大旱。陈振龙目睹家乡父老的惨状,急忙让儿子陈经纶写了篇《献薯藤种法禀帖》,呈报巡抚金学曾,说明吕宋种植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并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阅后,立刻秒懂这件事的意义,他在给陈振龙的批文中写道:“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速觅地种植,俟收成后,将朱薯呈验。”

在金学曾的支持下,陈振龙父子很快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的空地试种起甘薯。陈振龙放弃了外出经商,又克服了中菲两地气候不同等种种困难,当年7月种下藤蔓,4个月后便能启土开掘,收获的甘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完全可以当做主粮充饥。

甘薯收获后,陈振龙又让陈经纶写了篇《献番薯禀帖》呈给金学曾,称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金学曾闻讯大喜,立刻下令百姓们广泛种植甘薯。由于甘薯产量高,还可以在水稻等粮食作物不易生长的山地播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粮食亩产,很快缓解了福建的饥荒。

饥饿的阴霾渐渐消散后,百姓们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的功绩,自发筹款修建了一座“先薯亭”。同时,为感激金学曾推广甘薯之德,人们还将甘薯改名为金薯,又因为甘薯来自“番国”,民间百姓们也将甘薯称为“番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泽被苍生

闽地百姓感念陈振龙恩德之际,陈振龙及其后代子孙也一直致力于引种、推广甘薯,守护百姓们的“粮袋子”。

陈振龙去世后,他的四世孙陈以柱将甘薯推广到江浙一带,此后陈家人又借着南来北往经商的机会,将甘薯带去了山东等北方地区。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还自费四处张贴告示,毫无保留地传授百姓们甘薯种植之法,并汇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

在陈振龙一家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甘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每逢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可以说,甘薯的到来,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粮食结构,更是让无数百姓远离了饥饿与死亡的威胁。

历史的风云渐渐消散,如今的中国,也早已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年代。然而,盛世下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数百年前那个饿殍满地的年代,有位心系民生的商人,冒死带回了救命粮,挽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至今泽被苍生。

参考资料:《采录闽侯合志》、高学源《番薯传入中国四百一十周年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