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待时间久了,你会想起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尤其笔者祖籍江南,更怀念江南的古镇。毕竟,古镇天然地符合现代城市居民对于宁静氛围的想象——低矮的木质建筑、古朴的石板街道、小桥流水、游鱼飞鸟、夕阳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十年间国内大大小小开发的古镇旅游景点,笔者几乎“无一漏之”全都走过了。静下心来你就会发现,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古镇越来越像了。它们都有一条古街,卖臭豆腐、芡实糕、明信片,街边都有红灯笼、手工艺品……日复一日地迎来送往,古镇成为了一个被架空的空间,存在于每一个旅游目的地。看着旅行时的照片,你甚至无法分辨它们的差别。

古镇,成为了你最熟悉的异乡。究竟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爱上了去古镇旅游?

江苏周庄是第一个走进全国视野的古镇,其最初源于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发现。因为周庄风景优美,画家们喜欢到那里写生。1978年,著名画家杨明义到周庄创作了《水乡的节日》,因此被称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之后的几年间,杨明义的好友陈逸飞和吴冠中也先后到周庄写生,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灵感创作了《故乡的回忆》。这幅画后来被美国石油大亨买下,并在1985年送给了邓小平。这逐渐让周庄名声远扬。1986年,国务院正式提出,要保护有历史或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

从1997年到2001年,以周庄为首的江南古镇陆续得到修缮开发,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同里,这6个古镇成为了江南地区古镇的典型样本,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后续各地古镇开发愈来愈多,由此成为了全国旅游的大热选项。

虽然古镇开发众多,实质来讲笔者认为乌镇还是具有代表性的。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早在多年以前,就曾听闻过乌镇的美,那是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中感受到的。这个小镇,仅仅是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朴、安静而又幽静,虽然在巨大的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但那里却有着最美好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就由笔者带着大家走进乌镇去一探究竟吧。走进乌镇,映入眼帘第一感觉便是古诗中的那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无限感慨。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站在河道旁,看着乌篷船从河流中划过,直到渐行渐远。

乌镇,是出淤泥而不染尘的水莲,在竹篙悠缓的撩拨中醒来,在清晨薄薄的雾气里旖旎。你是千里迢迢的赶来,或者是风尘仆仆的路过,当你举眉邂逅这一片山水,就再也不舍得离开。从这天起,你一心一意地编织水边的生活,水边的小镇在江南韵致里生长。古镇人家的日子就是青翰往来的兰舟,流水铺展成宣纸,小船在墨色的笔端行云般书写着春夏秋冬的演变。石阶从水上升起,一砖一石,一山一水,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里勾画风花雪月的人间。

小船带着笔者在水乡逶迤,数不清的是各式各样的桥。逢源桥、应家桥、太平桥、仁济桥……寒树烟中六朝旧地,夕阳帆外几点远山,桥里的桥,山外的山,多少缘分在桥上相遇又错过,多少眼神在桥上留影成风光。

锣鼓喧天的戏台上,是谁粉墨登场唤醒了人间春梦,是谁演绎宫商唤来了天上神仙,又是谁把岁月中的苍茫吟唱成曲文里的词章。戏台上的花旦明媚多情,俏生生地描摹着“人约黄昏后”的百折柔肠,胭脂泪滴落在风中隽永成时光的朱砂。

在乌镇中漫步,不经意之间便走到了江南民俗馆,据说江南民俗馆是建在东栅的一处富豪人家家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豪门大宅中陈列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的各种民俗风情,如婚丧嫁娶等。绿杨深浅的小巷,遮不住三白酒坊的陈酿。原汁原味的三白酒,纯粹一如这原汁原味的古老街巷,墨兰色的酒旗在风里浮动着酒香,泛黄的书柬长醉在素白色的清洌,将远行的归人默默守望。

还是坐下来吃一碗茶吧,几朵清雅的白菊在依水的茶馆里熬煮经年的芬芳。潇潇风雨也未曾揉损你雪清玉瘦的模样,一壶山水露湿秋香,缓缓绽开的芳姿熏透了风月的水淡天长。人间又重阳。笔者曾在朱家厅的庭院深深里忘了清风明月的忧伤,穿过幽静的肇庆堂,似乎能听见龙凤镯的环佩丁当,五子登科的荣耀,麒麟送子的吉祥,还有当年熙来攘往的盛况。

推开小楼的轩窗,“风清云静”的楹联镌刻在二门的墙上,精致的石纹雕刻把平常的日子装饰上淡淡的花香。

那娇羞的新嫁娘低眉顺眼的颦笑,那威严的老太爷在团圆桌旁含饴弄孙的笑声朗朗,铜绿的门环把老去的年华叩响,流逝的岁月在青黑的瓦当下施粉上妆。这高高的房梁就是最华丽的日记本,木质的雕花书就了从前的故事,和故事里的喜乐哀伤。

去昭明书院的路上,我的心早已回到了公园503年的南梁。那个聪慧的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读书。那才华飘逸瘦了腰围的尚书郎,你没有把太子推上帝王的宝座,却培养了一代文豪在《昭明文选》里千古流芳。

宋齐梁陈的变迁在历史的书卷中沉睡,“六朝遗胜”的牌坊独立在阳光下的古镇,任鬓角的白发长成睿智的光亮。

通过这些陈列,笔者也仿佛穿梭了上百年的时空,回到了过去,耳闻目睹了一场场悲欢与离合故事。正如一名故去的作者所言,往事如风,太过沉重。现在的我们看待古人的故事,或许正如未来的人看待我们一般,现在式转瞬就成了过去式,而未来式终将取代现在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民俗馆,沿着镇子的主干道前行,不远处便是茅盾故居了,这是一座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显得秀气而又小巧。

矛盾故居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这里布置简单,却散发著耕读世代那所独具的书香气。其实啊,茅盾故居并不是他的祖居,他的祖居是在乌镇乡下的,这里的房屋是他成名以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房子。但这里的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然都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往事越千年,过去的乌镇我们或许也只能通过古镇如今的这些记载去感触,一些细节或许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掬着缘起缘灭的念想,走过沉落在柔波里的四季花香。袅袅的青丝、清水的目光迷醉了多少烟雨装帧的诗行。小桥流水精致而温婉,青黛瓦当厚实而质朴,把岁月的重量在阳光下细细称量。

但那青色的石板街、灰色的瓦房,饱经了岁月风霜的洗礼以后,却依旧是那么的整齐而又有序。细细观察着,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岁月无情,东栅你好。

吟诵一首旧诗《乌镇酒舍歌》 [ 明 ] 瞿佑

东风吹雨如吹尘,野烟漠漠遮游人。

须臾云破日光吐,绿波蹙作黄金鳞。

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

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

小桥侧畔有青旗,暂泊兰桡趁午炊。

入馔白鱼初上网,供庖紫筍乍穿篱。

茜裙缟袂搴帘出,巧语殷勤留过客。

玉钗坠鬓不成妆,罗帕薰香半遮额。

自言家本钱塘住,望仙桥东旧城路。

至正末年兵扰攘,凭媒嫁作他家妇。

良人万里去为商,嗜利全无离别肠。

十载不归茅屋底,一身独侍酒垆傍。

相逢既是同乡里,何必嫌疑分彼此。

小槽自酌真珠红,长床共坐氍毹紫。

捧杯纤手露森森,酒味虽浅情自深。

飞梭不折幼舆齿,鸣琴已悟相如心。

晚来独自登舟去,相送出门泪如注。

他时过此莫相忘,好认墙头杨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