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针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其中,4月份的时候,欧盟宣布将对俄罗斯实施煤炭禁运。

最初的过渡期仅有90天,后来延长至120天。转眼这120天的期限已到,8月11日,该禁令正式生效。但令欧洲没有想到的是,现实情况和当初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1、煤炭是欧洲对外依赖度最低的能源

欧洲对能源天然稀缺,或者说在20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了退煤计划,使得煤炭在欧洲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快速降低至14%,但与此同时,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占比却大幅增长,达到了60%。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欧洲都缺。

缺怎么办?就要依靠进口来弥补。

在这三大能源进口中,俄罗斯恰恰是欧洲的头号供给大国。而欧盟之所以率先选择煤炭下手,也是因为相比石油和天然气,欧盟进口俄罗斯煤炭的总量和价值都要低得多,因此制裁也相对更容易。以往在欧洲的进口煤炭中约有45%来自于俄罗斯,价值约40亿欧元。

但是令欧洲没想到的是,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需求激增,煤价大涨

在该禁令宣布之后的过渡期内,欧洲开始四处寻找煤炭来源。而今年以来,全球煤炭主要出口国的煤炭出口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例如,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印尼在年初时就曾宣布暂停煤炭出口一个月,原因是国内需求旺盛,以及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挤占了出口份额。

而澳大利亚则由于暴雨和洪水,再加上疫情导致的国内劳动力短缺等影响,出口也全面下滑。这使得全球煤炭的供应变得更加紧张。

然而令欧洲没有想到的是,本来需求相对不高的煤炭却出现了需求激增,原因是老天爷“发威”了。

今年以来,欧洲多地迎来了罕见的热浪,多国气温直接冲上了40℃,而就在前不久,法国又再次发布了新一轮的高温预警。

热浪加上干旱,使得电力需求猛增,这也使得欧洲能源结构的短板暴露无遗。

欧洲的天然气一直被广泛用来发电和取暖,但输气管道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供气量变得极不稳定。例如,前段时间“北溪1号”检修事件使得供气量大幅下降,至今仍未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多国不得不重新开启对煤炭的需求,但就在这个时候,煤炭禁令的过渡期到了。

3、谁先扛不住?

对于欧盟对俄罗斯煤炭禁令的生效,俄罗斯方面表示,这并不会导致俄煤炭出口出现严重的下降,因为俄罗斯早已做好准备,重新定位了市场,将市场的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煤炭需求大国。

但对欧洲来说,似乎就不那么轻松了。

由于需求激增,全球煤炭价格大幅飙升,按照睿咨得能源煤炭业务副总裁的说法:“欧盟发电厂为取代俄罗斯动力煤的努力,给国际煤炭市场带来了冲击,把国际煤炭价格推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

但这还没完。

欧洲煤炭进口主要依赖于海运,大多是在荷兰港口停靠,然后通过莱茵河航运运输至沿岸各国。但由于受持续干旱的影响,莱茵河水位出现了大幅下降,已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并且部分河段的水位急剧下降,或将无法通行。

按照欧盟的盘算,禁用俄罗斯煤炭将会使俄罗斯每年损失约83亿美元的收入,但现在看来,恐怕欧洲自己先要扛不住了。

4、对中国有影响吗?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国,更是煤炭进口大国,因此不少人担心,国际煤价的上涨是否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

受国际煤价上涨影响,今年我国煤炭的进口量有所减少,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创近7年来同期的新低。

虽然从去年起,国家一直强调煤炭领域的保供稳价,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才使得国内煤价得以平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库存仍然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尤其是沿海地区对于进口煤的依赖较大,一旦下游需求出现明显波动,那么很可能将拉动煤价上涨。

煤炭关联着化肥,而化肥则关联着粮食,这又是一个链条传导。下半年,煤炭领域的保供稳价压力仍然不小,需谨慎对待。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