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汝蘅
(赵汝蘅老师系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荣誉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以下内容转自《中国文化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起,我连续看过三部由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花木兰》《八女投江》和《铁人》。这三部舞剧在辽芭的历史中应该记上浓重的一笔。其中,《八女投江》和《铁人》都出自中国家喻户晓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表现的都是坚定的革命信仰、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豪放而大气。

辽芭领头人曲滋娇团长邀请编导陈惠芬、王勇夫妇以及作曲、舞美团队扎根辽芭近十年,他们和全团演职员工在向世界经典芭蕾剧目学习的同时,执着、坚持着探索中国芭蕾创新之路的精神令我钦佩。辽芭的舞剧创作之路走得踏实、真实且有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落实讲话精神,近年来,各艺术团体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创作题材,辽宁芭蕾舞团坚持在一个历史轴线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投入创作,在《花木兰》《八女投江》之后,舞剧《铁人》的诞生唤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重温了“一段艰苦创业的岁月”,唱响了“一种感人的铁人精神”。

《铁人》的创作和演出令我感动,这是发生在辽芭所处的东北地区、感动中国的工人阶级真实的故事,铁人王进喜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时期的英雄,这个现实题材和红色娘子军一样,其忘我的牺牲精神通过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鞭策人、鼓舞人。这个题材选得好,而选好题材正是一部舞剧成功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典芭蕾舞剧通常是以爱情为主题,以表现女性为主。近年来舞剧舞台上这类的创作为数不少,但给人的感觉是很多剧目是雷同的审美模式。《铁人》的不同在于,这是一部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男性舞剧。多年来,辽芭在业界以培养男演员著称,拥有一支艺术、技术能力突出的男演员队伍。曲滋娇团长与编创团队充分利用剧团的特长,把“芭蕾”和“中国舞”两种舞蹈语汇不同的男性阳刚气质融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整个舞台以铁人为代表的工人气质,也更加凸显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英雄群体的感染力。

另一个与一般舞剧的不同点是,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传统足尖芭蕾的芭蕾舞剧,在足尖运用上,整部舞剧只是画龙点睛地将自力更生开荒种麦、收获的喜悦、麦浪的色彩、背景视频和音乐与女演员的足尖碎步舞蹈,流畅地融合在一起,朴实无华,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一切都恰到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物塑造方面,这部舞剧表现英雄人物不僵化。舞台上我们既看到了王进喜当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也看到了英雄的家国情怀、朴实幽默的人生。编导在结构上利用两个铁人穿插叙事贯穿全剧的回忆式手法,从病重的铁人的回忆说起,引出当年松辽石油大会战的火热场面,逐渐加快节奏,引出井喷、三年困难时期、原谅当逃兵的战友、夫妻恩爱、开荒耕耘、第一车原油外运等一个个事件。主人公在病重与健康奋斗中交叉呼应,渐次融合,利用舞台美术多媒体在屏幕上与真实的王进喜相互映照,将全剧推向高潮。编导将王进喜生活中拉板胡、钟爱秦腔、表演东北二人转等爱好,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在舞蹈中进行了展现,很接地气、很朴实。编导还运用蒙太奇式的转换形式表现了王进喜与妻子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感情生活,夫妻双人舞编排得真实不做作,他的摩托车原型在舞台上运用而引发的感人情节也使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一些舞剧大制作中存在一些雷同的“坑”,如必不可少的几乎与剧情无关的大横排的女子舞、用震耳欲聋的音乐、轮流炫技的大场面谢幕(其实根本听不到应有的观众掌声)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程式化。反之,我欣喜地看到这部舞剧跳出了这些“坑”,以与剧情相适应的谢幕感人至深,我想今天我们应当给予观众的是剧目观后的回味思考,而不是自娱自乐。

辽宁芭蕾舞团一直以来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挖掘真实的人物,追求人物精神的内涵,以真人真事、用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刻画了多个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不造作,没有生硬的标签,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只有用心、用情去讴歌时代、讴歌英雄,才能创作出留得下的好作品。《花木兰》《八女投江》《铁人》的中国英雄三部曲一定会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属于辽宁芭蕾舞团的传家宝和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相信这样创作的路会越走越宽。

舞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再好的创作团队最后的呈现也离不开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三部舞剧的创作让我见证了辽芭的成长。我还了解到,近年来疫情的影响并没有阻挡芭蕾舞团的工作,他们不仅见缝插针地进行巡演,也从没有放松过各种形式的练功与排练,并且对新创作进行反复的修改打磨。作为一名观众,我要向辽宁芭蕾舞团的领导和全体演职员工表示感谢,并送上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