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饮食习惯的养成,是几辈人味蕾的记忆传承。

兰溪人似乎离不开手擀面,隔三差五都要吃碗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岁的邢健,炒面已经炒了10多年。对于兰溪面,他有自己的感悟。“炒面,一定要颠锅,要猛火。颠锅的过程中,沥出了油,面吃起来很香,炒得透,有锅气。”邢健说,最忙的时候,他可以两个锅一同炒。

邢健家的面,从兰溪火车站的夜宵摊起步。2008年,邢健跟着父母从北京回到兰溪。经济拮据的父母决定开个小面摊。2009年,初中毕业的邢健去义乌学习模具制作。“春节回家时,我跟着父母出摊,搭把手。第一天摆摊,只卖了5碗面。”邢健说,没想到自己帮着帮着就帮了10年。

“一开始我不喜欢当厨师,觉得抬不起头。”邢健还记得,自己烧的第一碗牛肉面,是摆摊时父亲有事不在,客人来了要吃面,他硬着头皮烧的面,客人却称赞他味道不错。就这样,有了第一碗,就尝试烧第二碗、第三碗,慢慢建立了自信,在客人的赞扬中,邢健改变了对厨师的看法,也对兰溪牛肉面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摆夜宵摊很累,出摊、收摊就得花费4个小时。火车站的客人主要是出租车司机,熟悉后,他们会帮忙提各种改进意见。面摊的面,也从只有肉丝、牛肉、香肠,开发出大肠、腰花等新口味。“十五六种料,可以随意搭配。”邢健说。

摆摊第三年,邢健家的夜宵摊开始排队,得排一个多小时才能吃上面。

20岁的邢健,试图在小面摊上找寻自己的梦想。“我自己也喜欢吃面,以前每天都会吃面。”邢健说,炒面时,面的香味直往自己鼻子里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面的人越来越多,邢健开始琢磨做一碗爆款的面——腰花面。“腰花面点的人最多,偏爱的人认为吃腰花面会上瘾。”邢健说,直到现在,腰花面依然是点得最多的面。

近来,邢健奔波于杭州与兰溪。“机缘巧合下,我在杭州盘下一个美食城。”邢健说,主营的兰溪牛肉面由父亲掌勺,其他店铺拿来出租。“兰溪的老店由母亲负责,老客吃习惯了,不开店时客人会专门打电话过来说想吃面。”

“开面馆很累,起初是为了生计,现在是因为喜欢。”邢健说,兰溪面有一种乡愁,只有回到兰溪他才会想吃碗面。

兰溪新闻网记者 沈冰珂/文 方 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