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共655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本文来源:校长会

1

“有一天我漂亮生动/我望远山/远山悲悯”——这是近日辽宁盘锦大洼高中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发的朋友圈文案。只不过,她等来的不是“远山的悲悯”,而是学校的处分通知。

校方称该行为违反了学校“去网去微”规定,予以警告和纪律处分。当地教育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不让学生玩手机,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管理没毛病。”这一回复更将此事推上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小编了解,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用手机,有法规可循。《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不过,该高中生却是在暑假期间在家使用个人微信发朋友圈,学校管束的手能伸得那么长吗?

同为上述法规,第八条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也就是说,在校外,在假期,学校没有权力限制学生正常使用手机。

更有网友质疑:暑假期间,学生用自己的微信发朋友圈,学校如何得知?

涉事学校之前制定的《“去网去微”活动制度》提到,学生要使用非智能手机,只能申请注册一个卡号,并接受班级专项信息员监督,提倡学生间相互监督,此外,家长或学生每月也要上交通话、短信、流量使用情况详单,上交手机服务密码供监督检查等。违反该制度的学生,则会受到记过、回家反省、留校查看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

尽管学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力,但上述要求却有不少值得质疑之处。比如“提倡学生相互监督”,是不是在变相鼓励学生举报?让家长或学生上交通信情况详单,是不是涉嫌侵犯家长和学生隐私?相关处分的依据来自哪里,是否合理适当,能否产生应有的惩戒和教育效果?

2

对于此次事件,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研究员郝盼盼认为,该校的做法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复明显欠妥。

《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奖励或者处分学生;2021年3月1号教育部又专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对于惩戒或者处分也都有相关规定。但是,学校惩戒或处分权利是有边界或者范围的。处分学生的权利,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纪律处分要事实清楚,依据明确。

目前不管是《教育法》还是《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对学生在家期间使用手机发自拍行为找不到法律依据。再者《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已经实施了,寒暑假期间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负有监护职责。有一个词叫长臂管辖,就是超越了管辖范围,会让大家觉得学校权力膨胀。

另外,教育局对学校有监管职责,所以学校违法教育局有督促学校改正的责任。教育局的这个回应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学校管理,特别是合法性、合理性有一些问题。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法律的一种授权,是一种公权力的性质,不得滥用。以所谓的学校办学自主权为由,忽略了学校对学生纪律处分的权利和范围,并不可取。

有网友称,辽宁盘锦大洼高中的奇葩校规不止“去网去微”这一项,学校管理过于严苛,例如,不能穿彩色衣服,只能穿黑白灰色衣服,同性与异性之间不能并排走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男生必须留寸头”“女生不能梳刘海”“异性之间不可以并排走,女生不可以手拉手”“女生要统一头绳颜色”等奇葩校规都被网友们纷纷吐槽。

也是在近日,河北定州文昌中学强制要求女生留超短发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而后定州市教育局回应称第一时间对学校行为进行了纠正,学校明确表示立即整改,不再就学生发型做统一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认为,呵护孩子们自由成长的天性远比所谓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更为重要。

首先不能用形式主义代替因材施教;其次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们普遍来说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如果管教过于严格,会伤害师生之间、学生跟学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反而更刺激学生朝着更加反叛或更为封闭的两个极端发展。

另外也要看到,今天的人才培养要求。限制手机的初衷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不因为玩手机耽误学习时间,但事实上今天的手机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完全控制学生有希望借助手机娱乐、社交,甚至一些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手机掌握一些学习资源。如果完全一刀切,脱离实际。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考虑今天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双减、五育并举的政策下,包括考试都不仅考学生做题的能力,更有对社会发展的观察和认识,其实是对人格塑造有更多的需求。

3

为何奇葩校规层出不穷?为何学校对于学生的过度管束常常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不仅是某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法律意识淡薄、管束力度过当的问题,也是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制度建设水平的问题。

李希贵校长在《学校制度改进》中提到,目前,大部分中小学规章制度的框架,基本来自20世纪80 年代。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我们懵懵懂懂地引入了许多新生事物,制度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避免的是,大家生吞活剥,东抄西拼,相互模仿,结果各个学校的制度大同小异。通常,这些规章制度一旦汇编成册,就被放在文件夹里,存到档案柜里,基本无人问津。

后来增加的一些制度,基本是哪里起火哪里泼水,出什么问题了,就制定一个什么制度,既缺乏系统性思考,也没有结构化设计。因而,翻开各个学校的制度汇编,基本都能发现明显的拼凑痕迹。

这些拼凑起来的制度缺乏顶层设计,难免相互冲突,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不断增加新的制度以解决新的问题。让我们苦恼的是,一个制度的诞生,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经常带来一系列新的甚至更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度到底是干什么的?一个组织应该如何架构自己的制度体系?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因为要调节外部性行为,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些需要调节的行为大体有四种。

第一种是个人的行为让自己获益,同时也让其他人受益。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鼓励这类行为,以及鼓励到什么程度。

第二种是个人的行为让自己获益,但让其他人受损。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限制或禁止这样的行为,以及限制到什么程度。

第三种是个人的行为让自己受损,也让其他人受损。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禁止此类行为,以及怎样禁止。

第四种是个人的行为让自己受损,但可以使其他人受益。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补偿行为者,以及补偿到什么程度。

我们可以把这四种行为分别放到一个坐标的四个象限里:

我们把这个坐标称为“外部性行为类型坐标”。按照这样的理论,学校可以试着把所有规章制度进行分类,看看是否可以分别装到四个象限之中。

也就是说,要明确每个制度是用来规范哪一个象限的行为的,有没有对所规范的行为表述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条款。只要无法划入这个坐标的任何一个象限,也就是如果任何一个象限的行为都与之无关的话,那就说明这个制度是多余的。

4

李希贵校长指出,翻开许多学校的制度汇编,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有一些多余的制度条款。比如,要求教师统一着装。无论是管理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不支持这样的制度,没有任何数据表明,统一着装的学校会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制度是出于对集体身份认同的考虑,可是,用一个大家并不认同的方式,希望达到身份认同的目的,这有点儿南辕北辙。

还有一些制度则带着无奈的表情。它们本不该存在,但是,由于组织结构有缺陷,管理者不得不避重就轻,在不敢、不能或者不愿改造组织结构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新的制度为组织结构打补丁。

比如,在一所学校,一位普通教师请假,要经过四道程序,层层签批。这样的制度导致人人负责,人人无责。没办法,因为学校很多的权力和责任都没有下放,都集中在学校的最高决策层,甚至集中在学校的上级那里。基层组织没有权力,于是也就没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把请假审批的权力下放,基层组织的主管,还真就有可能放任自流。

还有就是“制度的错位”。所谓错位的制度,是因为没有弄清应该调节的行为。比如,一些学校的校园常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校园里男女生不得一起就餐、一起行走必须保持两米以上距离等。这些制度本身希望规范的其实是男女生交往过密的行为,但用力过猛,连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也同时取缔了。

殊不知,男女生交往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是青春花季的人生营养。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出现男校、女校向混校转化的趋势,就是为了解决不同性别学生缺乏交往的问题。

坦率地说,这些学校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出于好心,但是,他们却往往以高强度的管理措施,代替了柔性而复杂的教育,管理的不断强化导致教育的逐步缺失,最终让学校丢掉了本来应有的样子。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错位的制度,梳理它们本来的良苦用心,把那些本不属它们规范和调节的行为剥离出去,并给它们自由,让制度聚焦到那些确实需要规范和调节的行为上。如前所述,男女生过密的交往才是制度应该规范的行为,而正常交往则无需制度规范。

再者就是“制度的缺位”。在对大量学校制度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绝大部分学校的制度存有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些制度放到外部性行为类型坐标里就可以看出,用来调节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行为的制度,占全部制度的85%以上。这些制度往往是以“不准”和“严禁”开头的,规范的都是那些损害他人的行为;而用来调节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用来鼓励和补偿利他行为的制度,却占比很小。

这些制度的缺位,反映出学校管理者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多地关注人们的损他行为,而不是换一种眼光去发现和鼓励组织里的利他行为。我们总是以管理者的身份避免问题的发生,却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领导力,去放大组织内人性的优势。

5

刚才我们探讨了学校制度的诞生,下面再来看看学校制度的落地实施。

我们常听说国外的学生比较自由和散漫。比如在澳大利亚,课堂上,学生非常随意,很少像国内的学生危襟正坐。他们有的斜靠在座位上,有的坐在桌上,有的甚至趴在地上,还可以随意走动。旁观者常常感觉他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参加什么户外活动。

然而,形式上的自由并不代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和行动上的为所欲为。在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上,很多学校都有它的一套方法。

以澳大利亚考格拉中学为例。在该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但他们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不影响别人”和“做好自己的事”,这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的制约文化。“天罗地网”式的校园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考格拉中学,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从“知道如何保持自我安全的个体”“学会容忍和尊重的公民”和“学会做有责任的学习者”的角色培养角度对学生提出行为规范和要求的。

正是从三个角色培养的角度出发,学校对所有场合、办公室、操场、集会、公共场合、运动时、图书馆、走廊、卫生间、食堂和教室等学校十一个区域制定了细致而明确的规定。

如在所有场合,从“学会容忍和尊重”的身份,要求学生“谦逊、尊重和关心地对待他人,使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说真话,穿合适的校服和鞋子”;

从“学会做有责任的学习者”的身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为学习做好准备,做一名积极的参与者”;

从“知道如何保持自我安全”的身份,要求学生“保护好环境,小心而镇静地走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手机,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保持无烟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要求既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或标语,也不是评价性和结论性的描述性语言,更多的是做事的程序和具体的要求。

几乎所有的墙面上常常贴着多种规章制度,但是两种普适性的制度必不可少,那就是即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或处理,在所有场合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规范。

当然,除了学校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外,教师和同学们也会一起制定教室里属于全体学生的规则。例如一个教室里张贴着“我们教室里的规定”,共十条,内容是这样的:

我们教室里的规定

考格拉中学

1.在早上进入教室时,请打开灯,然后将手机留在教师的桌子上。

2.找到你的位置,拿出学习用品,然后安静地等待教师开始上课。

3.在准备回答问题时,请举手并耐心地等待。

4.坚持讲英语,如果听不懂,需要用你的母语解释,请向教师求助。

5.尊重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6.当教师在说话的时候,请别插嘴。

7.听清楚教师的指令。

8.准时上课,学校每天早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8:35。

9.不要去接触教室里其他同学的身体。

10.在教室里不嚼口香糖、不戴帽子、不喝软饮料。

这些规则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谈论产生的,而且每个学生要求在规则下面签名,这是一种承诺了的责任,意味着负责和践行。不过在教室里最多的是学科学习上的策略、技巧和习惯等要求,如英语教室里如何阅读,怎么写作,本学期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因此,从到校到放学,从课堂到作业,学生俨然生活在规则无处不在的世界里。尊重个性、倡导自由的背后有“润物无声”的规则熏陶和培养。

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诀窍:在制度建设和落实中,想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和遵守规章制度,加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参与度十分重要。

比如实验室是学校里所有学生喜欢去的场所,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的地方。考格拉中学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运用实验室安全规则,保护自己,组织了实验室安全规则图示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用画画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实验室使用的安全规则。

学生根据实验室规则发挥他们的创意,用各种艺术形式直观和形象地解释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室的墙面上到处挂着学生自己创作的实验室安全画,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语言诙谐。

如有的画出了两种用燃气灯加热试管的方法,对比安全和不安全的使用;有的画了一幅眼镜,四周以射状的形式,罗列了在实验时使用眼镜的好处和坏处;有的写出了实验室8大不准,并在每条规则边配套画画,更有的就是一句醒目的话:“一次化学药品溅溢、一次滑跤,就是一次医院之旅。”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却意义深远,警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一个国内的案例。我们都知道,手机使用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时事资讯、扩大知识面;使用不当,则会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如何让学生有效使用手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热议探讨的话题。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是怎么做的?

早在2016年,杨浦高级中学便开始了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探索。以学校倡议、年级自律委员会干部在年级倡议,再到以班长牵头在班级内拟定班级公约,全班同学共同商讨达成班级约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到了2018年,该校进一步加强手机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时间进行管理,在非使用时间段需将手机放入学生各自的置物箱中,禁止带入课堂,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2020年10月,杨浦高级中学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手机保管箱,每天早晨学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机关机并放入保管箱中自己学号所在的位置,保管箱由班主任统一管理。若学生在上课时间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与家长联系,学校在校门口也设置了公用电话,供有需要的学生使用。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出来后,学校又再一次细化了手机管理的措施,将手机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比如,增加手机管理员的岗位,在同学们将手机放入保管箱后负责进行清点工作。

想要做好校园手机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需凝聚家校合力。因此学校向家长发放了关于“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加强统一管理的决定”意见征询书,希望倾听家长们的声音。并将加强手机管理纳入家校合力育人工作范畴,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正是多年来,杨浦高级中学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静土,营造了学校安静的学习氛围。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