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硬核原创

更深一度看楼市

宣布展期的绿地,终于迎来两大国有股东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共计30亿元资金支持。

开发业务流动性堪忧,基建业务自顾不暇,绿地急需国资注入信心。

陷入”真国企“还是”伪国企“的争论,混合所有制下,绿地走出另类道路。

国资输血,绿地找回组织

近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披露:

公司获得两大国有股东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共计30亿元资金支持,两个国资股东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分别向绿地提供借款15亿元,借款期限为二年。

相比绿地的1.2万亿规模的负债,国资股东这30亿虽然不多,但通过公告也能看出绿地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本次交易是国有股东支持绿地发展的有力举措 ,有助于绿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保交付、稳民生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事实上,这对绿地来讲确实是个好消息,最起码向外界传递了找到组织的信号。

在国资招牌价值千金的现在,绿地”伪国企“的质疑声却一直不断。

首先是绿地自己不争气,不久前其刚宣布债券展期,打破国企”金身不破“的信仰,成了50强里唯一一家展期的国企。

而违约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绿地自身经营状况远没有其他头部央国企般稳健。

根据绿地控股的2022年一季度报告:

绿地控股持有货币资金6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0.6%。而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长短期借款却高达930.2亿元;货币资金无法覆盖即将到期债务。

相比之下,保利的现金短债比达到1.86、万科则高达2.5。

别人为一块钱短期债务准备了两块钱现金,绿地却只有8毛,可见流动性危机的盖子很难盖住。

除了现金短债比这条线,绿地的另外两条线中也仅净负债率指标勉强翻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财务状况的糟糕的另一面是,绿地不太乐观的经营质量。

说到绿地,最能想到的就是它的摩天大楼,一个个绿地中心,不断刷新不同城市高度的天际线。

而现在这些大楼,却频频陷入停工、烂尾的负面传闻之中。

事实上这些高楼大厦的出现跟绿地的拿地策略有关,绿地的常规做法是大规模利用持有型进行勾地。

广州白云绿地中心 湾区楼市发布摄

所谓勾地,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开市场挂出土地之前,与土地方”勾兑“设置排他条件。

绿地的策略核心则是围绕总裁张玉良”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十字方针。

其中很多地方政府最想的,无疑是地标超高层。

具体操作上,政府会先划定一片CBD区域,然后在的地标性建筑周边规划一个住宅区,打包卖给开发商。

开发商拿地后,一般通过住宅的现金流,来补贴建设摩天大楼的成本。

然而,超高层建筑具有耗资巨大、盈利难,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而且一般都有一定的自持年限,即使建好也无法立即出手。

同理,政府喜欢的除了超高层,还有同样变现周期长的酒店、商场、商业办公等等。

所以绿地手里积攒的商业明显多过其他开发商,商住比例失衡,需求下滑叠加疫情冲击下,绿地的资金缺口也在加剧。

而麻烦的是,当资金紧张时,绿地超高层这样的项目便屡屡陷入停工的麻烦,无论是建设进度还是最终效果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住宅都卖了,剩下的硬骨头迟迟不啃,各地政府自然对绿地的信任有所下降

这套模式便也难以为继了。

房地产开发周转不灵,号称一直都在转型的绿地,其他业务也难以力挽狂澜。

绿地曾大举参与多地建工企业的混改。

绿地基建成员企业 图片来源:绿地大基建

如今营收的半壁江山都是基建的绿地,甚至宣称自己已是一家基建公司。

但基建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交易对手涉及大量暴雷房企,资产风险不言而喻。

比如恒大爆雷近一年后,南通建筑团队几乎全军覆没,老牌建筑商南通一建、六建已破产重整,苏中建设两次被申请破产重整。

指望绿地用基建扳回一城,恐怕难度不小。

开发业务流动性堪忧,基建业务自顾不暇,绿地最大的救命稻草还是上海国资这块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混合所有,绿地的反复横跳

然而绿地的国企招牌,本身也遭遇了质疑。

根据绿地最新披露的股东数据,其10大股东中,上海地产集团持股25.82%,上海城投持股20.55%,两家上海国资持股合计46.37%。

绿地控股股东情况 图片来源:同花顺

上海城投和上海地产都是上海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穿透过去,持股近半的上海市国资委是毫无悬念的大股东。

那绿地是不是国企,怎么会存在争议呢?

这跟绿地作为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有关。

用张玉良的话说就是“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绿地集团前身为由上海市农委和建委出资创立的上海绿地总公司。

1994年,绿地成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

绿地集团经过1997年的股份制改制之后,绿地集团一直处职工持股会和国资之间的股权拉锯中。

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达到18%。员工持股会成员包括绿地集团所有高层、骨干管理和技术员工。

2013年,绿地再次引入20%的社会资本,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的“三角”股权结构。

2015年,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成为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

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绿地从一个100%血统的国有企业,慢慢稀释成为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上市公众公司。

绿地控股前十大股东情况 图片来源:同花顺

如今的第一大单一股东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就是原来的员工持股会进化而来。

而第二三大股东,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曾表示属于非一致行动人,也明确表态不会介入经营。

所以,绿地很多时候的行事风格都跟普通国企不一样。

比如按规定,国企领导最迟不能超过63周岁退休,但绿地总裁张玉良今年已经66岁了,仍然稳坐钓鱼台。

在2019年,张玉良表示:自己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完全是股东选举产生,符合股东们的愿望。

作为创始人的张总裁,过去似乎一直在推动绿地去国有化,从员工持股到屡屡传出的二次混改传言。

直到去年开始,这种声音就弱了下来。

一位绿地的朋友曾跟我说:绿地是不一样的,它有着民企的灵活,还有国企的担当。

现在楼市君似乎理解了这句话,就像许老板曾说:恒大愿意把一切都交给党。

手头灵活的时候是民企,而担当都是国家的。

添加楼市君微信(walsj1)

即可加入湾区楼市发布业内八卦群

群内只讲真话,只爆猛料

不能说的我们群里见

加楼市君请备注:房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