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老人,被誉为“中国硅谷第一创业者”。

他历经时代潮流,下乡务农8年。

29岁考上大学,出国深造。

43岁创业,积累数百亿财富,后回国投资,创造传奇。

他叫朱敏,一个普通的名字,表面上看不起。

朱敏经常被拒绝为“骗子”。因为他的举止低调朴素,经常被社区保安当成渣男拦下,说他“长得不像个有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还自嘲一笑:“大家都觉得我和路边卖西瓜的老头没什么两样。”

但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以90亿美元的身家登上了胡润全球富豪榜。

从农村的穷小子到硅谷的英雄,这个皮肤黝黑,一脸沧桑的老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敏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他在城里长大,衣食无忧。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梦想:“我上学的时候,很喜欢数学,崇拜华罗庚。”

如果一切顺利,朱敏很有可能考上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过上平凡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时代的潮流是波涛汹涌的。1969年,高二的朱敏被送下乡,与一群知青一起体验生活,一呆就是8年。

下乡第二年,朱敏认识了“也是天涯堕落人”的女同学许玉清。

后来,他们结婚生子,过着地道的农民生活。

朱敏回忆说:“在我们排长队的宁波郊区,种稻很辛苦,一个人一天能挣1块钱。

农民以为我在和他们抢工作,就欺负我,说我种地不好,给我的工资比一般人低30%。"

成家立业的朱敏,需要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

他知道自己肯定做不了别人的农活,所以他申请了团队,加入到城里的送货队。

然而,拉货的差事并不容易。朱敏每天用简单的手推车运送硫酸等危险品。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车祸。

幸运的是,他赚的比以前多。朱敏咬了咬牙,坚持了下来。凭借自己努力的表现,他成为了运输队的二把手。

从温文尔雅的书生到勤劳的农民,朱敏的“新身份”给朱敏带来了不适,除了身体上的“软弱”,还有心理上的不甘:“我只是想,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总是死去。干燥的。”

于是,朱民与公社、班组领导沟通,找人合作,帮助村里建了一个小工厂,生产各种工具零件。

于是,他学会了一些专业技能,后来又被调到城里当建筑工人,这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不再是“一个人吃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他还是得想办法接老婆孩子。

那些年,朱敏从城里回老家看望家人。为了节省1.5元的车费,他要么走“长途”,要么坐“敞篷车”拉牲口。

他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和存钱,希望全家人能在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

由于单位没有房子,朱敏存了一些钱后,向朋友借了400元。

他买了一块地,自己建起来,终于有了一个家,带着妻子和孩子。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朱敏听到这个消息,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着。

改变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而这一年,朱敏29岁。

每一代人在时代都有自己的定位。

朱敏很清楚,站在原地抱怨上帝的不公是最没用的。

他开始积极准备高考:白天上班,晚上只能利用时间学习。

累了困了,朱敏就边看书边吃瓜子。

经过半年的艰苦备考,朱敏当年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的拖拉机专业。

当时是热门行业,如果做得好,堪称“高薪铁饭碗”。

可惜朱民生来的不是时候:毕业时,拖拉机不再流行,他被随机分配到一家冰箱厂。

但朱敏不在池中,他决定继续学业。

1982年,34岁的朱敏以研究生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主修管理。

当时,系里有一位老师叫许庆瑞,是从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回来的著名学者。

他把国外创新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回中国,传授给学生。

朱敏有幸成为他的弟子,潜心钻研。

朱敏白天上课和打工,深夜学习英语和翻译文学。

在此期间,两万字全部背了下来。

许久,朱敏才引起了师父的注意。

徐老师发现这个不起眼的“老学生”英语说得很好。

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接受能力强,要特别注意他。

朱敏热情地说:“徐老师很关心弟子,他知道我的生活很艰难,所以一直照顾我,安排我工作和学习。”

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徐老师经常请朱敏到家里做客,斗嘴交流知识。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两年后,朱敏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留学生,被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就这样,朱敏在他的后半生开始了他传奇的创业生涯。

很久以前的事了,虽然朱敏高二之前的成绩还没有办法考证,但是从他之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硬朗、不服输、不甘心。努力工作。

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这种尴尬的生活,让朱敏多年后仍心有余悸:

“来到美国后,我有了一个梦想。

梦见自己乘坐宇宙飞船去月球,然后从月球返回地面和机场。许多人向我打招呼。我以为我现在已经成功回来了。

可突然,我下乡的大队支部书记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朱敏,你的户口还在。’

我吓得浑身发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美国时,朱敏的生活还很捉襟见肘。

虽然国家每月有360美元的补贴,但光是学校的住宿费一个月就要355美元,还不够。

此时,妻子还在宁波老家独自照顾一对孩子,几个月后就要过来与家人团聚。

朱敏要挣学费,还要养活一家四口。我怎么活?

历经磨难的朱敏知道,垂头丧气的“虚伪”是没有用的,他必须想办法活下去:

“以当时的经济状况,我根本不可能住在学校里。

所以我出去找了一份管理公寓的工作。房东有16套公寓,他免费给了我一套,我负责帮他管理其他15套公寓。"

这样,住宿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为了早点出来谋生,朱敏在一年内完成了大学的所有课程。

导师和他年纪差不多,也不算太苛刻。

一个夏天,就在朱敏担心生活费不足的时候,一张贴在教室走廊上的IBM招聘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息技术超级公司需要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这个提议让朱敏垂涎三尺。

朱敏很有野心,但他没有“实力”:“我是来斯坦福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之前什么都没学过。”

于是这个招聘贴在信息板上贴了3个月,朱敏也没把他当回事。

直到现在,他才面临人生的困境,才让他重新审视了人生的重要性。

于是,朱敏伤心欲绝,决定试一试。

朱敏颤抖着敲了教授的门,问他能不能参与IBM的项目。

本以为对方会彻底调查他“荒”的电脑知识,可教授一看是他,惊喜道:“啊,你怎么不早点来,这个项目等着你去做。”

朱敏一时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原委:

“这是我的家庭作业有帮助。

因为我在一年内完成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博士项目,并且都获得了A,人们认为我是来自中国的学生,成绩这么好,我一定会做这个项目。

所以,教授也没问我会不会用电脑,直接让我去上班。"

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成真了。

但这只是触碰梦想的边缘,朱敏不懂电脑,毕竟是个破绽。

而且,教授太“用心”了,直接向公司里的人介绍:“我带来了斯坦福最聪明的学生。”

随后,公司任命朱敏为研究组组长。

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馅饼太大了,你抓不住。

好在朱敏还有一个儿子。

朱磊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也是一位超级书生。14岁时,他被推荐到清华少年班。15岁那年,他考上了斯坦福大学的王牌专业——计算机系。

顺便说一句,从朱敏开始,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妻子都是斯坦福校友,妥妥的“斯坦福一家”。

后来,朱敏又去了另一家公司做顾问,入行的过程也很“神奇”。

他说:“当时一家大公司在找专家,他们推荐了我,说我来自IBM,我是斯坦福的尖子生,所以我一定是专家,他们邀请我去那里。"

就像行业已经形成了良性共识的闭环,围绕它的关键词是:朱敏=人才。

进入后,“过程”依旧,朱敏私下研究生活,顺利完成作品。

在朱敏看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抓住,然后跟上自己的实力:

“人有时候要具备敢于进入的精神,有很多事情是你觉得根本做不到的,在压力之下,咬紧牙关去做,完全有可能成功。”

在那之后,道路变得越来越平坦。朱敏先是在普华永道担任科技副官,后在一家软件设计公司担任副总裁。

互联网行业的经历,让他从电脑新手成长为专业工程师,积累了很多管理经验。

此时,朱敏刚过43岁。

他现在有一份丰厚的固定工资,过着稳定的生活,但他并不“安全”:

“我的心一直向往自由,这种感觉太强烈了,我不想整天被别人控制。”

朱敏一直很积极地提出自己做某事的想法,尤其是在硅谷这种创业氛围浓厚的环境中。

虽然是高管,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新手,“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怕被人看不起”。

于是,朱敏开始“寻找”合适的项目,最终定下目标。

他的第一桶金赚钱之路并不“复杂”,就是自己造东西,然后找买家卖掉。

这个灵感的来源是朱敏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顾问的时候,它的产品被一家大科技公司看中,然后被这家小公司收购。

你以为这是一个悲惨的小公司消失的故事吗?

不,朱敏看到的是一条致富的“捷径”:这家小公司的老板因此赚了很多钱,他抽空继续研发,然后创办了一家公司,然后被获得。

只要你有技能,做一个产品,就能形成一个财富循环。

朱敏雄心勃勃起来:“如果我也做个公司,卖给它,岂不是很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之后,朱敏的创业热情被彻底点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惠普技术展上,朱敏了解到“会议演示通信系统”这个新兴概念,让他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那时,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仅限于局域网。

电子邮件还没有流行起来,朱敏打算设计一个工具,可以及时传输图像数据,以及在线聊天。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聊天软件,它可以打字、发送图片和文件。

这在1990年代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想法。

于是,朱敏潜心研究,在自己的车库里摆弄了一个简单的单机对单机系统,相当于今天社交平台的初始形态。

凭借产品,朱敏招募了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团队,并成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未来实验室”,成为全球最早做多点实时交互的软件公司之一。

朱敏自己是搞科技的,为什么要再找一个“码农”?

别忘了,朱敏的电脑知识都是自学“野法”。虽然够用,但绝对比不上专业。

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只有留出精力,分工明确,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出身于管理部的朱敏,负责公司的运营和战略。

那时,刚刚辞职的朱敏,身无分文。

一分钱难倒了主人公,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大陆留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创业计划,筹集资金非常困难。”

这往往是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面临的最艰难的阶段,从0到1的过程。

朱敏四处奔波,终于从新加坡投资人那里拿到了10万美元。

然后在硅谷“窝边”融资100万美元;

他还跑回中国,挖人才,寻找合资伙伴,千方百计赚钱和人际关系。

那段时间,虽然是老板,但朱敏的生活比打工还难:

他和合伙人已经连续18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因为公司的收入必须优先给下面的员工。

周转困难时,朱敏甚至在周末去其他公司打工赚钱,可见经济压力之大。

徐玉清夫人内外也很努力。她不仅帮助丈夫回国联系人脉,还利用业余时间做清洁阿姨帮助家人。

据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女人。

对于朱敏来说,许雨晴不是他身后的女人,而是他从创业开始就与他一起努力的身边的人。

经过5年的潜心经营,公司业务终于有了起色,前途一片光明。

但第一次,总是有惊喜和失望。

由于与合伙人理念不同,无法整合,朱敏“关闭”退出,并以1200万美元的高价将公司转卖给一家大公司。

他从中获得了300万美元,这也算是实现了他转售的“初衷”。

此时,朱敏48岁。

时隔多年,朱敏反思这次创业经历:“当时我们的角色分配有问题,就像夫妻一样,既是妻子又是仆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混乱。”

“一夜之间”的300万美元,对于流落海外的海外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之后,更应该珍惜它,开始安心地享受生活。

但朱敏不行,一眨眼,钱就花光了。

首先,他们花了200万美元购买了第一家初创公司出售的专利,然后又将其买回;

随后,他吸引了一位印度投资者,成立了一家名为“网讯”的新公司,开发网络多媒体系统。

妻子许玉清评价丈夫:“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以奋斗为乐。”

创业初期,朱敏从中国聘请了30多名工程师一起工作。

一半的人做软件外包是为了赚钱和支持公司;

另一半从事内部产品开发,自给自足。

他还邀请了美国著名的变装皇后鲁保尔为他的公司做广告。这位身高2米、波浪卷发、性感“少女”的男人瞬间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引来IT精英的赞誉。

虽然因为代言人的性别敏感,一直被外界诟病。

但精明的朱敏对这则广告的效果却很满意:“广告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能吸引人的兴趣点,就是成功。”

朱敏带队一路狂奔,生怕落后:

“我十几年没放假了,想打高尔夫,但没有电脑背景,36岁才来美国,一直在旅游。我能跟得上别人吗?”

最终,凭借新产品的推出和及时的服务,公司击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微软,在激烈的硅谷市场中幸存下来。

2000年,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市值10亿美元,被商界评为“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和“第二雅虎”。

朱敏说:“很多朋友来买我的股票,虽然他们不知道我会做什么。

我有一个台湾的好朋友。10年前,我妻子刚来美国时,她在他家打扫卫生。他看着我的发展。

他说:“10年内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他们追着买了我公司的股票。"

两次创业成功后,朱敏身家数亿。

对他来说,财富其实只是一堆数字。

于是,他回到中国,寻求不同的发展空间——投资。

此时的朱敏已经是硅谷和华人圈的传奇人物,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望。

而他创办投资公司的初衷,植根于亲身经历:

“1991年,我刚在美国创业,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找钱,做了5年‘乞丐’。

所以希望能帮助到和自己有类似情况的创业者。"

2005年,朱民成立赛博投资公司;

2007年,他以32亿美元将网通卖给了思科;

同年,他向浙江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

2017年,69岁的朱敏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投资人”。

如今,朱敏的投资业务总资金已超过1000亿元,最高回报率为300倍。

事业有成,他依然没有停止努力:

“创业是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是一群愿意用生命换职业,少活10年的人。”

回首这位老人坎坷曲折的一生,相信你我都被感动了。

从21岁开始,朱敏在无奈的大势面前,从未放弃过自己。

他总是在方圆之内竭尽全力,抓住一切机会扭转自己的命运。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富,但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幸福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