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日,某农民工无意间发布了一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响,就位农民工表示自己在工地中暑了,一直头晕乎乎的,感觉快要窒息了,不过最让他烦恼的是儿子的工作问题,自己在工地搬砖,每月6000,而刚本科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才4000。

一个本科毕业生还没有自己搬砖的工资高,这位农民工父亲想了一晚上都没想通,为啥上了大学,工资还没有工地高?

这里又要引申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家庭为了孩子能上公办大学,可以说拼了老命,然而,上了大学真的有出路吗?

在如今学历内卷的环境下,本科生的含金量和稀缺性越来越低,就算是公办院校,也不见得能在大学期间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普通公办院校教给学生的只是浅层知识,很难运用到具体实际上,更别提拿到社会上学以致用了。

所以一出来就想拿高工资,概率很小,唯一能被企业抢着用的,无非是一些稀缺技术类的,比如说互联网行业,这类学生在大学学到了最扎实的技术,一出来就被大型公司年薪几十万抢着要。

更多的大学生因为迷茫,大学期间上课睡觉,逃课,晚上打游戏,外加谈恋爱,只是在大学里混日子,所以文凭真的不代表能力水平。

本科也分为普通公办,和双一流大学。从就业角度看,双一流大学是最具有优势的,不过,近两年来,每年的应届本科生数量都在增加,2022年,应届本科生已经达到了1076万人,再创新高,并且还在逐年增

内卷到什么程度了呢?连现在的双一流大学学生,都自称是985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毕业生压力都很大,很多毕业出来找几个月工作,或者干几个月就直接躺家里,工资低,待遇也不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要留在大城市里,获取更多的机会,但是竞争又太大,想要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城市,竞争虽然小点,又没有更好的发展的好机会。

前后犹豫不决,许多大学生就过上了啃老生活。

这样的现实,普通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不仅是学生烦恼,相信很多父母都和这位农民工一样烦恼。

有些农民工家庭,为了孩子能上大学,每年筹集民办大学的天价学费,这样的收费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出来又找不到好工作,何苦呢?

说的难听一点,现在搬砖都很缺人,网友李涛说:你们读了大学都放不下面子,都想做体面工作,又脏又累的活不愿意干,我们这种工作一天都是300,别羡慕我们工资高哦!谁叫你们不愿干?

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家庭问题,很多父母都非常担心子女的就业。

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事业单位,当公务员,谋求一个稳定,不过事实是,事业单位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难度堪比高考。

大学生出身社会,其实也是一个机会,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这个时候,年轻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挖掘自己的工作的内在动机,这远远比找一份工资高的工作更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将外部控制作为激励策略时,人们在任何需要深度专注或创造力的活动上的表现,会大打折扣。

从小到大,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可是这些东西并非我们情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我想学钢琴”“学钢琴有什么用?还是学习书法绘画吧”

在唯分数论的鸡娃教育下,无数父母只有一个念头:“你只管把分数提高就行,别的不要管”。从小到大,我们的所有驱动力都来自于外在控制,适度的外界奖赏或许给予了我们动力

但研究证明,过度的控制似乎会破坏我们的原有兴趣和内在动机,我们做一件事情并不是本来就想做,而是因为有预期的奖赏,我们才愿意持之以恒,如果说上大学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未必会换来好的结果。

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逐渐深入到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深信,人类的爱和价值一定是有条件的,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自身的爱和价值都是无条件的,由此,我们便陷入了一种自我卷入。

许多研究证明,自我卷入削弱了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了更多的压力、紧张和焦虑。

我们已经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去做事 ,只是为了达到外部环境的期待才会行动。

一时的失业,遇挫,便使我们陷入了无限的自我否定当中。

所以在笔者看来,谋求一份好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挖掘到自己的内在动机,这也是长久职业规划的一个良好基础。

如果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份不太满意的工作,看似没办法改变现实

其实我们可以自发的选择,从环境中获取支持,。比如尝试对同事热情一点,给同事提出一些职场建议,给老板提出一些建议,想让自己感受到职场中的胜任、自主和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感。

在这种联结下,人们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变得更愿意做某件事。

除此以外,还有情绪调节,接纳自我等方法,帮助我们由内而外的调整自己的驱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人际交往中打足精神。

由内而外地热爱一份工作,热爱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年轻人而言,越早挖掘越好,才能少走弯路,真正步入职业规划的正轨。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