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改革死路一条!”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振聋发聩。然而,许多地方的领导班子,在面对“改革”二字时,却犯了难。

与之相对的,就有一个年轻的市长,在“改革”路上大刀阔斧,走出了新的一条路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变迁,不得不卖

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国有企业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当时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多次,却始终万变不离其宗,仅仅只是调整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甚至都开始为深陷泥淖的国企输送资金,来保证其正确运转,却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直到了1992年,南方讲话之后,山东诸城市的市长陈光才决定背水一战、放手一搏!

其实,陈光当时也不过刚刚就任诸城市市长才一年有余,时年36岁罢了。但是,陈光却在改革方面,相当有“经验”。

陈光早年曾经在市委研究室工作10年,非常了解10年间的国家经济变迁;后来又去了山东潍坊参与了股份制改革企业的试点,明白了私有制和国有制的利弊。

然而,当1992年的陈光收到了诸城市的财政报告的时候,他还是震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光想过,国企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但当血淋淋的数字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才明白何为真正的“刻不容缓”。

原来,当时诸城150家企业103家亏损,亏损面68.7%,亏损额1.47亿元,负债率接近90﹪。

除此之外,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收入很低,生活没有保障;企业纳税少,财政入不敷出。

90年代诸城市

总得来说,1991年诸城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元,干部教师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诸城并非没有为此进行过努力,如简政放权,如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等,然而并未真正动到了根本。

“当时我掰着指头在那算,辛辛苦苦十几年改革,改来改去还是这个样子,身为一市之长,我确实打心眼里着急。”

陈光提及此事,表情感慨地说道。

思前想后,陈光从经验和历史中获得了一条真理:国企始终是国家的,产权才是整个国企改革的重点。

于是,陈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国企“卖”了!

一旦开卖,就要卖光

一个“卖”字,并不能总结陈光的具体措施。1992年底,陈光开始进行试点改革,一开始只是将试点企业“出租”给集体和个人,后来才从“出租”拓展成“出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陈光又给了试点公司的工人们两套方案,供他们选择,一是出售国企的全部产权的20%给员工;二是把全部资产卖给员工。

但是无论是哪个方案,国家都会以一定形式控股或入股。果然,员工们对这些方案并不满意。

陈光见自己所推举的方案并不买账,于是便让职工们自己做方案。没想到,人民的方案却出乎了他的意料:该国有企业的所有资产由职工全部买断,国家不再控股!

这个举措是颠覆性的,时任试点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张玉兰说道:“当时我们压力大啊,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然而,在经过了市政府的连夜开会之后,陈光决定大大支持职工们的选择。因为他的脑海里,记着邓小平说的“三个大胆”: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冒”。

虽然是全部“卖光”,但可不是所有职工都有这么多钱。于是陈光决定,按职位梯级让他们控股:厂领导、中层干部、普通职工,依次下来每个梯级每人出资为:6万元、2万元、6000元。

就这样,1992年12月28日,这家试点公司的企业性质,从国有制,彻彻底底地蜕变成为了“股份合作制”。

从这次试点开始,全诸城市开启了如火如荼的“卖国企”改革。这次改革持续了2年左右,才基本改革完毕。

到1994年,全市288家乡镇以上的企业,有272家改制成功。

当时,《人民日报》特地前去诸城市询问职工: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产量多了一倍?

职工们洋溢着笑容说道:“有积极性了。过去都是给公家干的,现在……是给自己干的!”

除此之外,陈光还积极寻求多省市的国企合作,1994年,北汽摩总经理安庆衡和陈光达成了合作:陈光负责出厂房、土地、农用车目录,安庆衡负责出资金、技术、生产能力,二人共同努力,成立了如今赫赫有名的有限公司。

然而,在当时,陈光的举措虽然为人民、为国家解决了一大改革难题,但也引起了部分人的争议和质疑。

争论开启,被称“陈卖光”

1994年,就在陈光的“卖国企”改革搞得如火如荼之时,香港的一家报纸将他的事情宣扬出去,还称陈光为“陈卖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一些市里的老干部,在“卖”的过程中,一直想方设法阻止改革;一些市民,觉得陈光此举,是市政府在甩包袱,把负担加诸于人民身上。

1996年2月中旬,央行便派了12个人开始过来查账,却并没有查出任何不妥之处。之后,中央又派来了调查组,查了8天8夜,才确定了陈光此举是可行的。

哪怕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改革的可行性,但是依然会有人对这件事情不顺眼。陈光甚至还收到过匿名恐吓信,而那个时候,很难找到这些匿名信的来源,更让陈光渡过了一段不安的时光。

直到2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听完了调查组的报告之后,决定亲自前去诸城市,看看这调研结果。

3月,朱镕基来到了诸城。一到诸城,他就要求陈光将所有企业名录都拿过来,并且圈中了好几个企业,要去实地走一趟。

朱镕基在诸城市待了三天三夜,开了五个座谈会,提出了对诸城市“卖国企”改革的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抓大放小、股份合作制的细节处理、行政干预降低等等。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抵诸城,在陈光的陪同下进行考察

但总的来说,朱镕基还是对“卖国企”改革表现出鼓励支持的态度。有了如此权威的评价,改革就有了底气,那些反对的声音渐渐也消失了。

在这次改革下,许多企业都转亏为盈。诸城市开始有了大大小小的考察团前来学习,共计1600多个。

不过在陈光心目中,“卖国企”其实并非他个人最满意、最自豪的改革。他心目中,赚钱始终不如保障民生更重要。

最自豪处,并非卖企

整个国企改革制度中,有一项改革是陈光的“满意之作”,那便是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陈光十分清楚,改变制度只是其一,重要的是,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起到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改革之后,人民将会面对风云诡谲的市场,市场动向瞬息万变,那么他们的生活该如何获得保障?

“出了问题怎么办呀,我不能再接过来再恢复国有吧?再把你抱起来吧?”陈光此言,话糙理不糙。

所以,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了整个改革的托底,同步建立了五大保险:养老、工伤、事业、医疗和子女。

有人曾反对,说建立社保制度会增加企业成本,政府的财政税收也会减少。

但陈光反驳道:“如若到时候出了事情,还是政府这边要应对更多问题。社保托底是底线,每一个职工都有基本保障。”

也正是有了这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得整个改革更加心无旁骛地推行下去。

而当时乃至现在,国际惯例的社会保障是指,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医疗、最低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占到首位,甚至高于国防建设资金投入。

陈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功嗅到了社会保障的国际惯例,是和当时的国际惯例最接轨的一次。

也正是陈光这种高瞻远瞩的政治举措,使得1997年,他被调任到山东的另一个城市——菏泽市,担任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

菏泽市和诸城市的产业环境截然不同。菏泽市是农业城市,工业化进程较慢,企业在这里很难推行和生存下去,破产率较之诸城市更加惨不忍睹。

全地区1550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固定资产426.5万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而县属以上工商企业总资产93亿元,总负债高达114亿元,县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百分之九十。

面对这样更难处理的现状,陈光决定重拳出击,比在诸城市还要猛——上次“卖光”,这次要“送光”!

不止卖光,还要送光

因为菏泽市的经济环境不好,无法像诸城市一样由职工购买、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只能选择“送”的形式。

所谓“送”,就是将困难企业“送给”优势企业,将两个企业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增强综合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大的利益。

这次改革又触碰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许多企业的高管都失去了自己的职位,自然是无法接受。

陈光就一个企业又一个企业上门,去给他们做心理建设:“如果孩子能养好,换个爹娘又何妨?只要能把企业搞活,不管菏泽的企业姓菏不姓菏。”

由于陈光的此举过于“离经叛道”,当时陈光除了“陈卖光”,又有了个新的外号,叫做“陈送光”。

但不管是“卖光”还是“送光”,陈光的改革是有效的。从1997年到2002年整整五年时间,菏泽企业的亏损率从90%直降到12%。

和诸城市相比,陈光在菏泽的时间要呆的更久。在忙完了企业之后,陈光于2004年又抓紧了菏泽的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的以工代农的举措,2004年菏泽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农业。

2006年,陈光已经来菏泽九年。为了菏泽,陈光操碎了心,他的满头黑发也变成了一头银发。

由于其政绩突出,陈光于2008年3月10日被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随即2012年被任命为山东政协副主席。

职位越来越高,并不意味着陈光离人民越来越远。从2014年开始,陈光前往淄博市、烟台市、滨州市、德州市等地进行现场调研。

经过了大半年的调研后,陈光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一个观点:如果要发展混合经济,必须要落实到企业上。

和20年前相比,陈光的想法显然更为成熟。他提出了五点建议:①国企国资分类管理②改革国资投资运营体制③破除“混合体制”的机制障碍④鼓励员工持股⑤用好“央企”混改机遇。

从2016年到2018年,他始终在实地调研的第一线。而在2018年之后,直到2022年,陈光致力于发展山东酒业。

2022年5月,一篇名字叫做《六十五载砺剑,芝酒香飘万里》的文章在各大网站、媒体平台上传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陈光。

陈光依然孜孜不倦,对山东的芝酒的分类进行了严谨的梳理,并且肯定了相应的企业发展。

也许这就是一个干实事的人的风格,不管自己身处什么位置,始终把解决事情放在第一位。

结语:

任何举措,都需要一夫当关的勇气,和大刀阔斧的决心。陈光凭借他的冲劲,给诸城市、菏泽市,乃至整个山东,带来了改革的春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而陈光本人,始终坚持着自己“做实事”的风格,令人钦佩!

参考资料:

  1. 大众日报.《陈光:六十五载砺剑 芝酒香飘万里》
  2. 羊城晚报.《公开出售国有企业第一人:曾被送“卖光”绰号》
  3. 南方周末.《“陈卖光”: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第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