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Begin:

本身是女朋友一时兴起想要去看电影,当打开购票软件发现《独行月球》已经上映时我还有所惊讶。片子宣发还算到位,在短视频软件也能刷到推广。本来以为还是预热阶段,没想到已经上了院线,那么自然而然选择了它。

八点半夜间黄金档,这家平日里比较冷清的电影院难得满场。看完回神时,感叹也算是今年又一部把故事讲清楚、讲好的电影。不是多高大上的东西,谈不上是怎么怎么样的玉盘珍羞,但是有一种小而满足的口味,也值得回味回味。

第二天没事上网冲浪,结果突然发现一个惹眼标题《不喜欢!不推荐!但是能火!》,评论区各说各话,站队的,扣帽子的,开范围炮的都有,确实让人大开眼界,这样说话,确实能火!

确实啊,现在网络社会观点为王,人多就是话语权。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就好比摆一颗梨子在这,想吃甜又不想吃涩时,该不该吃呢?

我希望能够吃完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视听不俗,剧情跌宕 Part.1

一部电影好不好靠的是剧本,而一部电影合不合格靠的是镜头语言。

单论画面语言是不差的,足以见得导演和美术团队有一定审美和技术功底。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当环月计划失败,太阳远离而去时,最后一抹光线逐渐收束,整个世界重归黑暗,浩瀚的星空闪烁但是毫无人性毫无温度,仅仅只是漠然地闪烁着,从古至今。那种孤寂与恐慌蹭的一下从我的脊椎爬上来,人类终究是弱小的,哪怕是代表了人类探索和勇气的宇航员,在面对太空时,也必须时刻抱有敬畏之心。

特效方面更是没有话说,是MORE VFX做的,正是完成了《流浪地球》和《刺杀小说家》的中国特效团队。它家的特效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中国”,或者说叫“中式科幻审美”。宏大但不失合理,精细但不浮夸。这一风格在《独行月球》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月球基底与火箭的造型设计合理且“很有科幻风”的味儿,让人觉得:“啊,就是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对于袋鼠刚子的特效刻画也是十分讲究,毛发、色泽、光影,都十分细致,而且查过图片以后感叹确实是一模一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单论技术层面和镜头表现,这部片有及格的水平了。可是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呢?我的评价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剧情结构的设计感非常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剧情的推进全部依赖矛盾冲突。起承转合,承的部分太少,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整个故事总结下来就是几大矛盾,轰炸陨石但炸裂不完全,紧急撤离但没能赶上火箭,以为地球受击人类毁灭但是苟延残喘,以为能够连接地球但却是设备误触,以为能够赶回但是中途掉车,以为将要死亡但是有袋鼠拉车,以为能够重返地球但是最后的陨石又来袭需要牺牲。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概述,可以发现全部都是波峰的转折,少有波谷的承接。

不可否认这样可以使故事结构紧凑、剧情跌宕,足够让观众兴奋,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波折,设计感太强了,并且使观众的感官一直吊在波峰,没了波谷的低又怎能凸显出波峰的高呢?而且这样的设计使得故事显得浮躁,容易停于表面,丢失了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一开始选择直播仅仅为了使民众安心,有事干,这样就太浅了,我觉得可以设计成是一种求生意志的传递,正因为生之艰难彰显其意义所以对比出死之轻易反映其草率。就凭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它就无法超越《火星救援》,因为一个活得太容易,三百多个人一百多天的口粮能够让人在月球和一只袋鼠一起吃到死;而另一个活得太艰难,得节约尿液,困难重重地种土豆。两者的生活阅历不同,层次自然也不同。但是后面我会想这部分剧情时我就想开了,中国人一贯的思想使然,不屯粮心里不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当然也有十分巧妙的剧情设计,比如大胆的反向环月计划,去追逐太阳,我看的时候就想到了长征,想到了大迁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能够不怕远,不怕坚信,想出这样一个极端却又可行的计划,这就是中国的大智慧。

我不否认这部剧情的设定以及走向都存在相当的问题,也不讨论对比原著是更好还是更坏。当只讨论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喜剧电影时,它的剧情我觉得是能够给到80/100分的。

当然,对于影片结局,剧情决定让主角走向死亡这件事,我个人是没有太大的意见。对于剧情的发展和设计,当故事行进到一个无法回旋的地步,必须需要角色去死时,创作者只能选择让角色死得其所,观众也只能选择接受,这就是第三堵墙的隔阂。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这一点人之常情。

## 当我们看科幻时我们在看什么 Part.2

整体看来,这部电影能算科幻电影嘛,我觉得可以算,但是严格来说并不算。哈哈,有点绕口令,但是这就是涉及一个标准的问题,是否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如今的所谓的“科幻圈”,在鄙视链底端的一直是软科幻,可以看作只是披着科幻题材外衣的故事。你可以骂它不配带上科幻字眼,你说只有像《三体》那样硬到让人叹为观止,像像喜马拉雅山一样供奉起来的才配叫科幻。

对于这种论调,我的建议是去学科学,不是来看科幻。哪怕是被看作“硬科幻”作家代表的刘慈欣在圈子里也一直被认为不够硬气。不够硬气才是对的,因为科幻,始终带着幻想的成分,最终故事的叙述还是要落到人本身。科幻的核心永远是人,即使世界变迁,即使时代变化,即使来到虚幻愚昧之刻,即使来到群星熄灭之时,我们还是希望看到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科幻本身是矛盾的,理论上讲极度发达的科技需要的是绝对的理性,可是每当那极致的理性寒冷的机械臂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时,我们又更渴望能够保持人性的感性,就像期待在百年冻土上冒出的一抹苍翠的嫩芽。

当我们看科幻时我们想看什么?在极致的理智中看见流动的感情。

## 老搭档的含金量和100%含腾量 Part.3

沈马组合和100%含腾量一直是这部电影宣发时候的主要卖点。事实是,好的搭档确实能够弥补剧情设计上的缺陷。毕竟这对活宝冤家是一起从春晚上走入大众视野,而这次的合作,更是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磕cp”的需求,就像凤凰传奇少了玲花或者曾毅哪一个都不对味儿。

这一次沈马组合的味儿也确实纯正,很大程度上修弥了电影里独孤月对马蓝星感情起源的莫名其妙。至少这对组合之间的演绎让我觉得在航天招聘的楼梯上的惊鸿一瞥确实可以一见钟情。

而100%含腾量也确确实实让沈腾有着完美的发挥空间。对比以前不管是小品还是电影的表现,沈叔叔的擅长区间一直是这类遭罹中年危机的普通人,雄心勃勃想要寻求改变。这次对于他来说,是同模板下的演绎,但是不是说明他妥协了,反而应该说他释然了。

对比《飞驰人生》中的张弛,这次的独孤月其实是差不多的角色模型,都有追求的目标,都是某一领域的天才,最终都为了目标奋不顾身。这样一种伊卡洛斯式的精神倒是一脉相承了下来。可是我觉得沈腾这次的选择不是昏手去演一个同模板的人物而是确确实实和自己、和自己身上的喜剧演员标签和解了。在《飞驰人生》里,我一直可以感觉到沈腾的野心,他想要改变,想要去掉身上的标签,想要去表达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固然是有一些喜剧环节的设计,但是他还是端着的,揣着喜剧演员的壳,但是内里是不安分的。

最后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冲下山涧。但是这次的沈腾完完全全地放开了,或许是熟悉的搭档,也或许是熟悉的导演,更或者是熟悉的角色,但是我更倾向于他释怀了,喜剧演员就不是演员了?把故事讲好了就行,他人说的终归是身外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写在最后 Part.4

最后又说回来,关于那个梨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影评本身是一件极其主观的事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网络的发达允许我们每个人都去 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这种极其个人、极其主观化的事情,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硬要去说服谁。一个梨子摆在这里,有人会说是甜的,有人会说是酸的,我希望不要太听别人的话,想吃梨子,且分食之,甜涩在己不在人。

文|柏原络合物 编辑|崽崽 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