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了一份高二联考语文试卷,上面的一道阅读分析题令人吃惊:本题共22分,分4个小题分析莫言的《枯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看到这样的考卷学生是崩溃的:阅读的内容是大队书记怎么暴打孩子,孩子父亲怎么跪求大队书记,孩子父亲怎么毒打孩子,在太阳升起后孩子的生命是怎样慢慢流逝的。

最后一道8分的考题让学生谈谈莫言是否尊重生命?

这种题目是有个基本的标准答案,从“诱导性”来看,答案偏重莫言是尊重生命。

也许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得到不错的分数,但同学们在这篇小说里除了看到大队书记、父亲(还有哥哥、母亲)联手把一个孩子打死,增添对父母、社会的怨恨外还能得到什么教育呢?

《枯河》创作于1985年,莫言自己说:“我的《枯河》实则是一篇声讨极左路线的檄文,在不正常的社会中,是没有爱的,环境使人残酷无情。”这个故事里虎子的原型就是他自己。

实际情况是,他12岁时(1967年)偷了生产队一个萝卜,被抓住,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认错,回家后被他父亲打了。这件事使他18年后创作了《枯河》这部小说,还有在央视朗读的《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创作思想以揭露人性的丑恶为己任,他的《卖白菜》也被选入苏教版教材。我问过我山东的学生,他们也说学过《卖白菜》。其中渲染的贫穷、人性之恶与不真实的描写,也不适合缺乏辨证分析能力的中学生。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要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希望各地主管中小学教材编订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选择思想正确、向上的作品编入教材,把对学生三观形成有害的毒教材剔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