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东汉时期,汉灵帝在位时,创立鸿都门学,许多只要善于书法和诗词歌赋之人,几乎都会被允许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学生都可以入学学习。彼时简牍还是最主要的书写文章的工具,且简牍规格大都为一尺,因此会书法书写无论是考试,还是日常文人间的交际,都是必备且重要的一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反复的创新变化,书法在从东汉至唐朝这一时间段,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通典》记载:“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足可见在这一时期对于字体书写要求之严苛。也正因为如此,这期间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比如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和张旭等。

到了宋朝,书法高度相比之前并无特别提高,虽然宋朝重文轻武,词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书法字体书写不再成为考试的重要评判标准。原因在于出现了“誊录”,这是宋朝为了防止学生在考试时作弊而建立的制度,并且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誊录”虽然对于杜绝舞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导致很多本有可以以实力拿状元的人和状元失之交臂。

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但是元朝并没有让书法书写得到巨大发展,真正再次让书法书写展现昔日辉煌的是大明王朝和满族建立的清王朝。明朝的考试制度虽然还保留着“誊录”这一制度,但是将书法书写的要求再次纳入考试制度中去,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元璋成为皇帝时儒生的帮助。正是这些儒生,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重视书法书写。

除了儒生,朱元璋自己也酷爱练字,因此他自己有着不错的书法造诣,他自己的就有不少流传于后世的作品,所以他也很在意他人的书法造诣和书写程度。随着书法书写的再度兴盛,明朝的书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字要好看开始逐渐成为文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明朝再度涌现出了大批书法家,比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和被清帝视为偶像的董其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清朝,对于书法书写的自我要求已经成为了文人的基本思想,同时清朝将由宋朝以来的碑学逐渐发展创新,让其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高度甚至可以和唐代楷书以及明代草书相媲美,借由碑学的兴盛,书法书写呈现出琳琅满目的盛世局面。由于对于考试时对书法书写的要求更高,有很多人都因为在书写上而落榜,洪秀全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洪秀全正是太平天国领袖,1814年洪秀全出生于农村耕读家庭,所谓耕读通俗讲就是农村种地的半个读书人。15岁的洪秀全第一次参加考试县试以优秀成绩通过考试,但紧接着接下来的府试他反而落第了。落第之后的他回到家后继续自学,他的家人和乡亲也认为他一定能够考取功名,对他抱有很大期望。

但洪秀全并未能成为这些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的骄傲,连续三次院试纷纷落榜,最后一次更是因连续的失败打击而大病一场。好不容易病好之后他又举止怪异,因为无意间接触到了基督教之后而改信上帝,将那些四书五经全部丢到一边。同时洪秀全创建了自己的教派,并开始利用宗教教义进行社会改造活动,于是就有了太平天国义和团。

在此之前的1843年,由于洪秀全一直不甘于在考场上的失败,便再次参加院试,但结果还是落榜,这一次落榜让洪秀全完全踏上了自己的“大业之路”。洪秀全在创业道路上最终以失败告终,1864年他病逝于天京(金南京),势力也被清军彻底消灭。洪秀全的所有努力和他的理想,都随着他本人和太平天国的失败而破灭。

其实洪秀全的一生完全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回归乡里,或者以不惧失败的态度继续努力参加科举,争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不过洪秀全终究没有选择这些道路,他的五次考试,只有一次成功说明他科举屡次落榜,不仅是因为书法书写不合格。至于其他哪些因素,人们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书法字体书写肯定一大主要原因。

其实对于书法字体书写,一直以来都有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其实字写的如何并不重要,因为字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但是也有些人认为很重要,主张从小培养书法能力,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让看的人看到舒服,也会对这个人有良好的初始印象。字写的好看与否全看个人,书法书写和字体美观程度不是必须,但是写一手好字,总归是利大于弊。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