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无湘不成军”这本是近代起源自曾国藩建立的湘军的一句话,这句话之后,是当年湘军在晚清朝堂上重要影响的写照。而细数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也十分的符合这句话。

解放战争时期,运筹帷幄的五大书记中,毛主席、刘少奇、任弼时皆为湖南人;1955年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湘籍占3人,为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十大大将中湘籍占6人,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中,湘籍将领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就直接决定战场指挥的志愿军司令员而言,志愿军总计五任司令员,皆为湘籍。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为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的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向南,28日就占领了南韩首都汉城,美韩联军节节败退,被压缩到了洛东江以东大丘、釜山间仅约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

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仁川登陆,朝鲜战局瞬间逆转。美韩联军迅速夺回汉城,一路向北猛攻。不顾中国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派遣轰炸机轰炸中国丹东地区。

1950年10月8日,朝鲜首相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在经过反复地讨论之后,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抵抗美国侵略者。

第一任司令员——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湖南省湘潭人,1950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朝鲜战争爆发时正在西北搞建设。当时原本定下的志愿军司令员是粟裕,但在战前粟裕残留在头部的三枚弹片发作,无法指挥部队。毛主席便将人选定为了四野原来的司令员林彪,由于林彪一直不赞成出兵,便以怕光、怕水、怕风的怪病,申请去苏联治病了。

又到了“横刀立马”于阵前之时,毛主席只能将这个重任委以正在西北搞经济建设的彭德怀。10月2日,中央正式决定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10月4日,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被专机接到了北京。

彭德怀原本以为只是来京报告建设工作,带着西北地区三年经济恢复的各种报告和计划,急急忙忙地赶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会议。结果到了才知道是在讨论抗美援朝,当时会议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彭德怀又没什么准备,所以这一次会议就没有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散会后毛主席找彭德怀谈话,向他宣布了中央任命他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决定。彭德怀也坚决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的决定,并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带兵出征。

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他指挥百万部队,在严酷的对敌环境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运筹帷幄,最终逼迫美韩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实现了军事停战。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养病,但一直没有放松对前线工作的部署,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率领志愿军走向胜利,代表中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并豪言:“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任司令员——陈赓大将

陈赓,湖南省湘乡人,1952年4月至6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

1951年4月25日,陈赓以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和政委的身份奔赴朝鲜战场。当时志愿军已经完成了五次战役,由战略反攻阶段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为两军相持的阵地战。

如何在美军优势的炮火力量下,顶住联合国军的进攻,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入朝后,陈赓就深入前沿,总结基层反映的防御作战经验,最终将目光放在了坑道作业上来。陈赓认为,在1951年秋季的防御作战中,一些阵地出现的坑道工事,在敌强我弱的阵地防御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陈赓总结的经验得到了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的大力赞同,很快便以志司的名义通告全军,原文如下:

“鉴于战争已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向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要求全军构筑坚固防线,严防敌之登陆反攻。”

依靠坑道战,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绝对的炮火优势面前,顶住了压力,死死地钉在了阵地上,最终扭转了战局。即使美军靠炮火在白天夺得了地面阵地,躲在坑道里的战士,一个晚上就又能将阵地夺回来。

1952年4月,彭德怀因病回国休养,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不过在两个月之后,陈赓就奉调回国,毛主席亲自点将,让陈赓着手组建哈军工,为我国培养各类军工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任司令员——邓华上将

邓华,湖南省郴县人,1952年7月至1954年9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1954年9月至10月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邓华虽然在停战协议签署前,一直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指挥部队,但邓华却是唯一一位全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高级首长,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邓华从头打到尾。

早在1950年7月8日,邓华就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准备根据形势随时入朝作战。在此后三个月的时间里,邓华一直在研究如何入朝作战,紧跟朝鲜战局变化,对朝鲜的战局进行深入的分析。

8月31日,邓华就率先提出了美军可能会在朝鲜人民军侧后大举登陆,以截断人民军补给线,实现前后夹击人民军的战略意图。

邓华的意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在研究后,也肯定了这一猜想。要严防美军在朝鲜人民军后方举行登陆作战的建议,很快就被转达给了朝鲜方面。遗憾的是,并未引起朝鲜人民军的重视,最终美军以极小的代价,击败守备仁川的人民军两个新兵团,实现登陆作战,一击扭转战局。

1950年10月8日,邓华率领十三兵团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951年7月,邓华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了朝鲜的停战谈判。

1952年,彭德怀、陈赓先后回国,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指挥志愿军继续战斗,直至签署停战协议。1954年9月,邓华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一个月后,奉调回国出任副总长。

第四任司令员——杨得志上将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人,1954年9月至1955年4月任志愿军司令员。

杨得志于1951年2月,率领十九兵团,作为第三批参战部队入朝参战,正好赶上参加第五次战役。杨得志率领十九兵团作为右翼突击集团,浴血奋战50余天,粉碎了美军企图在志愿军侧后登陆,再次重演仁川登陆作战的企图,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进入防御战后,杨得志根据自己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敌经验,决定对敌展开“地道战”。这个想法先后得到了陈赓、彭德怀的肯定,使得我军可以依靠坑道工事,以劣势装备抵挡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美军的强大进攻。

杨得志在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期间,协助彭德怀进行战场的作战指挥工作,先后组织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战役反击作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有力地支援了停战谈判。

1954年9月,杨得志接替回国的邓华,任志愿军司令员,肩负起保卫朝鲜停战果实和建设朝鲜的任务。1955年4月,杨得志奉调回国,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第五任司令员——杨勇上将

杨勇,湖南省浏阳人,1955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志愿军司令员。

杨勇可以说为抗美援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仅是战争状态的句号,还有和平建设时期的句号。

1953年4月,杨勇率领二十兵团入朝参战,主要在三八线金城北侧担任防御任务。当时双方的和平谈判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但就当中美朝三方决定签署停战协议时。伪韩总统李承晚悍然单方面破坏协议,叫嚣着“要单独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

6月21日,志愿军决定以二十军团为主,发起金城反击战役,主要以大量歼灭韩军有生力量为目标,最终达到迫使美韩老老实实地坐在谈判桌前的目的。

杨勇迅速部署作战计划,计划得到了邓华和杨得志的全力支持,以二十兵团原有3个军的兵力基础上,在配属3个军配合作战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7月13日,随着千余门火炮的齐射怒吼,志愿军对南韩阵地发起猛攻,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面突破了南韩军队的前沿阵地。最终经过两周的作战,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主要为南韩军队),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美韩迫于压力,最终相继发表声明,同意签署停战协议。7月27日,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杨勇为抗美援朝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55年4月,杨得志被调回国内后,由杨勇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兼第一书记,担负起建设朝鲜的任务。

1958年,杨勇率领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回国内,周总理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周总理紧紧握住杨勇的手,高兴地说:“你为抗美援朝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个句号,既指战争状态下金城战役的完美收官,又指援助朝鲜战后重建的完美收官。

五位志愿军司令员,均是湘中虎将,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湘不成军”这句话放在这里,真的是太贴切了。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想让更多人知道老一辈人的故事,请点亮右下角的推荐,把它推荐给更多人吧。

本文章为狼君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