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人提起唐朝,总是念起唐朝昌盛的文化、繁荣的经济、提起长安的先进、世界性的包容等等。但是这一切的繁荣所存在的基础,是唐朝无与伦比的武德。

唐军之强大,即使千年过去,依然跃然纸上。在长安城西北,有一座城门叫做安远门,安远门外,曾经立着大书法家虞世南手写的碑文,上面提及“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这句话的的意思是从这里出发到帝国的最西境安西都护府,都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唐人大可安心行走于其间,无需担心任何安全问题。

总之对于盛唐来说帝国的疆域是没有边界的,历代中原王朝无不依赖长城戍边,而唐朝不修长城,巅峰时期唐朝有多达70万匹战马,对于唐朝来说进攻一切游牧民族就是最好的防御。

唐之强悍

在唐朝的强盛之下,是一长串被粉碎的国家,而那些被灭掉的国家里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其他朝代的心腹大患。比如后世人口跟辽国相仿,位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隋朝动员百万大军都无法消灭这个国家,但最终被唐朝一举消灭。

比如位于北方空前强大的草原强权,号称“控弦百万,戎狄之盛,亘古未有。”的东突厥,还有与之并称强国的西突厥。还有从东汉就存在,坚持了六百多年的百济等等。

而这些国家全部在大唐的强悍之下化为乌有。唐朝人能战,敢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从诗人的诗句中也可见一般,“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唐朝人所拥有的是一种极致的豪迈,这使得唐朝涌现出无数的名将。除了开国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续还有李靖、郭子仪、徐世绩、薛仁贵等人。其中薛仁贵的人生经历最为传奇,《旧唐书》曾这样评价:仁贵骁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于微末

薛仁贵因父亲早逝,所以一直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在迁徙先祖坟墓时,他的妻子柳氏鼓舞他有能力就应该自己去闯荡一番事业,如今太宗正亲征辽东,何不去博一场功名,再为先祖迁葬,可以问心无愧。薛仁贵听从了妻子的建议,只身入行伍。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然而兵力调度出了问题,使得朗将刘君邛被高丽军围困,形势岌岌可危,薛仁贵单枪匹马杀入重围,救出朗将,并杀死数名高丽将官,迫使敌军退兵,自此一役,仁贵显名。

此后在征战高丽的过程中,仁贵数次亲自冲杀阵前,这位年轻小将引得唐太宗啧啧称赞,并封为游击将军。

到了永徽五年,唐高宗巡视万年宫时,恰逢山洪爆发,然后守卫之人因为怕死,纷纷逃亡,唯有薛仁贵冒着生命之危,前来示警救驾,也被唐高宗看重。

高光时刻

由于薛仁贵救驾有功,加上作战勇猛,屡屡被唐高宗重用。他的人生也随着一次次战功步入了高光时刻。

公元661年,回纥与唐交恶,唐高宗拜薛仁贵为将,并在临行前设宴招待。为了考校薛仁贵的射箭技术,特意命人取五层铠甲,让薛仁贵射箭展示其射术,不曾想薛仁贵的射术精湛异常,一箭过去五层甲胄都被穿透。唐高宗大为惊喜,连连赞叹。

到回纥阵前,薛仁贵随手搭弓三箭,就射死阵前三将,回纥众将大惊,慌忙跪下请降。

薛仁贵顺势率军掩杀,大败回纥,薛将军收兵之后,部族都传唱着:“将军三箭定天山。”

唐高宗听闻大胜的消息更是大喜,连连封赏。后来公元666-668年,薛仁贵参与对于高丽的围剿,并使得高丽亡国,后来还担任了安东都护,负责管理高丽,不论在朝在野,一时之间薛仁贵战无不胜的名号,响彻大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低谷

然后不是所有的将军都会一直打胜仗,薛仁贵也有打败仗的时候,而这一败就如同拿破仑的滑铁卢一般,让薛仁贵从人生的最顶峰,跌落到低谷。

公元670年,为了应对吐蕃复起,唐军拜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领军作战。郭侍封乃名将之后,少年心气不甘心受薛仁贵的统领,经常对薛仁贵的命令阳奉阴违。

大军行至大非川之时,薛仁贵已经部署好了一切布置。郭侍封只要固守即可,然后他不听号令,贸然行军,使得后军大败,粮草辎重都被吐蕃军缴获。薛仁贵领残军与数倍于己方的吐蕃军作战,终究不敌,而吐谷浑自此沦陷。

而经此一役,暴露薛仁贵在朝中根基尚浅,虽然受皇帝赏识,但一打败仗就得背黑锅,一下子被贬为平民。而且公元671年,高句丽遗民再度作乱,薛仁贵被重新启用,又被新罗兵水战埋伏被打败,至此薛仁贵连平民都做不成了,被流放至象州。

68高龄挂帅出征

知道唐高宗封禅泰山,为了感念天地,特意大赦天下,薛仁贵才得以从偏僻的象州回到京城。但此时的薛仁贵已经不是唐太宗身边一袭白袍的小将,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将了。

然后他心中依然怀揣着大唐,尽管同僚不待见他,皇帝也只是把他当做戍边的工具人,而且他还有可能面临第三次失败。但薛仁贵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的京城接受唐高宗的召见,再次征战与东突厥。

这是薛仁贵的第二次复出,自从他兵败大非川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打过胜仗了,而唐太宗那一代的名将也大都老去,满朝文武竟无,有统率一军而让人放心的将军。此时的唐高宗选择了薛仁贵,薛仁贵也欣然领命。

此时薛仁贵已经68岁高龄,满头白发,但依然不减壮志豪情,人生起起伏伏又如何,我自是那“三箭定天山”的英豪。

在代州前线,薛仁贵刚刚安定好军队内部事宜,探马战报随即送来,东突厥叛军二号首领阿史德元珍就在云州前线领兵叫阵。薛仁贵审视一番地形与各方面情报后,选择果断出击。阿史德元珍听闻唐军应阵,反而胆怯,随即命手下将领前往两军阵前叫阵询问来将何人。

薛仁贵手上报出了薛将军名号后,听闻薛仁贵领兵作战,阿史德元珍不信认为薛仁贵依旧还在流放,来者应该是个唐军鼠辈,借用薛仁贵的旗号。于是命令手下人开始作战。

不曾想,来到阵前,薛仁贵一马当先,并摘下头盔,亮出了自己的真面目。敌军阿史德元珍猝不及防,大惊,甚至差点要跌下马来。薛仁贵一直是他们部落的阴影,几十年来唯有薛仁贵被流放的日子他们才能够反过来压制唐军。

尽管内心是抗拒的,但是阿史德元珍依然不由自主地下了马,突厥民族一直是一个顽强的民族,薛仁贵的威名足以让阿史德元珍俯首称臣。

他领着手下人毕恭毕敬地来到薛仁贵中军帐前,单膝跪地,行臣子礼节,并表示臣服,并将自己统领的那部分军队后撤,表示对薛仁贵所率领的唐军无意冒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阿史德元珍手下部族还质疑为何首领不跟唐军作战,而在薛仁贵的气势和谋略之下,阿史德元珍很清楚,不接受臣服就是死亡的结局。对于手下人,阿史德元珍只回答了三个字“我输了。”

事实证明,阿史德元珍的判断并没有错,东突厥叛军中他并不是一把手,部族中仍旧有很大一部分执迷不悟的将官想要与薛仁贵的唐军作战。而在大唐第一名将薛仁贵的战略调度之下,突厥军大败,四散而逃,除了阿史德元珍部外几乎全军覆没。

此一役,唐军俘虏突厥军2万余人,3万余牛羊。薛仁贵更是仅仅凭借名号就战胜了一部分敌人,无愧于大唐第一名将的称号。

此战过后薛仁贵的名声传遍塞外,史料有记载凡突厥军遇到薛字旗号的唐军,都避其锋芒,甚至有些出现大规模逃跑的情形,不敢与其交战。英雄早逝,薛仁贵维持的和平仅仅维持了两年,从出征伊始到他走向生命最后的终点也仅仅只有两年。

公元683年,因为舟车劳顿、抱病出征加上塞外气候条件恶劣。薛仁贵病重不治,终年70岁。唐高宗感念其功德,特意追授薛仁贵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专程派人护送薛将军的灵柩回到了故乡。

纵观薛仁贵的一生,戎马生涯几乎占据了他人生的全部,并成就大唐第一武将的传奇。

尽管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甚至经历过不少败仗,但是他依然为唐王朝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也成为了薛家的榜样,他的子子孙孙都以忠勇闻名,甚至他坚勇无畏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