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疾控中心介绍,引起高温中暑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场所因素和个体因素。建议识别中暑症状、及早妥善处置,关注高温预警、保护特殊人群。详见↓

环境因素

日均死亡病例数与热浪期极端最高气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场所因素

其中,室内的环境温度、居住环境有无空调影响较大。既往上海报告的所有室内中暑死亡病例住所内都没有空调,或者有空调但未使用。

个体因素

孕产妇、合并有心脑、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对高温缺乏基础防护知识的人群高温中暑风险较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死亡病例发病日期多数位于热浪后期,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让人体内的热蓄积得不到释放,后期实在抵抗不住了就容易发生中暑死亡。从今年的高温情况来看,防暑降温措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识别中暑症状,及早妥善处置

一般来说,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愈后良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后果。而在重症病例中,仅热痉挛病例及时救治后预后较好,如果是发生热衰竭、热射病,则发生死亡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建议,一旦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中暑症状,及时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现场降温措施。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及时就医/送医。

关注高温预警,保护特殊人群

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提示,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场所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提供防暑降温便利,包括:

机场、车站、工地以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等重点场所。 户外工作者、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交通辅警、老年人等重点人群。 高龄、独居、患病、生活困难等社区重点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 张姗

来源 / 上海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