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到10月

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窗口期,

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

又到毕业季。每年7月一过,对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有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身份”转换: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事档案从学校直接去了就业单位;暂时没有明确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则进入了社区。而7月到10月历来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窗口期,如何帮助那些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抓住这一窗口期?一批来自区政府、街道、社区的职业指导师、社区工作者早已默默忙碌起来……

每个毕业生都有专属职业指导师

估摸着小夏已结束了面试,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高级职业指导师解予晴给她发了一个微信,询问她面试得怎么样?过了几分钟,小夏回复:面试官当场给了“OFFER”。

小夏是上海某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毕业生,也是解予晴今年“负责”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受疫情影响,航空公司这两年减少校园招聘,过了7月,小夏的工作还没着落。

拿到小夏的个人资料,解予晴仔细研究了她的情况,并给小夏打了电话,询问她倾向于找什么类型的工作。小夏说:想换个“赛道”,找份企业文职工作,且最好是比较安稳的国企。

第二天,解予晴为她推荐了一份黄浦区国企的文职工作,同时考虑到小夏的个人形象不错,又推荐了一份高端写字楼前台工作。

解予晴很细致:得知小夏现在住在郊区,她拿出了交通地图,帮小夏查看从居住地到上班地,乘坐地铁是否方便。解予晴鼓励小夏:这两份工作都努力争取一下。

两家企业的面试放在了同一天。上午面试的企业当场就录用了小夏。小夏很欣喜,第一时间告诉了解予晴。解予晴祝贺她,也叮嘱她:尽管已拿到了一份工作的“OFFER”,下午另一家企业的面试也要认真对待。“一个职位是不是适合自己,不能光看岗位介绍,要实地到企业看、与面试官聊,深度了解这家企业与岗位。一个求职者要争取将择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下午,另一家企业也向小夏抛出了“橄榄枝”。解予晴让小夏认真考虑,自主选择到底去哪一家工作。小夏选择了其中一家企业,很快就上班了。

但解予晴对她的服务并没有停止。解予晴告诉小夏:小夏的学历在职场上并不具备很强竞争力,还是要多提高技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短期或者长期培训,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黄浦区,每一个在7月前暂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都有一位专属职业指导师,带着他们在求职路上,一路向前。

争取做到“一个都不拉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孩子不着急、不在乎”

孩子的择业观折射家庭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 孙超慧

来源 / 上观新闻(记者唐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