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一日,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的辛府,从管家到丫鬟,一府人都在匆忙奔走,他们都在忙一件事——辛夫人要生了。

家主辛文郁在产房外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在念:“母子平安,母子平安……”

没过太久,产房内传出一声嘹亮的哭声。

“生了,生了,恭喜老爷,是个男孩。”

留在屋内等待报喜的丫鬟第一时间冲出房间将这个消息报给了辛文郁。

辛文郁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喜极而泣。

他小心地捧起襁褓中熟睡的儿子,眼神中充满爱和幸福。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文郁。”一旁的妻子说道。

“已经想好了夫人,我们的孩子不求大富大贵封侯拜相,只要健康快乐就行。所以,我想给孩子取名弃疾,意为远离疾病,一生平安。”

“弃疾,这个名字好。”妻子在一旁说道。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父母的期盼一天天长大了。

02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本是南宋官员,负责协助上司刘豫守卫济南城。

但这刘豫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临阵斩杀了让金兵恐惧的猛将关胜,献城投降。

事发突然,城中有很多官员来不及跑金兵就进城了,辛赞就是其中一个。

迫不得已,辛赞做了金国的官,但爱国心切的辛赞一直心向南宋,他在等待机会,有朝一日揭竿而起,奋起杀贼,重新归正。

祖父辛赞经常饭后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万里江山。

他给辛弃疾讲“靖康之耻”,讲岳飞抗金,告诉他日若有机会,一定要驱除鞑虏,收复河山。

受爷爷的影响,辛弃疾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做大将军,横刀立马,荡平敌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61年形势图

03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侵,南宋和金烽烟再起。

为实现南侵计划,完颜亮强征赋税,向民间预借五年税钱,还大量征兵,把全国二十岁到五十岁的壮丁抓了个干干净净。

一时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

辛弃疾也抓住机会,趁机起义,召集了两千多人马,加入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队伍耿京军中。

耿京对辛弃疾十分器重,让他做义军的掌书记,掌管义军大印、机密文件,并为自己出谋划策。

辛弃疾在耿京手下表现突出,不仅给耿京制定发展战略,让队伍不断扩大,而且他还亲自投入战斗“斩寇取城”。

但就在抗金战斗进入到关键阶段时,义军队伍后院着火。

部队里的一个军官义瑞觉得前途无望,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做了逃兵,还顺手把辛弃疾保管的公章——义军大印给偷走了。

这义瑞当初是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投奔耿京的,如今偷印逃跑,耿京大怒,指着辛弃疾的鼻子大骂:

“你个秀才,交友不慎,竟让叛徒偷走了俺的大印。俺饶你不得,只能军法从事了。”

辛弃疾内心十分郁闷,对耿京说:

“主帅,给我三天时间,我把大印找回来,杀了义瑞这个叛徒。如果到时没能办到,甘愿受刑。”

耿京答应了。

辛弃疾推测义瑞会向金兵献印,并且将义军的虚实告诉金兵,以换取荣华富贵,于是朝金兵驻扎方向追赶,果然,在半路追上了义瑞。

这义瑞是个贪生怕死之徒,吓得滚下马来,对辛弃疾求饶。

面对义瑞的讨饶,辛弃疾懒得和这个人渣多说一句话,手起剑落,结果救了这叛徒的性命,搜出大印,纵马回来复命。

这次事件,使辛弃疾名声大震,耿京也对他更加器重。

04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失利,完颜雍在东京辽阳(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登基称帝。

完颜亮退无可退,继续强攻南宋,后被手下将领刺杀,砍下头颅向完颜雍请赏。

完颜雍上台之后,政权不稳,摆出低调的姿态。

对外,积极要求停战,议和。

对内,采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宣布大赦。

这种手段对纪律散乱的农民起义军十分奏效。

河北大名府王友直领导的义军,本来有十多万人,大赦令出来后,跑得只剩下三千多人。

同样,耿京的队伍也出现了军心不稳。

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就给耿京指了一条路:投奔南宋。

耿京思来想去,觉得这主意不错,就让辛弃疾和副手贾瑞一起去南宋朝廷促成此事。

南宋这边对于辛弃疾一行人的到来十分欢迎,宋高宗亲自接见辛弃疾等人。

辛弃疾等人也不辱使命,带着南宋的两个专员,启程返回驻地。

然而,就当他们走到宋金边界时,义军中传来惊天事变:耿京被杀了!

杀耿京的人叫张安国,原来这张安国在金人劝降政策的诱惑下,趁着辛弃疾和贾瑞不在,偷袭了耿京。

这下义军群龙无首,一下就溃散了。

风云突变,怎么办,难道就灰溜溜的回南宋吗?

辛弃疾不答应,他马上组织了五十骑人马,奇袭五万人的金营。

当时张安国正和金将酣饮,辛弃疾从天而降,斩杀了帐内的金将,一把将张安国拽起扔在马背上,带着手下人飞驰而去,金兵追之不及。

辛弃疾回到建康,将张安国献给宋廷处置,宋高宗下旨斩之于市。

辛弃疾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壮举,轰动了朝野——“壮士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05

辛弃疾投奔南宋后不久,被安排到江阴军担任签判,这是一个闲官。

然而,对于辛弃疾这么一位胆识超群的铁血英雄不可能甘心闲下来。

恰好这个时候宋孝宗登基,宋金之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和宋高宗不同,宋孝宗积极主张北伐,收复河山。

宋孝宗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让他着手准备对金用兵。

辛弃疾虽然人微言轻,但还是想为北伐出一份力。

他想尽办法见到了张浚,献上了一条攻打金国的计策——“分兵杀虏”。

辛弃疾主张先打到山东建立根据地,从战略上威胁金国,再进一步恢复中原。

在南宋和金的战争中,淮河流域一直是双方攻防的主战场,对于如何突破淮河边界金兵布置的防线,辛弃疾建议先从其他地方拉开架势,放出烟雾弹调动敌人,然后避实就虚,直取山东。

对于辛弃疾献上的计策,志大才疏的张浚并未采纳,后来,急于立功的张浚率军突进,遭到重挫,主力部队在符离惨败,主将李显宗的十三万大军不战而溃:踩死的、饿死的、累死的不计其数。

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

06

符离兵败,南宋的上空弥漫着一种颓败悲伤的情绪。

然而,此时辛弃疾没时间失望和消沉,他正在奋笔疾书,写一篇关于宋金之间的军事论文。

辛弃疾将自己的论文称为《美芹十论》,文章对宋金两国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辛弃疾指出:

第一,金人不可怕。

金国表面上看起来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他们实行民族政策,对百姓尤其是汉人剥削严重,所以内部不稳,一旦发生重大战事,内部一定会产生大的动荡,到时候,局势会朝有利于我朝的形势发展。

第二,迷信不可信。

当时南宋朝廷流传一种说法:

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意思是说南北对峙的政权,一般南方都打不过北方。

而辛弃疾认为:

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就是说,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夷狄政权可以长期占据中原,金国目前虽然占据,但气势早晚会落下去,中原早晚会收复。

在论述完这两点后,辛弃疾又围绕如何实现恢复大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军事、政治措施,并且详细论证了自己曾向张浚提出的北伐策略的可行性。

但由于“符离之败”,南宋和金进入了和谈阶段,辛弃疾的计策没有机会得到实行。

辛弃疾第二次献计不了了之。

不过,辛弃疾的此次越级上书给宋孝宗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几年之后,北伐之心又起的宋孝宗亲自召见辛弃疾。

然而这次对话并不是很愉快,辛弃疾虽然也主张北伐,但在一些问题上和皇帝产生了分歧,并“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由于,辛弃疾过于刚直,宋孝宗并没有让他上阵杀敌。

07

虽然辛弃疾没有等来上战场杀敌证明自己的机会,却等来了一纸任命书。

宋孝宗乾道八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担任滁州一把手。

滁州位于南宋边境,是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之一,由于连年兵乱,滁州十分荒凉破败,百姓流离失所。

辛弃疾心中对滁州的破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过眼前这种景象还是让辛弃疾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过很快他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召集一些手下官员和当地名人,发表了自己的就职演说:

“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我会着手进行改革,让滁州重现往日繁华。”

台下有人在暗中冷笑,心想:前几任长官都没办到的事,你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官有多大能耐,瞧好吧,等着看笑话吧。

果然,没多久,辛弃疾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手下的人把一摞账本摆在了辛弃疾面前,说:

“禀报大人,我们滁州百姓已经拖欠朝廷五百八十万钱税款了,您看咋办?”

辛弃疾大手一挥说:“不办!”

他给朝廷上书,要求免掉这笔历史欠账,让滁州百姓卸下包袱,恢复斗志。

朝廷那边考虑了一下,觉得这笔旧账滁州百姓反正也交不上来,就同意了辛弃疾的要求。

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

朝廷催收当年的税款,辛弃疾心里十分郁闷,才刚上任,还没挣到钱,哪来的钱交税?

于是,像上回一样,又打了一份报告,请求免掉今年这笔钱。

这回朝廷不干了,往年的旧账和你无关注销也就罢了,今年这笔税款无论如何一定要交。

辛弃疾也来了劲儿,朝廷一来催款单,辛弃疾就打一份免税的报告,几个来回下来,朝廷最终同意免掉滁州今年的税款。

免掉这些税款,虽然让滁州百姓减轻了很大压力,但是要想实现当初的目标,辛弃疾是要拿出一些真本事的。

事实证明,辛弃疾不止军事才能突出,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

他在滁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当地税率,招募流民回来定居,训练民兵,组织他们开垦荒地。

由于辛弃疾措施得当,加上当年滁州风调雨顺,夏粮获得了大丰收,滁州百姓的吃饭问题马上得到了解决。

除此之外,辛弃疾经济思想十分前卫,他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吸引商人前来,他规定:凡来滁州做生意的商人,税收按原来的十分之三收。

同时在滁州城修建很多酒店、旅店供商人休息和储存货物。

一时间,大批商人云集,集市十分热闹。

辛弃疾还贷款给城里的百姓,让他们翻修自己破败的房屋,不到几个月,滁州城面貌焕然一新。

辛弃疾在滁州任上交出了一份让朝廷满意的答卷,百姓对这位父母官也十分拥戴。

除了恢复民生,辛弃疾始终心系北伐大业,利用地理位置之便,辛弃疾多次派人潜入金国境内搜集情报。

在综合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之后,辛弃疾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意思是说金国六十年之后一定会灭亡,金国灭亡之后,宋朝的麻烦就大了。

辛弃疾说的宋朝的麻烦就是蒙古。

当时蒙古还处于分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提前做出预判,指出了南宋的真正威胁。

而事实也完全验证了辛弃疾的预言:六十二年后,金国被蒙古所灭。又过了四十五年,南宋也被蒙古灭了。

08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初七,在沉寂了四十多年后,南宋再次向金国宣战。

历史上将这次北伐称为“开禧北伐”。

然而当战火在淮河沿线燃起的时候,带兵的将领里并没有渴望“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的身影。

原来辛弃疾和北伐总指挥韩侂胄之间产生了分歧。

韩侂胄是个权臣,靠着发动政变把宋宁宗推上了皇位,一时间权力滔天。

韩侂胄 画像

但到了后期,他地位开始不稳,为巩固名位,韩侂胄把目光放到了北伐,“欲立奇功以自固”,想建立千古奇功来加固自己的权力。

于是韩侂胄把橄榄枝抛给了辛弃疾,辛弃疾欣然接受任命,还写了一首赞美韩侂胄的词:

“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

辛弃疾这么做是为了攀附权贵吗?显然不是。

在复出之后,辛弃疾给好友的信中,辛弃疾说自己此次出山,是为了北伐大业,至于领头的是韩侂胄还是其他人都不重要。

然而辛弃疾和韩侂胄两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最大的争执是北伐要不要立即开展。

辛弃疾主张要充分做好准备,等待最佳时机,迅速出击。

而贪功心切的韩侂胄却急不可待了。

辛弃疾于是将自己搜集到的情报给韩侂胄看:

在一张一平方尺大小的图纸上,辛弃疾把金兵的兵马数量、驻扎地点、将帅姓名都标记得清清楚楚。

韩侂胄看了十分吃惊,问他怎么得来的这张图。

辛弃疾说,为了得到这张图,我花了四千缗钱了(相当于一百多万斤大米的价钱。)

辛弃疾指着图对韩侂胄说:

“你看,金国的兵马还是十分强大,我们现在还没到北伐的最佳时机,一定要准备好之后再开战啊。”

韩侂胄听完后,没说什么,摆了摆手,让辛弃疾先退下了。

09

韩侂胄并没有听进去辛弃疾的建议,开禧二年五月,韩侂胄下令南宋各路军马向金军进攻。

不出辛弃疾所料,战争一开始,南宋军队就出现了溃败的态势。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南宋各路军队节节败退。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转守为攻。

十一月,金兵前锋抵达长江北岸,江南大震。

危急关头,韩侂胄又想到了辛弃疾,这次北伐的失败验证了辛弃疾当初给自己提的那些意见的正确性。

韩侂胄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辛弃疾为兵部侍郎,但是辛弃疾坚辞不就。

通过上次的接触,辛弃疾已经看透了韩侂胄,他认为韩侂胄不识人才,志大才疏,是个十足的野心家,为了自己的私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开禧三年九月初,朝廷再次征召辛弃疾出山,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这是一个权力十分大的职务,辛弃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实现自己一生的梦想。

然而当朝廷使者到达辛弃疾住处时,辛弃疾已经重病在床一个多月了。

辛弃疾就算想接受任命,上马杀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他只能再次推辞了。

辛弃疾 剧照

10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南宋连续下了几天的雨没有停下的势头,远方青山如黛,江水苍茫。

这一天六十八岁的辛弃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重病在身昏迷多日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然后,一切归于沉寂。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