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

不少市民发现,在不同的核酸检测点采样出来的结果里,总会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身影。家住龙泉驿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前几天在家附近做的核酸结果来自三医院,昨天在成华区采了个样,结果也是来自三医院,今天早晨在锦江区做的核酸,结果也来自三医院,而且出结果的时间也比较快,通常只需要6小时左右就行。

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

记者了解获悉,今年7月初,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的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建成,7月15日承担首批核酸检测任务,该中心按照单日50万管核酸检测的量进行设计,具备当时成都市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截至8月5日,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累计核酸检测超2000万人次。

为何这家检测中心能够具备如此强大的检测能力?在大规模检测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高效快速的结果输出?带着问题,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折断的检测刷头

是如何经历实验室旅程的?

从排队、扫码,到脱下口罩张嘴采样,核酸采样的流程,每位市民都再熟悉不过。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医护人员手中一支长长的棉签“轻抚”过喉咙,再被快速折断在装有粉色液体的试管中,个人的核酸采样就结束了,等待其他9个小刷头“结合”后,变成为一份“混采”的标本。

双扉传递窗

标本在集齐到一定数量时,便会被送往核酸检测实验室,经过交接手续,样本会到达到核酸样本交接区,核酸检测的样本会在这里进行交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的样本交接区的一面墙上,安装着12个小的双扉传递窗和1个大的双扉传递窗,据了解,双扉传递窗作为实验室及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必不可少的设备,在实验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递窗是用于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物品传递,对确诊或疑似患者进行有效隔离,“传递窗的门是互锁装置,它有不能同时打开的双重门,保证传递样本时带进去的空气被隔离在双重门中,使实验室外的环境不受污染,这样样本传递更安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部部长郭华告诉记者,目前部分核酸检测实验室只有1个小的双扉传递窗,样本接收能力有限,现在新建的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有13个,样本接收能力大大加强。

样本从传递窗传递过来后,相关人员会进行样本清点,然后再进入实验室,确保每一份标本都不会流失。随后,工作人员将条形码一个个扫描录入信息。同时,每板上的试管的“身份证”和“身份所在地”,都会被打印出来。千万不要小瞧这张表格,它将陪着核酸样本,走完检测全流程。

样本有了“户口”之后,会被送进入核酸提取区。郭华说:“现在不少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自动提取仪一次只能提取96管核酸样本,而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使用的高通量自动提取仪一台机器可以完成480(96*5)管样本自动提取,提取量是以往的5倍,目前我们一共有20台高通量自动提取仪可以同时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经过核酸提取后的样本将到达下一站——核酸扩增区,“由于样本中所含病毒核酸的量少到不足以被检测,扩增的目的就是让核酸扩增让病毒变多,方便机器检出结果。对于结果有异常的样本,我们会进行复查复核,不错判一例,也不能错放一例。”郭华说。

而后,检测员根据实验结果,形成核酸检测报告,市民就可以在手机端查到相关的检查结果。

500人协同工作

明确分工 效率提高

据悉,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分批次从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抽调核酸检测应急支援队核心岗、辅助岗超过500人,集结至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由于大家来自不同地方,工作习惯和实战经验都有非常大的差别,为提高工作效率,让流程无缝衔接,高质高效完成任务,这500多名队员被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有一名组长进行交接班。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量大,实验室以“连轴转”的模式进行工作,“由管理人员带队,所有人员进行约6小时工作制的四班倒,每班约100多人同时进行工作。每次进仓前,组长会召集所有队员开动员沟通会。工作结束后,组长会跟组员一起总结每天的不足,我们以查漏补缺的方式不断优化工作,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郭华说。

在一个会议室里,记者看到一面监控墙,通过监控可以看到样本准备区、样本提取区等实验室各个区域的实时画面。通过监控体系可以实时对讲,指挥部的人员会随时观察区域人手是否充足、流程是否规范等。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对讲沟通。

据了解,在成都疫情稳定后,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还有着其他使命——在未来成为成都临床检验的科研和培训平台、承接部分医院的检验任务等,有效满足成都市临床检验医疗需求,补充成都市一些检验的短板,提升市级临床检验质控水平以及实验与转化水平。